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行走·共建 】| 海东市平安区第三幼儿园班本课程汇报:生活经历里的成长密码

香香

<p class="ql-block">  一日生活皆课程,在自主游戏理念下的生活经历园本课程构建中,我园以“生活教育”为根基,秉持“儿童本位”,立足园本化课程开发,依托游戏化课程实施路径,从幼儿真实生活里的“课程生发点”动态生成“生成性课程”,并进行“班本化建构”,注重“生活经验联结” 。实施中打造“生活实践场域”,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幼儿积累经验,教师以“鹰架支持”与幼儿“师幼共探” 。</p> 活动安排部署 <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助力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智慧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提升教师生活经历班本课程实施能力及有效支持幼儿学习的课程组织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积累课程实施经验,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工作,我园于2025年7月7日、7月12-13日开展了生活经历班本课程交流分享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分享与研讨的思维碰撞,切实提升教师对生活经历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p> 《聆听、勾勒成长》 <p class="ql-block">  以“顺应自然、感受生活、回归游戏”为理念,13个班级将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生活细节的探索、游戏规则的创想转化为课程生长点,构建“自然探究—生活体验—游戏化学习”实践体系。通过自然物拓印、生活技能挑战、户外野趣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触摸自然中顺应成长节律,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游戏探索中建构认知。这种基于理念落地的课程实践,既让幼儿在自然、生活与游戏中获得发展,也使“顺应、感受、回归”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儿童发展轨迹,实现师幼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让我们以专业视角走进平安区第三幼儿园,聆听13个班级教师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课程汇报,解码“游戏—自然—生活”三维课程体系的实践智慧与儿童发展密码。</p> 大班组 大五班《探寻沙区 水享乐园》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并尊重其意愿。沙水游戏作为深受幼儿喜爱的开放性活动,其材料的流动性与可塑性能满足大班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幼儿在自发开展挖水渠、堆沙堡等游戏中,通过舀、铲、挖、筛等动作可锻炼手部力量与协调性,符合精细动作发展需求。沙水池的开放性玩法让幼儿在真实体验中感受自然多样性与生命力,有助于培养环保意识;而自主规划、记录实验、分享发现等过程,能提升任务意识、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小学阶段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p> 大三班《一条街走出来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程以“行走”为核心载体,构建“寻精彩—再出发—探成长—创未来”的进阶式活动链。通过实地观察、感知操作等方式,引导幼儿探索街道环境与社区设施,在微缩搭建中深化对空间元素的认知,发展观察力与建构能力。拓展至超市、社区等场域,鼓励幼儿运用多元表征记录发现,丰富社会认知,理解生活多样性。借助小学参访与角色体验,助力幼小衔接,培养任务意识。同时萌发社会责任感,实现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p> 大二班《美好“箱”遇 共赴成长》 <p class="ql-block">  “美好‘箱’遇·奔赴成长”课程专为大班幼儿幼小衔接设计,通过两大模块助力平稳过渡。“美好‘箱’遇”以安吉箱、单梯等材料开展搭建与运动游戏:搭建降落伞、龙舟等场景培养空间思维、合作及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场景的投球等活动提升体能与规则意识。“奔赴成长”依托班级“海洋小学”,让幼儿沉浸式体验:制作玩教具、模拟小学生日常、认识课程表、学系红领巾等,直观了解小学流程;在模拟中强化规则、任务意识与独立能力,减少入学焦虑。课程从身体、思维、社会适应、心理建设多维度发力,让幼儿在游戏与体验中自然成长,自信迈入小学。</p> 大一班《“衔”一抹暖阳 “接”一缕成长》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程以“活力循环·探索挑战”为核心理念,构建攀爬、平衡、投掷、钻跑、跳跃五大功能运动区,配置矮绳网、滚筒隧道等适龄器械并植入“飞檐走壁”等情境化任务,通过循环式运动范式发展大班幼儿综合动作素养,渗透规则意识与抗挫力培养。同时基于四大入学准备维度,开展自主整理书包等生活技能培养活动,通过自理能力进阶训练落实幼小衔接过渡教育,强化“自我服务”意识与生活习惯养成。</p> 中班组 中五班《寻红色印记 欢乐种植营》 <p class="ql-block">  《寻红色印记 欢乐种植营》班本课程里,孩子们听英雄故事、唱红色歌曲、绘国旗图案。在模仿红军“过草地”的游戏中体会坚韧,穿军装行军中感受长征的艰辛。红色是历史的印记,是勇气的象征,让孩子们在点滴中种下敬畏与热爱。种植营中,孩子们播种、观察生长:看萝卜破土,看藤蔓爬架,看花果绽放。在浇水、施肥、收获里学会耐心与付出,亲手培育的果实最香甜,自己种下的花朵最珍贵,让他们懂得“耕耘才有收获”。</p> 中四班《“梯”间乐成长 种植萌趣园》 <p class="ql-block">  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富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在梯子活动中,提供梯子、木板、软垫等层次性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搭建“攀爬城堡”等场景,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与分层指导,助力幼儿发展肢体协调性与问题解决能力。</p><p class="ql-block"> 种植活动中打造“班级微农场”,让幼儿亲历选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孩子们在照料植物时观察生长细节、记录生长日记,在触摸泥土、抵御风雨的实践中,既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又潜移默化接受生命教育,让自然成为幼儿的启蒙课堂。</p> 中三班《菜园小当家 螺母创想趣》 <p class="ql-block">  夏日菜园作为开放式自然教育场域,幼儿通过多感官参与植物生长周期观察(如萌发、抽叶、结果),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自然探究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双重培养。</p><p class="ql-block"> 螺母积木作为低结构探究材料,其可组合性与操作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幼儿空间认知、工程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方法,构建初级逻辑思维体系,实现从具象体验到抽象认知的发展跃迁。</p> 中二班《趣玩搭建 乐享其“种”》 <p class="ql-block">  “趣”玩搭建 乐在其“种”的主题设计旨在激发幼儿对探索与创造的天然兴趣。积木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帮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空间关系和物体特征。 通过这一主题,孩子们将在动手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积木搭建为幼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不同形状和拼搭方法,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种植活动引导幼儿亲近自然,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观察能力和耐心。</p> 中一班《夏植“亿童”创拼搭》 <p class="ql-block">  中一班‘夏植“亿童”创拼搭’活动,围绕夏天植物照护和亿童积木搭建为主。活动中,幼儿参与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等系列照护环节,这一过程紧扣《指南》科学领域“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目标。在观察与实践中亲近自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幼儿用亿童积木搭建房子、火车等,在拼接不同形状积木时,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构思实物场景、搭配搭建元素,发展了空间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在分工合作搭建中,学会了沟通协商与互助配合,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p> 小班组 小四班《“蚁”起攀登 夏日向上冲》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强调,应引导幼儿接触自然,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而大自然中的真实事物正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幼儿对夏天有着直观感受,如炎热的天气、美味的西瓜、好玩的泡泡,同时对自然充满与生俱来的好奇,比如他们会因小蚂蚁而展现出专注与探究热情。</p><p class="ql-block"> 一天午睡后,一名幼儿发现一只小蚂蚁并呼喊同伴,孩子们纷纷围拢观察。这一偶然发现,恰好契合了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天性,也呼应了上述教育理念。于是,这场由意外闯入的小蚂蚁引发的探究活动,便在孩子们的兴趣与热情中自然展开,成为一次从生活出发、顺应幼儿天性的探究实践。</p> 小三班《坡索相遇 顽皮一夏》 <p class="ql-block">  “顽皮一夏 坡索相遇”主题活动以小山坡、荡桥、滑索打造冒险探索场景,让孩子在攀爬、趣玩、速降中锻炼肢体协调性与胆量,同时将防暑知识融入实践,通过制作水果拼盘、榨果汁等活动,让孩子在享受美味时学习通过食用水果补充水分、消暑降温的健康知识,助力孩子在挑战与美食制作中收获成长,度过充满欢乐与活力的夏日时光。</p> 小二班《顽皮一夏、趣玩乐园》 <p class="ql-block">  夏季来临,立夏作为夏天的起始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与自然教育契机。幼儿对夏日气温变化、消暑方式充满好奇,且对“吃冰饮、扇扇子”等生活体验有直接兴趣。结合幼儿园内蹦蹦云、爬梯、秋千等户外游乐设施,可设计多元活动让幼儿多感官感知夏日:在美育活动中,通过水墨吹画,用色彩与线条感受季节之美;融入非遗元素,让幼儿尝试简单的非遗编织工艺,在老师引导下体验漆扇制作,在动手过程中触摸传统文化;同时,在户外游乐区开展角色体验,如扮演“游乐园管理员”“小游客”,在互动中探索阴凉区域、分享防暑小妙招。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学习防暑常识,感受夏日独特乐趣,更能在传统文化浸润与角色体验中,深化对季节变化的认知,激发持续的探究热情。</p> 小一班《全车出击 顽皮一“夏”》 <p class="ql-block">  在幼儿园户外散步时,孩子们被骑行区的小车深深吸引,稚嫩的向往与好奇尽显童真。教师敏锐捕捉这一源自生活的教育契机,紧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珍视生活教育契机”的理念,融入自主游戏“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核心,将孩子们对小车的天然探索欲转化为课程生长点,生成班本课程《全车出击 顽皮一“夏”》。这一课程以车为桥梁,让孩子们在沉浸式探索、创意体验与协作创造中,解锁车辆背后的社会、科学与艺术密码,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点燃持续探究的热情,于游戏化学习中实现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多维成长,生动践行“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学习”的学前教育理念。</p> 环境赋能 <p class="ql-block">  从十三个班级的课程分享中,老师们将《指南》当中的目标隐形融入环境和材料之中,通过创设环境、投放材料、自制玩教具,三者通过“环境赋能—材料支架—玩教具深化”形成课程实施链条:环境创设提供探索场域,材料投放落实分层指导,自制玩教具则聚焦核心经验转化,共同服务于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p> 以听启思,以研促行 一、对话交锋:困惑与智慧的碰撞 <p class="ql-block">  汇报结束后,教师群体围绕课程实施中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p><p class="ql-block"> 1. 环境方面:教师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是否适宜及调整方法;游戏中教师是否动态调整环境,具体策略及可补充策略。</p><p class="ql-block"> 2. 材料方面:材料投放是否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不足及优化方法;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探索材料多种玩法,材料是否激发创造与探索行为。</p><p class="ql-block"> 3. 幼儿发展方面:案例中幼儿体现出哪些认知、社交、情绪等能力发展,教师如何捕捉这些信号;幼儿遇困时教师的介入方式及对其自主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4. 师幼互动与课程故事方面:教师如何通过师幼对话挖掘幼儿兴趣点,对话是否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及对幼儿探索行为的支持策略。</p> 二、专业引领:吴莹园长对课程解构 <p class="ql-block">  吴莹园长以从"听觉识别"到"发展解码"课程建构的专业路径为主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展开课程解构。她首先解析"顺应自然、感受生活、回归游戏"理念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在关联,强调课程需建立"幼儿现有经验—潜在发展水平—支持性策略"的转化逻辑。接着运用"课程实施效能评估框架",从目标达成度、幼儿参与度、家园协同度三维度对课程进行量化分析,指出"活动设计发展价值显性化不足""学习品质观察指标模糊"等问题。最后通过"行为分析—经验提取—策略设计—工具开发"闭环,将幼儿日常探索转化为系统课程,为教师提供从理念到实践的专业指引。</p> 三、整体审视:张玉玲园长对课程的建构规划 <p class="ql-block">  张玉玲园长从课程与儿童发展角度,总结出三大专业亮点:构建“自然—生活—游戏”的课程模型,形成从捕捉幼儿兴趣到帮助经验积累、再到评估发展的完整流程,符合幼儿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特点;通过记录幼儿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成长变化,直观呈现孩子在解决问题等活动中“试误—调整—重构”的认知发展路径,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建立教研共同体机制,在研讨中通过不断追问“活动怎样促进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到每个孩子”等问题,带动教师从单纯做事向思考研究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师同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在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张玉玲园长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作结,强调下一阶段需聚焦"从活动设计到课程建构""从行为观察到发展解读""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提升"的三大专业突破,让"以听启思,以研促行"成为课程改革的内生动力,使课程高质量发展。</p> 改进方向:基于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 <p class="ql-block">需从三方面深化课程实践:</p><p class="ql-block"> 1.在儿童观层面,对照《指南》完善幼儿发展指标体系,将各领域核心经验细化为可观察的行为要点(如科学探究分解为"提问—验证—总结"三阶行为),确保教育行为精准呼应儿童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 2.教育观层面,依据《评估指南》强化"活动设计—发展价值"的显性关联,开发《课程—目标双向对照表》,避免重形式轻内涵;</p><p class="ql-block"> 3.课程观层面,构建"兴趣捕捉—系统探究"的转化工具(如项目思维导图),推动零散活动向结构化课程进阶,同时建立标准化资源库,使"自然—生活—游戏"课程更具系统性与可复制性。使每个活动有理有据进行、追随孩子的兴趣的同时教师优化调整课程思路,最大限度支持幼儿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温度,体现在俯身拾起带露的叶子、倾听孩子搭积木时的自语、追问活动是否呼应儿童需求等看见生命、尊重生长的细节中。真正的教育,是以自然为纸、生活为笔、游戏为墨的成长叙事,让幼儿在泥土芬芳中感知生命、在系鞋带的笨拙中积累力量、在角色扮演中建构认知;教育者的专业则是将这些零散的生长瞬间,编织成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图谱,让每一次倾听与回应都成为成长的养分和助力。</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程以“顺应自然、感受生活、回归游戏”为核心理念,锚定教学目标,优化内容并明晰实施路径。筛选自然素材、生活场景与游戏形式,通过户外自然行走、生活实践游戏(如“小小厨房” )、班级共建游戏(如搭建自然角 )等多元途径落地,驱动幼儿感知探索。 以驱动性问题激活思维,借问题链与游戏化教学架构课程。幼儿主动亲近自然、参与生活实践、学会协作,观察与探究能力提升,实现课程理念,让学习真实发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保吉玲 张琴</p><p class="ql-block">编辑:张香春 </p><p class="ql-block">审核:张玉玲 吴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