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峪镇的算盘记忆

绥德 马绥生

<h3> :汤峪镇的算盘记忆<br><br> 马绥生<br><br>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似乎在强调记忆和历史的重要性。如果将“过去”理解为历史经验、文化传统或个人的成长历程,那么忘记这些就等于忽视了它们对我们的塑造和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我们的根源。<br>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灵魂。如果忘记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就可能导致文化的断裂和身份的迷失。这种遗忘不仅是对祖先的不敬,也是对未来世代的不负责任。<br>  中国的算盘文化已传承两千多年,珠算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不能把算盘丢掉”(周恩来语),让中华算盘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陕西九九明珠算盘文化研究院”、“中国算盘博物馆,”组织人员于2023年始,开展“传承算盘文化,共筑智慧家园万里行”走访调研活动,旨在深入基层一线,寻找算盘记忆,记录算盘故事,整理、挖掘和宣传算盘文化。<br>  在我们接触过的数以万计的算盘中,以南方江、浙一带的算盘数量和品牌居多,陕西蓝田汤峪镇木制品厂生产的两款“工农牌”算盘也经常能见到。为此,我们于2025年7月7日与7月9日,两次去陕西蓝田县汤峪镇采访、调研。</h3> <h3>汤峪镇政府</h3> <h3>  由于我们手头除了算盘实物和算盘标签上“陕西蓝田汤峪公社木制品厂”外,再没有查找到任何相关的信息,所以我就先到汤峪镇镇政府,希望得到政府人员的帮助,打听到一些相关的人、事等信息,好作进一步的采访。可是,整整一个上午,和镇政府有关领导和干部对接,他们都说不知道或镇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算盘厂。我希望他们能帮助联系政府的退休干部,或镇上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了解一下情况,但都被他们婉拒。无奈之下,我只能自己在镇子上走街串村打听情况。我下定决心,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一定要了解到我想要的内容,不能让汤峪镇的这段历史,这段曾经的辉煌就此湮灭。</h3> <h3>汤峪镇木制品厂生产的算盘</h3> <h3>  当我了解到离镇政府几公里外的河东村有位叫杨民杰的农民,收藏了大量的老旧物件,并在自己家办了个博物馆后,我开车去河东村,找到了杨民杰先生。<br>  杨民杰今年62岁,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到了新疆,复员回家后边种地、边打工。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热爱和让子孙后代不要忘了毛主席的一份情怀,二十几岁时开始收藏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之后发展到收藏与毛主席有关的红色物品,再后来发展到收藏民俗老物件。他家中500多平方的三层楼房,全部堆放和摆挂着毛主席像和与毛主席有关的书、画、报、刊以及大量的民俗物件,其中也收藏有上百把算盘。他说他一生种地、打工,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下,几十年来,把所有挣的钱都用在了收藏上了。面对着这满屋的藏品和眼前这位朴实而又执着的农民,我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随手拿起一把算盘对我说:“这就是我们汤峪镇木制品厂生产的算盘”。我问他:“你知道你们镇上的做算盘厂吗?”他说:“当然知道,那是上世纪80年前后的事,厂子就在镇政府旁边,现在没有了,都修建了住宅楼房”。我问:“现在能不能找到厂里干过活的老工人?”他说:“能找到,我们村里的杨新养就在厂里干过。”</h3> <h3>河东村村委会</h3> <h3>在杨民杰家中,我们给杨民杰赠送了精美的礼品和纪念品</h3> <h3>杨民杰的家庭博物馆</h3> <h3>杨民杰的收藏品</h3> <h3>杨民杰收藏的算盘</h3> <h3>  在杨民杰的指引下,我来到了杨新养家,说明来意后,杨新养告诉我,1982年,他二十几岁时进了汤峪公社木制品厂,干了两年多,每月工资三十几元,至1984年,厂子因产品销路不好而倒闭,厂里欠了他几个月工资,后多次向镇政府讨要无果。当时木制品厂主要生产算盘、象棋,也生产沙发、家具、楼梯扶手等,厂里有五六十名工人,其中女工有十几名,加工产品都是靠简单机器生产,工人干活苦不重。公社干部杨继民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其他工人都是从各村招收的。副厂长叫戴志龙是本镇塘子村人,在杨继民之后当了厂长,还有一名副厂长叫何生茂,负责技术。杨新养还向我们介绍了算盘制作的选料,制作流程等。之后,我们又专程去了蓝田县城,走访了正在蓝田县医院住院治病的杨继民老先生。今年七十岁的杨老,带病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当年生产算盘的木制品厂的情况。</h3> <h3>采访杨新养</h3> <h3>与杨新养合影</h3> <h3>采访杨继民</h3> <h3>杨继民拿着他们厂里生产的算盘给我们作介绍。</h3> <h3><br> <br> <br> <br> 通过对几位当事人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汤峪人民公社,在上级提倡“大力兴办社办、村办企业”的号召下,于1974年至76年,建起了社办工厂,包括有石材加工、木器加工、刺绣、机械修配等车间。<br>  因为汤峪镇坐落在秦岭脚下,离西安只有30多公里,所以具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场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但缺少技术支持,所以在1980年,和浙江乐清县的算盘厂商合作,利用南方的技术建起了算盘、象棋制品厂。当时浙江乐清来了一名管理人员,八名技术工人,负责对本地工人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公社干部杨继民被派到厂里担任书记兼厂长四年。厂里生产的产品直接供西安市百货公司文化用品批发部销往各地。杨继民回忆当时生产的算盘批发价是5块9毛钱,成本大约是3块5毛钱,毛利润一个算盘是2块4毛钱。每月生产量大约2000架左右,年生产量是2万多架左右。年产值约11万元左右。一年毛利润约4.5至5万元。<br>  生产算盘的设备、工序比较简单,但质量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在选料方面,所使用的木材都是附近村民从秦岭山上采集回来卖给<br>木制品厂,木制品厂收购时只收质地坚硬、细腻、耐用的木材。如白梁子、红梁子、花梨木、龙柏、桦木等。如杨树、柳树木等是不收的。特别是白梁子、红梁子木生长在海拔很高的山顶,生长期长,没有大材,非常稀缺,但这种木材质地坚硬、细腻,比南方的黄花梨木和紫檀木还要好。使用较多的是秦岭山上采集的花梨木,算盘珠多用龙柏,后期用牛角,牛角算珠质量更好。<br>  毛料收回后,制作工序一是打毛料,用机床把材料切割成型。二是浸泡。把毛料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产品之后不易干裂。三是切算珠、算框。四是打磨,让框、珠表面平整、光滑。五是上漆。六是安装。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做好的算盘检验合格后放进包装盒,进入销售渠道。<br>  杨新养说,他进木制品厂最晚,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是厂里最年轻的工人,年龄大的好多已去世,健在并生活在本镇的工人已很少了,木制品厂也没有留下什么资料记载,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镇上还有过算盘厂,你们在镇上打问不到算盘厂的情况也很正常,如果再过几年,这段历史就会被完全遗忘。<br>  河东村村民杨虎堂告诉我们说,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学会了打算盘,加、减、乘、除样样都会。那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算盘,当时流行一句话是“学会狮子滚绣球(算盘的一种打法),哪怕走到天尽头。”他学校毕业后就当兵去了山西岢岚,75年回村在生产队当了多年出纳,那时候所有的计算都用算盘,村里每一个家庭,只要有上过学的,家里都有算盘,算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在的人早已不用算盘了,但这是我们老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将它传承下去。<br>  “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这是一句描述汤峪镇温泉的一句古诗。汤峪镇南依秦岭,北邻西安。这里青山环抱,谷幽林秀,湖光倒映,草深鱼跃。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便利的交通。汤峪温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汤。”因为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加持,汤峪镇成为了陕西的旅游名镇。如果汤峪镇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能进一步融入本地特色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特别是丰富的算盘文化,这里的旅游业必将会更具文化内涵,更有品位。<br><br> 2025、7、12</h3> <h3>文并摄影:马绥生<br>美篇编辑:马绥生<br><br>欢迎欣赏 欢迎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