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湄洲:广东妈祖庙的千年潮声

晴琴

<p class="ql-block">珠江口的晨雾还未散尽时,南沙天后宫的铜钟已在海风里荡开第一圈涟漪。香客们踏着露水拾级而上,青石板路上的苔痕被脚印磨得发亮,像是无数双虔诚的手,轻轻抚摸着这座岭南妈祖庙的年轮。在广东,从伶仃洋到韩江口,妈祖的香火与潮汐共生了十几个世纪,每一座庙宇都是一段与海共生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汕头妈屿岛的天后古庙藏在榕树浓荫里,朱漆大门上的铜环被摸得锃亮。庙前的石阶直抵滩涂,退潮时能看见嵌在泥里的古船钉——那是明清时期渔民们为祈求平安,特意嵌入地基的“镇波符”。殿内的妈祖像戴着珍珠冠,衣袂上的海浪纹被香火熏成了深褐色,供桌上的瓷碗里,永远盛着新晒的虾米与鱼干,那是讨海人对海神最质朴的谢礼。</p> <p class="ql-block">汕尾凤山祖庙的飞檐翘角上,嵌着一排排彩色陶塑。阳光穿过琉璃瓦,在天井里投下细碎的光斑,照亮了廊柱上“利涉大川”的匾额。每年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这里的“走成伥”仪式总能惊动半座城:青壮年抬着妈祖轿辇穿过街巷,轿夫的号子与渔民的呐喊混在一起,惊飞了檐角的鸽子,却惊不散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味。</p> <p class="ql-block">珠海淇澳岛的妈祖阁依崖而建,庙后是刀削般的礁石,海浪拍击的声响日夜不息。大殿左侧的石壁上,刻着道光年间的《重修妈祖阁碑记》,字迹已被海风蚀得模糊,却仍能辨认出“舟楫往来,赖神以安”的句子。守庙人说,台风季来临时,常有归港的渔船在此避浪,夜里听着庙里的诵经声,再狂的风浪也能睡得安稳。</p> <p class="ql-block">东莞虎门的天后古庙藏在古炮台旁,红墙与斑驳的炮身隔街相望。庙里的老香炉有个缺口,传说是光绪年间抗击海盗时,被流弹击穿的。如今香炉里的灰烬常积得满满,有渔民插的线香,也有货柜车司机放的电子烛——从木船到巨轮,从摇橹到引擎,人们对平安的祈愿,始终在香火里延续。</p> <p class="ql-block">湛江硇洲岛的天后宫有扇特殊的窗,正对着南海的航线。窗棂是用旧船板改造的,木纹里还浸着海水的咸涩。每年冬至,岛民们会在窗台上摆上九层米糕,顶层插着纸扎的帆船,糕上的红枣摆成“一帆风顺”的字样。海风穿过窗棂时,纸船的影子在供桌上轻轻摇晃,像在驶向遥远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畔的妈祖庙藏在骑楼群中,庙门与商铺的幌子挨得很近,香火味里常混着芝麻糖的甜香。这里的妈祖像有双特别的“顺风耳”,耳垂上挂着渔民捐的金环,据说能听见百里外的呼救声。逢年过节,戏班在庙前搭台唱潮剧,《天后显圣》的唱段刚起,卖甘草水果的小贩就推着车挤了进来,香火与市井气,在锣鼓声里融成了一团暖。</p> <p class="ql-block">惠州巽寮湾的妈祖庙面朝一片新月形海湾,庙前的沙滩上,散落着许多彩色贝壳。当地渔民有个习俗,每次出海前要捡三枚贝壳放在妈祖案前,归来时再带三枚新的替换,意为“平安往返”。大殿的梁柱上缠着红绸,每根绸带都系着一个名字,有的属于白发老者,有的属于刚学会走路的孩童——在这片海域,妈祖的庇护从不分新旧。</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珠江口,一座座妈祖庙的灯火次第亮起,与远处货轮的航标灯连成一片。海浪依旧拍打着堤岸,像是在重复千年前的絮语。在广东,妈祖庙从来不是孤立的建筑,它是渔船的港湾,是游子的乡愁,是咸涩海风里长出的温情,更是这片土地与海洋对话的永恒语言——潮起潮落间,信仰从未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