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万言书”全文,极珍贵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相继在江西庐山召开,这一历史事件被铭记为“庐山会议”。</p><p class="ql-block">在此次会议中,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遭遇了罕见的严厉政治指责,此后便被明确定性为“右倾分子”。自那时起,一股“左倾”的思潮如潮水般在全国范围内涌动,历经七年的积累与发展,终于在文化大革命中迎来了爆发的高潮。</p><p class="ql-block">原本,这不过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例会,然而,中途却骤然转变为一场充满火药味的政治批判之会。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固然带有偶然,实则亦蕴藏着某种必然。</p><p class="ql-block">偶然性的触发,源自于一份出乎意料的“万言书”,其作者为彭德怀,成文于1959年7月14日深夜,正值庐山会议启动后的第12日。</p><p class="ql-block">必然性在于,本次事件的持续升温,不仅源于那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书”,更与当时新中国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单说“万言书”</p><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12日的午后,彭德怀亲自步行至“美庐”别墅,意图与毛泽东亲自面谈,表达个人的见解与观点,以期引起毛泽东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并促使他公开发表意见,尽快加以纠正。然而,当他抵达别墅门口时,却被负责警卫的参谋拦下,告知毛泽东当时正在安睡。</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心头涌起对战争岁月中与毛泽东那份亲密无间的回忆,那时无论急事还是要事,他都能随时推门而入,毛泽东即便在休息,他也会轻轻掀开被子,将他从睡梦中唤醒,以便进行面谈。然而,他深知时至今日,这样的情景已无法重现,只得无奈地转过身去,带着几分遗憾离去。</p><p class="ql-block">面谈未能达成共识,彭德怀心急如焚,担心会议即将闭幕,恐错失良机,遂决定以书信形式直言己见。于13日午时,他手持草拟的提纲,口述内容,由参谋王承光负责记录与整理。</p><p class="ql-block">截至14日午后,彭德怀已对信稿进行了两次修订,并指示参谋誊写完毕后亲自签名,并嘱托其火速将信件递交毛泽东的秘书。待参谋复命信件已送达,彭德怀连声说道:“好,好,送到了就好”,顿时如释重负,心中那块巨石终于落地。</p><p class="ql-block">本信函分为甲、乙两大部分,篇幅总计数千言。(须指出的是,所谓“万言书”实则是指1962年6月16日,彭德怀所撰写的长达八万字的信件,其中详述了他所遭受的不公正批判之苦,并恳请党组织对其历史进行全面审查。因此,彭德怀所撰写的上万言书,才是人们口中的“万言书”之正解。)</p><p class="ql-block">毛接获信函,细读完毕后,悄然将其置于书桌之上,直至两天后,他突然作出决定,公开让众人传阅此信,此举令彭德怀感到意料之外。他更是未曾料到,这封信竟会掀起惊涛骇浪,为自己招致一场巨大的灾难!</p><p class="ql-block">1959年8月16日,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决议》、《为捍卫党的总路线、坚决抵制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以及《关于撤销黄克诚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的决定》等关键文件。</p><p class="ql-block">全党展开大规模、高强度行动。反右倾斗争,彭德怀因此遭受空前罕见的政治打压。</p> <p class="ql-block">主席:</p><p class="ql-block">此次庐山会议意义重大。我在西北小组中屡次发声,对于小组会议尚未充分阐述的观点,特地以信件形式呈上,供您参考。然而,我如同张飞一般,固然有勇猛之气,却缺乏细腻之处。</p><p class="ql-block">因此,其参考价值尚需您自行评估。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不吝指正。</p><p class="ql-block">甲、1958年大跃进所取得的成就,其辉煌无疑是毋庸置疑的。依据国家计委核实后的多项指标显示,1958年相较于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了48.4%的增长,其中工业增长高达66.1%,农副业增长25%(粮棉产量增长30%亦属定论),国家财政收入增长43.5%。</p><p class="ql-block">增长速度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打破了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传统框架,尤其是针对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现状,大跃进运动基本上验证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的正确性。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将会长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回望1958年的基本建设,我们发现某些项目显得过于急切且数量过多,这导致了资金分散,同时也延缓了一些本应如期完成的重点项目,这一现象无疑暴露了我们的一个不足。</p><p class="ql-block">根本原因在于经验的不足,对此认识较晚,体会不深。故而,在1959年,非但未曾适当减缓步伐,进行有效控制,反而持续推行大跃进政策,致使不平衡的状况未能得到及时校正,进而增添了额外的暂时困境。</p><p class="ql-block">这些建设虽然暂时看来是必要的,但它们无疑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这些投入将逐步显现出成效。</p><p class="ql-block">目前,仍存在若干关键短板和不足之处,导致生产无法形成完整体系。部分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对于必要的物资缺乏充分的储备,一旦出现失调或新的不平衡,便难以迅速调整,这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所在。</p><p class="ql-block">因此,在部署下一财年(即1960年)的计划时,尤需立足于实事求是与稳健可靠的原则,进行周密的思考与评估。</p><p class="ql-block">面对1958年和1959年上半年部分基本建设项目难以按期完成的现实,我们不得不下定决心,暂时中止其中一些项目的建设。在这一领域,我们必须有所舍弃,方能有所收获。若不如此,严重的失衡状况将得以延续,某些领域的被动局面也将难以扭转,进而影响未来四年追赶和超越英国的跃进步伐。</p><p class="ql-block">尽管国家计委已有规划,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决策仍面临重重困难。</p><p class="ql-block">1958年,农村公社化的实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农民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而且也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向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尽管在所有制问题上曾一度出现混乱,具体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和错误,这些无疑都是严重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武昌、郑州、上海等一连串会议的召开,混乱局面已基本得到矫正,紊乱状况亦随之消散,我们正逐步回归到按劳分配的正规路径。</p><p class="ql-block">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我国成功解决了失业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而言,这一成就的迅速实现并非小事,实乃国家发展的重大突破。</p><p class="ql-block">全民炼钢铁中,多办小。土高炉当然,浪费了物力、财力以及人力,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已对全国地质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初步普查,并培养了大量技术人员。在这一运动中,广大干部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补贴高达二十余亿,但在这项工作中,得失亦并存。</p><p class="ql-block">仅凭上述数点,成就无疑是卓越的。然而,其中也蕴含着诸多深刻的经验教训,对这些教训进行认真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且颇具益处。</p><p class="ql-block">乙、关于如何归纳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在本次会议中,与会同志纷纷就去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p><p class="ql-block">此次讨论将极大地促进我党工作的开展,将某些领域的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知,及时矫正长期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并正确理解“积极平衡”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1958年大跃进期间所显现的一些不足与错误,部分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正如我党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领导历次革命运动所证明的那样,在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中,总是伴随着某些不足之处,这构成了问题的两面性。</p><p class="ql-block">当前,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遭遇的显著矛盾,源于结构失衡所引发的广泛紧张。从其本质来看,这种状况的蔓延已对工农关系、城市各阶层关系以及农民各阶层关系产生了影响,故而亦具有政治属性。它关乎我们未来如何动员广大民众持续推进跃进,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曾遭遇过诸多不足与失误,其成因亦是多源。客观上,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尚缺乏深入了解,经验尚显不足,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对于社会主义按计划、比例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尚缺乏深刻的认识,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也尚未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在处理经济建设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尚未达到像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治问题时的那种从容自如。</p> <p class="ql-block">编 辑: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百年知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7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