<p class="ql-block">形式主义的核心是“重形式轻实质、重表面轻实效”,这种现象在明朝的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均有体现,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p><p class="ql-block"> 【作者:耿俊华】</p><p class="ql-block">一、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以格式束缚思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科举在朱元璋时期逐步定型为“八股取士”,规定考生作文必须严格遵循“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固定格式,且内容必须围绕四书五经,观点需符合程朱理学的注解,不得自由发挥。</p><p class="ql-block"> 这种制度下,考生的精力多耗费在钻研格式、雕琢字句上,而非对经义的深刻理解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士子为求中举,死记硬背范文、模仿套路,甚至出现“只知八股格式,不识经世济民”的现象。表面上是选拔人才,实则沦为“以形式定优劣”的工具,严重束缚了思想活力,成为典型的形式主义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官场礼仪与文牍主义:繁文缛节替代实际治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官僚体系等级森严,礼仪制度极为繁琐,且被过度强调。《大明会典》详细规定了不同品级官员的服饰、称谓、跪拜礼仪(如下级见上级需“三跪九叩”)、公文格式(如奏疏的抬头、避讳、用词)等,稍有差池便可能被弹劾“失仪”。</p><p class="ql-block"> 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常导致官员将精力放在“守规矩”而非“办实事”上。例如:地方官为应付上级巡查,会提前粉饰街道、编造政绩文书(“册报皆虚”),用完美的“纸面数据”掩盖实际治理的漏洞;官员之间的交往也常以“礼节周全”为首要,而非讨论政务实效,甚至出现“因礼仪细节失当被弹劾,却对民生疾苦视而不见”的荒诞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监察制度的“舍本逐末”:以“细枝末节”替代实质监督</p><p class="ql-block"> 明朝设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等监察机构,理论上承担弹劾百官、督查政务的职能。但到中后期,监察权逐渐沦为党争工具或“形式化监督”的载体。</p><p class="ql-block">监察官员往往回避重大政务失误(如财政亏空、军备废弛),转而紧盯官员的“礼仪过失”(如服饰颜色、奏疏用词、宴会规格)或“私德细故”(如是否按时祭祖)。例如:明末言官常因“内阁首辅未按惯例向皇帝行叩拜礼”“某官员在丧期饮酒”等小事大做文章,却对土地兼并、流民四起等核心问题失语。这种“以形式合规掩盖实质失职”的监督,本质是形式主义对监察功能的异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祭祀与礼制的“过度仪式化”:以排场替代核心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将“礼治”视为治国根本,祭祀(天地、祖先、社稷等)和礼制仪式被提升到极高地位,且流程、排场被无限细化。</p><p class="ql-block">例如,皇帝祭天需提前数日斋戒,仪式中需严格遵循“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数十个步骤,参与人员的服饰、站位、动作甚至呼吸节奏都有明确规定,稍有差池便被视为“对天不敬”。这种仪式的核心本应是“敬畏天地、体恤民生”,但到后期,往往沦为“比拼排场、耗费民力”的表演——为筹备一次大祭,常动用数万民夫修缮祭坛、制备礼器,耗费国库白银数十万两,却对祭祀背后“劝农桑、安百姓”的实质意义漠不关心,形成“重仪式轻民生”的形式主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军事训练的“走过场”:以流程替代实战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前期的卫所制度曾保障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到中后期,军事训练逐渐形式化。</p><p class="ql-block">卫所士兵的日常训练多为“列阵、喊口号、操演固定阵型”等表面流程,将领只关注“队列是否整齐、旗帜是否鲜明”,而忽略实战所需的体能、兵器熟练度、战术应变等核心能力。甚至出现“为应付上级巡查,临时雇佣平民充数,训练时只走样子,巡查结束后便解散”的现象。这种“以流程完整替代战斗力”的训练,直接导致明朝中后期军队“望风而溃”,成为其军事衰败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现象的本质,是明朝中后期制度僵化、利益固化下,“维持表面秩序”逐渐取代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隐性推手。</p><p class="ql-block"> 【本来有对应现代的,但是始终通不过审核,大家只能自己领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