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i>一、在白芨滩,接过那把治沙的锹</i></b></p> <p class="ql-block"><b>当沙漠的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当铁锹插进沙土的瞬间感受到阻力,这场白芨滩的治沙之旅,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刚到白芨滩,眼前的景象就让我们惊叹不已。曾经黄沙漫天的荒漠,如今已是一片生机盎然。远处的沙丘被一道道麦草方格固定住,方格之间,沙蒿、花棒等沙生植物顽强地生长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抹绿色。</b></p> <p class="ql-block"><b>治沙体验活动开始了,我们接过那把沉甸甸的铁锹,跟着治沙工人学习如何扎麦草方格。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首先要把麦草均匀地铺在沙地上,然后用铁锹将麦草扎进沙子里,形成一个个 1 米见方的方格。刚开始,我们要么把麦草扎得太浅,一阵风过来就被吹得东倒西歪;要么就是方格大小不一,起不到固定沙丘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治沙工人耐心地指导我们:“扎麦草方格,力道要均匀,深度要适中,这样才能让麦<span class="ql-cursor"></span>草牢牢地扎根在沙子里。”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们逐渐掌握了技巧,看着自己亲手扎好的一个个麦草方格整齐地排列在沙丘上,心里充满了成就感。</b></p> <p class="ql-block"><b>除了扎麦草方格,我们还参与毅行沙漠徒步活动。脚刚踏进沙漠的那一刻,细软的沙粒就像一群调皮的精灵,顺着鞋口往里钻,瞬间填满了鞋底与脚掌之间的缝隙。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把沙丘烤得滚烫,空气里弥漫着干燥的气息,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沙粒的粗糙感。这便是我们大漠徒步的起点,一场与自我较量、与自然对话的旅程就此拉开序幕。</b></p><p class="ql-block"><b>刚开始徒步时,大家还带着几分新奇与兴奋,说说笑笑地踩着沙浪前行。可没过多久,这份轻松就被疲惫取代。沙漠里没有固定的路,每一步都要花费比平时多几倍的力气,脚陷进沙里,再拔出来,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拉扯。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沙地上,瞬间就被吸干,只留下一小片深色的印记,很快又被风吹散。有同学开始喘起了粗气,脚步也变得沉重,“好累啊”“什么时候才能到终点” 的声音偶尔响起。但看着身边同伴们咬牙坚持的身影,听着老师们的鼓励,大家又重新调整呼吸,迈开脚步。我们互相搀扶着,帮对方拍掉身上的沙土,分享着仅有的水源,在这片广袤的沙漠里,“不怕苦、不怕累” 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了一步步坚定的脚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当我们终于抵达徒步终点时,所有人都瘫坐在沙地上,脸上写满了疲惫,眼里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这场大漠徒步,我们不仅战胜了身体的疲惫,更锤炼了坚韧的意志。我们深刻体会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就像这片沙漠,看似难以逾越,但只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有积极应对的勇气,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在研学过程中,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白芨滩的治沙历史。曾经,这里的流沙每年以数米的速度向周边蔓延,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一代代治沙人凭着 “一张铁锹两只手,一把草种一棵树” 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与沙漠作斗争,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明白了治沙的艰辛和不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二、与楷模面对面 —— 访谈治沙英雄王友德爷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在治沙基地的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王友德爷爷。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上布满老茧,那是与沙漠搏斗几十年留下的印记。刚坐下,他就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你们看,这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白芨滩,放眼望去全是黄沙,连飞鸟都不愿意多待。”</b></p> <p class="ql-block"><b>有同学问:“王爷爷,当初条件那么艰苦,您有没有想过放弃?” 王爷爷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故事:“怎么没想过?有一次连续刮了三天沙尘暴,我们辛辛苦苦扎的麦草方格全被埋了,好多人都哭了。但看着沙化的土地一点点逼近村庄,想着子孙后代,就觉得不能退。”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一株沙蒿苗,“你们看这草,看着柔弱,根却能扎到地下好几米,治沙人就得有这股韧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当被问到治沙过程中最骄傲的事,王爷爷的眼睛亮了起来:“看着沙漠变绿洲,看着老百姓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庄稼、养牛羊,就是我最骄傲的事。以前这里的沙子能没过膝盖,现在你们脚下的地方,明年就能长出更多的草。”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有了更科学的治沙方法,遥感监测能精准掌握沙地变化,无人机播种效率比人工高太多,但 “一锹一镐的实干精神不能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临走时,王爷爷把一把磨得光滑的铁锹递给我们,锹柄上还留着他手掌的温度:“治沙不是一代人的事,你们年轻人有知识、有想法,这把锹就交给你们了。”</b></p> <p class="ql-block"><b>活动结束时,我们站在沙丘上,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和整齐排列的麦草方格,心中感慨万千。这次白芨滩研学之旅,不仅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治沙的过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治沙人那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绿色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白芨滩的风,曾经带着沙粒肆虐;如今,却带着草木的清香。而我们,也接过了那把象征着责任与希望的治沙之锹,将这份绿色的使命传承下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