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姚和平先生新作《画说老芜湖》杂谈

今商者说

我有一个感觉,芜湖的文坛,我所指的文坛是做文史研究、进行文学创作的群体过于松散,小的团体过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社团进行统摄,近些年更有“饭圈文化”的趋向。当然,我是一个新近的文史爱好者,还没有踏入真正的“圈内”,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没有看到真相,也不便妄言。但愿我所见的小团体是假象。<br>但近期关注姚和平先生新作《画说老芜湖》上,却见得一片赞扬。这就是我不确定我的判断正确与否的缘由。姚和平先生新作真的好,勾起老芜湖人的回忆,引起新芜湖人的好奇。关键姚和平先生人缘好,在叠加效应下,《画说老芜湖》引得广泛赞誉。先是柳导在自己公众号上发”水墨光影间的乡愁与自觉——读姚和平先生新作《画说老芜湖》”,又有唐俊老师“芜湖散文”公众号上发“《画说老芜湖》序”,再有芜湖镜湖区文联张云龙主席发朋友圈发布《画说老芜湖》书评。我与姚和平老师是微信好友,得以经常见到姚和平先生发自己摄影、手绘作品。姚和平老师每天都收获无数点赞。这是我确信姚和平老师作品真好、他的人员真好。<div><br><br></div> 我在石琼老师朋友圈看到芜湖市散文家协会、芜湖市镜湖区作家协会主办《画说老芜湖》新书分享会,我岂肯落下这次机会,我第一时间与姚和平先生微信联系,希望能参加新书分享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擅自做主,邀请了几位好友,并于今日一早发微信告知姚和平老师。我暗自想,这个点告知,姚和平先生应该不好拒绝的。<br>来到芜湖书房镜湖书苑,便见到一些认识的老师。来到新书分享会现场,更遇见很多熟识的老师。新书分享会由唐俊老师主持,姚和平先生谈《画说老芜湖》创作,并有芜湖散文家协会、芜湖镜湖区作家协会领导讲话,芜湖文化人何更生先生与芜湖文化学者周非先生点评。<br><br> 我拿到一本姚和平先生题词签名的《画说老芜湖》。我翻阅细品这本广受好评的新书。这本说系“画说”,而非“话说”,这是姚和平老师匠心所在,也是这本书异于其他文史书的地方。《画说老芜湖》采用图文形式编排,图采用姚和平本人的自1994年以来拍摄芜湖古城、街巷的照片和用心、用情的手绘画。这就理解唐俊老师和诸位老师称姚和平为多才多艺的文化人。姚和平先生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散文家协会会员,芜湖诗词学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芜湖市史志专家库专家。<div>新书书名“老芜湖”,可见新书是老芜湖的影像集,不少是芜湖古城、民间艺人(包括各级非遗传承人)和各种风味小吃等为题材的作品。老芜湖人读《画说老芜湖》仿佛看到卖肉的胡屠夫、教戏的“王连举”、蛐蛐圣手赵小秋、棋魁赵大头、货郎老五、白铁师傅老奎、修伞的吴大郎、吹喇叭的崔大胡子、炸炒米的对对眼老叶、扒灰佬余德宝、剃头匠老宋、吹糖人的高佬、穿棕绷子的张小生、弹棉花的小马、炕烧饼的老瘪子。这些人是左邻右舍。这些照片、手绘勾起老芜湖人的回忆。就是新芜湖人面对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照片、手绘也忍俊不禁。<br>当然,《画说老芜湖》还让读者涨知识、增见识。从新书的图文中,我们得知儒林街18号的雅积楼有一门双进士,有落魄文人汤显祖的光顾,儒林街成就了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惊世之作《儒林外史》,有晚清重臣李鸿章为其侄女陪嫁的“小天朝”。我们由书得知1925年前的中山路还叫“大马路”,这条所谓的“大马路”是在一处叫“姚家棚”的荒山坡地段开辟出来的。我们得知利济巷这条往日通向江边码头、看似不起眼的寻常小巷,却因一个家族的兴旺,李经方在靠近吉和街与江边一号码头的位置开办的名为“利济”的轮船公司的红火而声名远播。我们还得知怡和巷就是健康二马路前身……那条叫“半边街”的国货路,当年的芜湖大戏院、《皖江日报》社都曾坐落于此。(引自朱希和序言)<br>姚和平老师在“后记”说:以《画说老芜湖》作为这本书的书名,不难看出我对绘画的喜好,当然也不难看出我对老芜湖俚俗风情和故里人家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深深眷恋之情以至让姚和平先生感觉:每当我给一条老街、一座老房子画“遗像”的时候,我的心情就特别沉重,尤其是当我亲眼看到那些记录着这座城市重要历史和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街、老房子,在隆隆的铲车声中被夷为平地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道历史的空白,一道无法向后人交代的空白。<br>眼下芜湖这座城市已见不到往年成片的、一望无际的低矮棚户区,听不到游走于街头巷尾的“穿绷子”“卖五香豆子”“修钢龙锅底”等耳熟能详的手艺人吆喝声,看不见老宅人家将凉床搬到门外空地,撑起蚊帐,摇着蒲扇,于露天月下过夜的夏日民风景象。但只要有人一提起往年老芜湖的话题,年长的老芜湖人眼前便会浮现出往年在陶塘(现在的镜湖)边的大花园里看西洋镜里的动画片,看魔术艺人表演九连环、撕报纸变钞票,听说书人说三国、讲水浒,看小白利站在小木凳子上卖力吆喝梨膏糖,围观斗蛐蛐、赏古玩等老芜湖的市井俚俗景观。老芜湖的市井风情、乡愁味道,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出我们一代又一代老芜湖人的记忆,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浓。<br>芜湖报人韦月先生说的:"千万不要小瞧了那一堆堆陈砖旧瓦,也许过了若干年后,你就是拿同样大小的金子,也换不来她。"<br><br></div> 柳导翻阅姚和平先生的《画说老芜湖》时,感到指尖触碰的不是纸张,而仿佛是芜湖这座江城的呼吸与脉搏。眼前沉甸甸的一册,远非简单的城市记忆,它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赤子借助摄影的定格、绘画的晕染、文字的钩沉,在时间长河中奋力打捞故园魂魄的深情之作。每一帧定格的影像,都是作者对消逝空间的一次深情回眸与无声告别,浸透着对故园风貌被岁月侵蚀的痛惜与挽留的执拗。<br>芜湖古城的想象性复原图景,水码头米市喧嚣的生动铺陈,乃至一碗藕稀饭里绵软拉丝的细腻描绘,都绝非简单生硬的图解。它们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物候、人情、风味的深切体认与审美想象。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对匠人神情的刻画,铁画锻制师傅布满老茧却沉稳有力的双手特写,梨簧戏艺人舞台表演的身段侧影,烹饪大厨演绎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热气蒸腾等等。画笔放大了细节,凝固了瞬间的专注与岁月的刻痕。这些笔触,超越了照相般的精确,注入了创作者温热的情感与理解,是对技艺背后那份“人”的温度的由衷礼赞与深沉挽歌。它们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弥补了照片的冰冷与文字的抽象,成为作者乡愁最直观、最富深情的视觉表达。<br>作者对古城、老街、建筑、地名、习俗的细致描摹与深情讲述——状元坊的落日楼头,南宋状元张孝祥的故事在坊间流传,中华老字号耿福兴虾籽面里长江青虾之鲜与北方面食的融合渊源,青弋江边十里长街过往的各色手艺人的拿手绝活,永康食品厂时期青葱岁月里的如歌往事——这些文字饱蘸着情感,是作者试图紧紧抓住即将消散的、属于故乡的独特气味、声响与质感。<br>《画说老芜湖》的动人之处,正在于绘画、摄影、文字这三种媒介并非割裂,而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激发,共同编织了一张关于芜湖记忆的立体之网。照片赋予历史的真实感与证据;绘画注入情感的温度与想象的翅膀;文字则提供深度的解读与文化的解码。三者合力,突破了单一媒介的局限,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名词,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乡愁不再是模糊的情绪。它使芜湖的过往变得可视、可读、可感、可思,让读者得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体温与心跳,感受到沉着而持久的故园之恋。这便是姚和平先生耗费三十年心血完成的纸上还乡。<br><br> 今天,在新书分享会上,芜湖文化学者周非先生在点评中说,芜湖对芜湖古城要不仅停留于“画遗像”,更要“看未来”。唐俊老师在《画说老芜湖》“序言”里说:这部书不是芜湖历史文化全景式的展示,而是一个老市民的记忆、叙述和情感的汇聚,它主要从微观而非宏观角度记录老芜湖,以纪实图文呈现与这座城市渐行渐运的老芜湖风情,具有芜湖历史与民俗文化研究的史料价值。<br>本书的出版,将对芜湖市第一条安徽历史文化街区“花街一萧家巷街区”建设,乃至今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发挥积极作用。<br>当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在通用的“经营”与“打造”之外,还要添上了“养育”一词:人需要养育,城也需要养育——包括体贴、呵护与扶持。我们通过姚和平先生《画说老芜湖》要重视对芜湖古城和其他历史建筑的体贴、呵护与扶持。当务之急,我们要进行芜湖区域内历史建筑的普查、定级,要对危旧建筑进行加固、修葺。我们再不能一边推倒这些历史遗存,一边在毫无历史依据地异地建造所谓古城、老街。<br>这些年对待芜湖古城、芜湖老街往往将老居民迁出,殊不知缺少老街坊的古城、老街,就失去历史的本真,缺少真正切切的烟火气。<br>我想姚和平先生的《画说老芜湖》在唤醒老芜湖人记忆和新芜湖人惊奇之外,更应该是对历史的敬畏与警醒,要反思如何善待芜湖古城和历史建筑,要在“经营”与“打造”之外,增添“养育”。<br>这许是姚和平先生著书的初衷,也是广大读者情系《画说老芜湖》的内心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