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 <p class="ql-block">今天要去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啦!早就对这个“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神秘所在充满好奇,那些静静陈列的稀世珍宝,仿佛都在低声诉说着古蜀王国曾经的辉煌。来这儿的游客特别多,还好旅行社给我们早就提前预约好了,就等着一探究竟啦!</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特别大,沉睡三千年,再醒惊天下!完美展现“堆列三星,古蜀之眼”的格局,华丽的金面具,巨大的神树,肃穆的青铜大立人。展示了三星堆的前世今生,解谜古蜀国,穿越千年,看蜀地魅力。</p> <p class="ql-block">1927年,一位四川广汉农民在陶浚沟渠时发现玉石器揭开了三星堆的神秘面纱,随后原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对三星堆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出土采集600余件玉石器和陶器标本,从而拉开了持续90余年的三星堆考古的序幕,抗战全面爆发后,三星堆发掘暂时搁置,直到50年代,这一片的考古调查工作断断续续进行,1986年三星堆发掘两个祭祀坑,出土了青铜大力人纵目面具等2000多件珍贵文物,古蜀文明的璀璨与神秘,震惊世界,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20年三星堆考古发掘重启新发现6个祭祀坑,新出土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1.7万多件,极大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经过近百年几代学人的深耕研究,一个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渐渐醒来。</p> <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美石为玉”,玉石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考古材料表明,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玉石器就已经在使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我国的制玉业就很发达,这一时期以良渚文化玉石器为代表,至商代则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石器最为著名,而三星堆蔚为壮观的玉石器群,又把人们的眼光吸引到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祭山玉璋,在54.5厘米长的玉璋表面,刻下两组图案,线条细腻流畅,图案精美复杂。</p> <p class="ql-block">立鸟形图案玉璋:长38.3厘米,宽8.1厘米,厚0.82厘米,器残断,射前端鸟尾微残缺,经拼接基本复原。射部两面均线刻一璋形图案,射顶端镂刻出一立鸟形图案。</p><p class="ql-block"> 造型规整:玉璋的形状较为规整,器身扁平,边缘打磨光滑,体现了当时较高的玉器制作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最早出土的就是玉石器,其数量众多,显著特点是种类富集,造型精美,形体硕大,这些玉石器既受到中原地区玉器风格的强烈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很多是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器型;在使用方面也有别于商文化的玉礼器组合,如将大量的小型预制手工工具作为礼器,体现出对本地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玉石器足以证明,在商代古蜀国已具有强盛的综合国力,而与之相适应的宗教礼仪制度已趋于完善。</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丰富多样的陶器,它们是研究古蜀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陶器器类主要有盛贮器、食器、酒器、炊器等。器型以小平底罐、尖底罐、鸟头把勺、子母口壶、高柄豆、三足炊器等最具地方特色。陶器表面饰有绳纹、方格纹、网格纹、菱形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米粒纹等纹饰。部分陶器盖钮、足、耳等装饰动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生活用器:鼎、豆、罐、瓮、杯等是常见的生活用器。鼎、豆多作为炊具和食器,罐、瓮用来储存粮食、水或其他物品,杯则用于饮水等。比如小平底罐,是三星堆陶器中极具代表性的器物,它造型简洁,小平底的设计方便放置,广泛应用于古蜀人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陶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水器,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造型多有流口便于倒水 。</p> <p class="ql-block">陶鬶是一种中国古代陶制炊事用具,主要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通常有着三个空心足,便于加温时扩大受热面积,把手方便提拿。</p> <p class="ql-block">酒器:有盉、觚、爵等。盉兼具盛酒和调酒的功能,觚、爵主要用于饮酒。这些酒器的出现,反映出当时古蜀人已有饮酒的习俗,且可能在祭祀、社交等活动中,酒扮演着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祭祀用器:部分造型特殊、装饰精美的陶器,如陶塑人像、动物造型的陶器等,可能是用于祭祀仪式的礼器。它们承载着古蜀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体现了当时对神灵、祖先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陶豆</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陶豆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礼器和食器,通常由豆盘和豆柄组成 。这件陶豆的豆盘较为宽大,豆柄下接三个类似足的结构,造型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蜀时期的制陶工艺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烧制技术:烧制温度一般在800 - 1000℃左右,烧制出的陶器质地较为坚硬。从出土的陶器来看,火候控制技术已经有了一定水平,能保证陶器的质量和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体现审美观念:陶器上的造型和装饰,展现了古蜀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一些动物造型的陶器,栩栩如生,既实用又具有艺术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对陶器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的研究,可以了解古蜀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聚落布局等信息。比如不同类型陶器在不同区域的出土情况,能反映出当时的功能分区。</p> <p class="ql-block">见证文化交流:三星堆陶器在造型、工艺等方面,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陶器存在相似之处,反映出古蜀文明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比如与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p><p class="ql-block">选用纯度较高的黄金,通过捶揲工艺制成极薄的金箔,展现了古蜀人高超的黄金加工技艺。</p><p class="ql-block">虽然出土时已不完整,但仍能看出其造型独特。拥有宽阔的额头,长刀形的眉眼,眼睛镂空处理;鼻子较为宽大,阔口设计;耳朵部位带有穿孔,推测原本可能与其他材质部件组合佩戴 。整体造型威严庄重,具有浓郁的古蜀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器是古蜀文明的璀璨明珠,展现了古蜀人卓越的创造力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p><p class="ql-block">极具特色,有宽脸面具、纵目面具等。纵目面具眼球极度夸张外凸,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造型奇特诡异,被认为是古蜀人对祖先蚕丛形象的神化,也可能与古蜀人的“千里眼、顺风耳”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像:</p><p class="ql-block">造型丰富多样,有大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等。比如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0.8厘米 ,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头戴花状高冠,身着三层华丽衣物,双手环握中空,推测原来手中持有器物,可能是古蜀祭祀中的重要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青铜动物:</p><p class="ql-block">包括青铜兽首冠人像、青铜鸟、青铜怪兽等。像青铜鸟造型灵动,或展翅欲飞,或伫立凝视,体现了古蜀人对鸟类的喜爱和崇拜,可能与古蜀人的图腾信仰有关。</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像:造型丰富多样,有大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等。比如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0.8厘米 ,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头戴花状高冠,身着三层华丽衣物,双手环握中空,推测原来手中持有器物,可能是古蜀祭祀中的重要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p><p class="ql-block">共出土了三棵,其中一号神树残高396厘米,由树座、树干和树枝等部分组成,树上铸有九只鸟、一条龙以及一些果实等,造型精美奇幻,可能与古蜀人的神话传说、太阳崇拜、天地宇宙观念等相关,《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 等神树或许是其创作原型。</p> <p class="ql-block">12:00我们结束了三星堆的参观。漫步在历史的余韵里,内心满是震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藏着多少未解之谜,三星堆的每一件青铜器、每一抹神秘纹饰,都在无声诉说往昔,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孕育的灿烂文明,让我们深深沉浸、涨满知识,更从心底生发出无尽骄傲——身为中华民族儿女,能触摸这样的历史,与古老文明对话,何其幸运,何其自豪!</p> <p class="ql-block">本次旅程已近尾声,我们换上统一的民族风服饰,鲜艳夺目,成了旅途中亮眼的花絮。用餐时,邂逅一处有山有水的庭院花池,景色宜人。我们索性在此拍抖音,四位姐妹手拉手,在木桥上尽情舞动,欢声笑语回荡,把这美好瞬间永远定格,为这次旅行添上超欢乐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成飞公园门前打卡</p> <p class="ql-block">下午计划到成飞去参观航展,15:00到达时大门紧闭,因为地导对接的不好,业务不熟练,26日星期一闭馆日,我们只得转一转,踮起脚尖看着围墙停靠的大国重器,任凭想象的翅膀像在这里起飞的战机一样飞翔。</p> <p class="ql-block">探访宽窄巷子</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我们选定前往宽窄巷子。它作为成都极具盛名的街巷,承载着独特且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静静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 ,值得我们去探寻。</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片区蜀都大道西段,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康熙五十七年起,在成都开始修筑少城,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初年,是镶红旗的驻地。辛亥革命后,少城的城墙被拆除,兵营逐渐被私宅取代。1981年被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年启动改造项目,2008年6月14日作为震后成都旅游恢复标志场景开放。</p> <p class="ql-block">街区构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p> <p class="ql-block">融合南北特色:是北方胡同文化与川西民居四合院落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在南方城市的“孤本”。四合院平面形制规整,中轴线对称,房房相连,檐口较宽,结构为穿斗式,天井面积较大,33条1-2m的南北向胡同沿其次第排列,形成鱼脊骨形道路结构。</p> <p class="ql-block">新旧建筑混杂:约有20%的老建筑得以保留,多属合院式,青砖墙、高门楼、花墙裙;40%进行更新,其余40%为新建。新建建筑以青砖、灰瓦、棕木为主要材料,保留了原有老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宽巷子:清朝时名为兴仁胡同,集中了完整的老建筑,有20多家特色院落,如恺庐、德门仁里等。</p> <p class="ql-block">窄巷子:清代名为“太平胡同”,多为清末民初建筑,吸收了西洋风格,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包容文化。有拴马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p> 壹丁咖啡爱与付出的故事 <p class="ql-block">2008年,创始人丁志在宽窄巷子创立壹丁咖啡,最初只是一个路边摊,每日营业额不超500元。后来,丁志决定只售卖产自高黎贡山的云南咖啡,逐渐发展成为宽窄巷子的地标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2008年汶川地震后,创始人丁志许下为震区儿童做些事的承诺,此后将公益融入品牌发展。壹丁咖啡把经营利润的30%投入教育公益,截至2025年1月,已在西南地区建立了107所山区图书馆,捐赠图书逾40万册,帮助山区儿童约5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壹丁咖啡联合众多爱心人士为武汉送去了22吨新鲜蔬菜和救灾物资,为抗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展示了老成都的民俗风情,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民间艺人表演等,游客可体验掏耳朵、看川剧变脸等传统项目。</p> <p class="ql-block"> 美食文化:汇聚了众多成都特色美食,如三大炮、老妈兔头、伤心凉粉、赖汤圆、钟水饺、担担面等,是品尝成都美食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时间已是17:30,三条巷子像迷宫似的相互连通,再加上人潮涌动总被推着走,两个多小时晃下来,别说有计划地转遍每个角落,连好些藏在深处的院落都没瞅见影。最后只能匆匆收脚,心里空落落的全是遗憾——那些没尝到的小吃、没细品的老建筑,都成了下次再来的念想,只盼着能有机会慢慢逛、好好看个够。</p> <p class="ql-block">邂逅春熙路</p> <p class="ql-block">打车回宾馆的路上,车窗外忽然闪过春熙路的热闹与繁华。司机师傅笑着提议:“这可是成都最热闹的商业街,不如去吃顿火锅再逛逛?”我们原本还担心时间赶不及,犹豫了片刻还是听了他的建议——毕竟谁能拒绝在繁华街头酣畅淋漓地涮一顿火锅呢?</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点:成都IFS楼上的爬墙熊猫雕塑“I Am Here”是必打卡地标,还有太古里3D屏顶楼、Line Friends旗舰店、裸眼3D大屏等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人走进一家火锅店,地道的自助火锅正冒着热气,地道的成都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红油翻滚间飘来阵阵麻香。各色食材在眼前摆得满满当当,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吃得酣畅,川剧变脸表演突然在席间拉开帷幕——变脸艺人不仅在桌旁来回穿梭,还特意走到我们面前互动:他让我们轻轻触碰他脸上的脸谱,感受那瞬息变换的奇妙,亲身体验那藏在衣袖翻飞间的绝技。</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功夫茶师傅也端着长嘴铜壶过来,在我们桌旁上演了一场行云流水的茶艺表演。壶嘴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滚烫的茶水精准落入杯中,茶香瞬间弥漫开来。他还笑着邀我们上手试试,那亲身体验的沉浸感,比远远看着更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这样零距离接触川剧变脸的巧、功夫茶的妙,实实在在触摸到了成都文化的底蕴,每一秒都让人觉得新鲜又震撼。这一顿饭吃得又热闹又尽兴,给我们的旅程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收获满满,开心得直想为这趟成都行多鼓几次掌!</p> <p class="ql-block">吃完火锅,带着川剧变脸的惊艳和功夫茶的回甘,我们漫步在春熙路的夜色里。</p> <p class="ql-block">街头的霓虹灯次第亮起,路边的3D裸眼电子大屏不停变幻着画面——憨态可掬的熊猫动漫在屏幕上打滚,转眼又切换成展示成都文化与经济活力的图景,现代光影与城市底蕴交织成流动的画。</p> <p class="ql-block">20:50我们慢悠悠地走着,一边欣赏街边风景,一边借着散步消化食物,倒成了“消食+观景”的双重享受。脚下的每一步都像在与这座城市对话,用脚步再一次丈量成都的街巷肌理。晚风带着几分惬意,把这一路的欢喜都揉进了夜色里,为我们的成都之行稳稳地收了尾,圆满得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川西之旅就在这份紧张又雀跃的节奏里画上了句点。一路行来,我们从稻城亚丁的高原秘境,一路奔赴至成都平原的烟火人间——既闯过了高海拔缺氧的挑战,感受过心跳与呼吸的较劲;也一头扎进成都火锅的热辣里,让舌尖被麻与鲜狠狠撩拨;更有幸零距离沉浸式体验了川剧变脸的奇妙,看脸谱在眼前瞬息万变,还细细品过功夫茶里藏着的闲情雅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路,快乐像山间的溪流般淌个不停,收获也沉甸甸地揣了满怀。明天清晨六点就要起身,赶去成都天府机场,09:00乘上多彩贵州航空的班机飞往淮安涟水国际机场,然后踏踏实实地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场旅程从高原到平原,从挑战到享受,终要在归途中画上最圆满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