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我曾经随我弟一家自驾游过荔波大、小七孔景区,不过因为当时我只是“跟着走”,自己事前没做过功课,事后没记录,拍过几张照片也不知道收藏到哪里去了。所以对景区印象已经比较模糊了,反而是对当时炎热天气印象深刻(当年是七、八月份去的)。韦先生则没有去过荔波。今年五月份正好在贵阳,看看荔波天气还不算热,就又跑了一趟,反正现在贵阳到荔波高铁只需一个小时,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 小七孔景区位于黔桂交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因有一座七孔古石桥而得名。景区面积46.4平方公里,在宽仅1.5公里,长19公里的峡长幽谷里,集山、水、洞、林、瀑、湖、石多种景观于一体,融雄、奇、险、秀、美为一炉,这里山水交融,青苔覆盖古桥,飞瀑穿林而下,溪流在石间吟唱。景色玲珑秀丽、美轮美奂,是喀斯特地貌中无与伦比的奇观,人称“超级盆景”。又因它的水色碧绿,宛若大自然遗落在人间的翡翠,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p> <p class="ql-block"> 5月8日。小七孔景区是个东西走向的狭长条,有东西两个门。旅行团多从西门进东门出,然后接着游览大七孔景区。因为我们昨晚住小七孔东门附近的梦柳布依小镇,而且大七孔景区因水位高而暂时关闭了。所以今天从东门进景区。昨天到荔波时下雨,沿途见河水都是浑黄的,今天凌晨又听得窗外暴雨,早上起来隔着玻璃窗看外面仍然湿漉漉的,我这个“悲观主义者”以为小七孔一定看“黄河水”了。</p> <p class="ql-block"> 进景区坐景交车,沿途看见的樟江水也是浑黄的,我正为韦先生可能看不到“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而遗憾。谁知下了景交车第一站眼前一亮,虽然没有蓝天,小七孔的水色依然如碧,景区是怎么做到的?而且本来天气预报上午还有雨的,结果直到我们傍晚离开景区都没有用到雨伞,实在是意外惊喜!</p> <p class="ql-block"> 景交车第一站是小七孔古桥,据《荔波县志》记载,古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孔石拱结构,长40米,宽2.2米,高5.5米。桥体由麻石条砌筑,历经百年风雨,青苔斑驳、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古桥横跨响水河,倒映碧波如画,桥身覆盖藤蔓与蕨类植物,形成自然共生景观。</p> <p class="ql-block">桥下涵碧潭平均水深3.2米,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两岸分布树龄超百年的古木群落,包含青冈栎、香樟等18个树种,桥下涵碧潭与两岸古木形成独特景观体系,仿佛通往绿野仙踪。</p> <p class="ql-block">小七孔石桥历史上曾是黔南通往广西的盐马古道枢纽,现为景区核心地标,也是热门的摄影打卡地。虽然现在还没到旺季,而且大多数旅行团从西门进景区,现在还没有到达,但是游客已经不少了。</p> <p class="ql-block">古桥还承载着布依族与瑶族交往历史,古桥因布依族姑娘“七姑”与瑶族青年爱情传说得名“七姑桥”,也被誉为“忠贞之桥”。桥头石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清代至民国时期,布依族与瑶族通过该桥开展物资交换与节庆互动,瑶山古寨曾让渡土地供两族共同使用。</p> <p class="ql-block"> 响水河随山势蜿蜒前行。沿河上行,两岸林木葱茏,藤蔓垂挂,阳光透过树叶斑驳洒下,脚下是湿漉漉的石板径,空气中湿润清新。小七孔域内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18万个。真是养眼又洗肺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曲行百米许,是蔚为壮观的拉雅瀑布。宽30米,落差30米的瀑布从高高的岩壁上奔涌而下,似素练轻扬、如天河倾泻,具有极强视觉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瀑布就在路侧,游客可近距离立于瀑下,水雾扑面,清凉宜人,感受大自然的原始力量。</p> <p class="ql-block">瀑布名称“拉雅”源自布依族语,意为“美丽的姑娘”。当地传说讲述了一位布依族姑娘与瑶族小伙为打破族际通婚禁忌而修建小七孔桥的爱情故事,瀑布因此得名并成为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 拉雅瀑布公路下方的68 级跌水瀑布群是小七孔的灵魂所在。从响水河的源头开始,水流沿1.6公里弯曲河道分布,随地势逐级跌落,形成 68 级不同落差的跌水瀑布群景观。落差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总落差 110 米。平均河道宽度25米,最宽处达40米。</p> <p class="ql-block">河床由白云岩、灰岩等碳酸盐岩构成,岩石表面覆盖黄色钙华沉积物与绿色藻类。</p> <p class="ql-block">河水在钙华滩上流淌,经过阳光折射,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碧绿色。</p> <p class="ql-block">这些瀑布呈现多样化水态特征,阶梯状跌水激起白色浪花,如推雪拥云;</p> <p class="ql-block">水流击打突出岩石形成串珠状水帘,如倾珠撒玉;</p> <p class="ql-block">平滑岩面形成宽幅薄水幕,如银河泻地;</p> <p class="ql-block">狭窄岩缝形成细长水流又如匹练飘逸。</p> <p class="ql-block">其形成源于第四纪以来高原间歇性抬升造成的岩层断裂,导致河流快速下切,在狭窄山谷中让河床形成了天然的阶梯状落差,而水中富含的碳酸钙不断沉积,形成了坚硬的钙华滩,既保护了河床,又让瀑布的形态更加稳定。这种 “动态钙化” 现象,让小七孔的瀑布群成为研究喀斯特水文地貌的天然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不是说“水至清则无鱼”吗?可是这里清澈透明的水里却游弋着许多小鱼。韦先生说吃了这些在钙华池中生长的鱼是不是很补钙?</p> <p class="ql-block"> 半道上有个“断桥飞瀑”景点,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天然景观。山泉水从山坡流至公路,景区利用树洞搭建形似断桥的导水结构,形成瀑布从断桥倾泻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瀑布如珍珠飞溅,水雾弥漫形成“碧潭生烟”的朦胧意境。</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水上森林。水上森林全长约2000米,含水上森林丛林带、拉金湿地、苦竹沟等景点。这是一段奇妙的森林溪流,河水在林中穿行,所有树木均扎根在河床岩石缝中,形成“树在水中生,水在石上流”的童话景观。传说古时常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又称"瑶池"。</p> <p class="ql-block">树根虽被激流长期浸没,仍然郁郁葱葱,如此奇妙的水上生态系统在全球喀斯特地貌中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扶枝踏浪林间,两边树影婆娑,水花飞溅,仿佛漫步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中,妙趣无穷。记得上一次来时因是盛夏丰水季,河水水位很高,许多游客下河淌水嬉戏,水淹没小腿以上,脚下的水清凉透骨,孩子们玩得浑身湿透却乐此不疲。今天的景象与上次略有不同,水流柔和温润,却是多了几分仙气。</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石上森林的景观不如水上森林惊艳。这里,石头与树木相互交织,森林和岩石纵横缠绵,缔造了生生世世的不解情缘,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树抱石、石抱树景观是荔波喀斯特地貌较为典型的自然景观。在土壤资源贫乏的喀斯特地区,植物的生长需要更强的竞争能力。这些生长在石头上的原始森林,树根能伸进石缝,有的还会穿石而过,在石缝中生长,将岩石挤裂,形成“石抱树”景观;</p> <p class="ql-block">或种子和叶子偶然掉落在石头上,叶子腐烂掉之后,种子吸收叶子的养分,就会生根发芽,在生命力的作用下,为了汲取养料和水分,树木将他们密集的根系深扎到石沟石缝中,根系将石头包住,形成"树抱石"景观。2012年,全国教育电视台在荔波拍摄《树抱石》科普片,在全国教育电视台轮流播放,并以科普大篷车的形式送到乡村、学校进行宣传、以唤起人类热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爱护大自然。</p> <p class="ql-block">从拉雅瀑布、68 级跌水瀑布群到水上森林、作为小七孔景区核心景观,瀑布群与原始森林、钙华地貌共同构成立体交叉的动态水景系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位于响水河上游的翠谷瀑布,紧邻努内吉海湿地,以其60多米高落差的壮观瀑面著称。</p> <p class="ql-block">这个封闭的峰丛洼地,因四周群山苍翠、田野郁郁葱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现在还没到丰水期,水量不大,瀑布如银练挂绿毯,若到夏季水量丰沛,水雾中常见彩虹。这里是电视剧、综艺节目的取景胜地。</p> <p class="ql-block">旁边一对夫妻请韦先生给他们拍合影,作为回报,他们主动要求也帮我们拍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翠谷瀑布旁的努内吉海湿地面积50公顷,瑶语译"最美丽的地方",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滞留湿地。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防止土壤沙化和净化环境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p> <p class="ql-block">这里设有观景台与亲水区。韦先生终于与忍不住赤脚上阵玩水了,我今天没穿凉鞋,想到湿脚之后重新穿鞋袜的麻烦,就忍住没脱鞋。</p> <p class="ql-block">在努内吉海湿地旁的驿站简单解决了午餐之后,接着坐景交车到鸳鸯湖。</p> <p class="ql-block">鸳鸯湖系大小两个天然湖泊相连而成,大小湖之间有长约700米的“水上林荫”相连,如同依偎在一起的一对鸳鸯,由此得名。鸳鸯湖碧水环绕群山,湖中央有两棵鸳鸯大树,少不了得有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两岸秀木枝蔓成棚。湖区浓荫四匝,水鸟相呼,境界幽绝。鸳鸯湖可划船游览,费用为30元/人,且时间不受限制,适合休闲观景。由于地形、水深和光线的变化,湖中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景色。据说早晚时分,湖面弥漫着薄雾,泛舟其上,如梦似幻。但此刻是中午,又是阴天,没有雾且光线略暗,鸳鸯湖便不大出彩。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湖中也没有游客划船,连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多。我本来也不喜欢划船,现在刚吃过午饭人比较倦怠,游兴不高,于是也就没有划船游湖,匆匆看一眼就离开了,连照片都没有拍。哦,不对,记得当时好像也拍了一两张照片的,可能是拍得不好后来被我删了吧,反正是找不到了。就借用一张网上的图吧。</p> <p class="ql-block"> 我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特别是游览大型景区的时候,总有部分景点突然没了游兴,懒得拍照,或者机械地拍了照片脑海里却一片空白什么印象都没留下。也不是人家景点不好,就是中间会有一个时段的倦怠期。</p> <p class="ql-block"> 小七孔也有溶洞。在鸳鸯湖旁有景交车在吆喝去天钟洞,天钟洞不在景区游览主线上,也不包含在套票里。考虑到景区里我们没游览到的景点已经不多了,时间还早,就上车去了。景交车开始爬升,没想到洞几乎在山顶。</p> <p class="ql-block"> 天钟洞因洞内巨型石笋形似倒扣的铜钟而得名。该溶洞发育于距今约3亿年的石炭系灰岩和白云岩层,形成于新近纪(约2330万年前),经历了充水到半充水再到旱洞的地质演化过程,现为旱洞状态。总长度约828.5米,洞深38.2米,最高处达53.4米。洞内碳酸钙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喀斯特地貌,分为鳄鱼厅、金鸡厅、百兽厅、犀牛厅等主题区域,以拟态动物群像和浮雕状钟乳石群为特色。 恒温18℃,展现喀斯特地貌精华。</p> <p class="ql-block">其中标志性景观天钟石笋位于洞穴中段,倒扣状钟体高近10米,基部直径约6米,该石笋经碳酸钙溶液持续滴落沉积形成,表面密布数千个葡萄状小石乳,表面纹理因矿物成分差异呈现褐色条纹,纹理状若蝌蚪文。</p> <p class="ql-block">洞穴出入口高差约38.2米,游览全程需步行40-50分钟。洞内步道为防滑石板铺设,部分陡坡段倾斜度达25°。照明系统采用LED冷光源,重点突出天钟石笋、百兽群像等核心景观。</p> <p class="ql-block">出洞口设有观景平台,可俯瞰樟江支流峡谷地貌。天钟洞如果换个地方它也许能出彩,不过,在溶洞多如牛毛的贵州,它就排不上号了,当然门票只需8元倒是便宜。只是洞在山上,若无景交车带客上来,估计多数游客就懒得来了。不过,上山有车没感觉,出洞却得徒步走很长的台阶下山,膝盖不好的人最好不要来。</p> <p class="ql-block">下山后再坐景交车去卧龙潭。卧龙潭在距小七孔风景区西门数百米的位置,被誉为整体评价最高的景点。卧龙潭原名翁龙潭,为喀斯特暗河,是卧龙河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自这里筑坝引水发电后,其潭水又流入响水河,卧龙潭也因此成为两河总源。暗河从引水发电筑成的坝上飞泻直下,水声轰鸣,人工瀑布如珠帘垂落。</p> <p class="ql-block">潭边还有怪石、树林、高山等景物。</p> <p class="ql-block">湖水因矿物质呈蓝绿色,静谧如镜,倒映着山林与天光,呈现出深邃幽蓝的宁静之美。</p> <p class="ql-block">潭中鱼儿悠游,水面上轻雾缭绕,弥漫着一种梦幻般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水,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小七孔的灵魂。卧龙潭的魅力在于其动静相宜的景致,瀑布的活力与水面的柔美静谧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潭四周的青山与翠竹及倒影让其更有一种深邃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 整个小七孔景区仿佛一座天然秘境,远离都市的喧嚣,只有山、水、林、石的交响和岁月沉淀下来的的纯真,大自然亲手绘制的画卷,一笔一墨都恰到好处,养眼洗肺澄净心灵。</p> <p class="ql-block"> 游览过卧龙潭,我们没有从西门出,直接坐景交车返回东门,回民宿取过行李,打的去荔波高铁站。再见,荔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7.12.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