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到“行”:AI国培中的教学蜕变

leelmoon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七月的长沙,暑气中裹挟着千年古城的底蕴,也涌动着教育创新的热潮。我怀揣着对专业成长的渴望,踏上了这片土地,赴一场 “国培计划 2025” 汉寿县教师培训之约。在这里,知识与思想碰撞,传统与创新交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新境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上午场:于实践中悟智慧,于成长中寻路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持人:龙池实验中学         许红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课前分享:《在烟火气里重新认识教育》</b></p> <p class="ql-block">听完彭莎莎老师《在烟火气里重新认识教育》的分享,心头像被温水浸润过一般,漾起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感触。原来教育从不需要悬浮在云端的理论,它就藏在孩子们课间追逐时扬起的粉笔灰里,躲在放学后校门口摊贩递出的那袋热乎乎的烤红薯中,融在老师弯腰帮学生系好鞋带时轻声说的那句 “慢点跑” 里,更藏在彭老师为果果定制矮桌椅、设计专属趣味赛的每个细节里。</p><p class="ql-block">往后的教学路上,愿自己也能做个 “烟火气里的教育者”,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焦虑,多一些俯下身来的倾听,在柴米油盐般的真实生活中,陪孩子们慢慢生长。就像彭老师对待果果那样,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专家介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靓,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指导老师;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成员;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武汉市教育学会理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湖北雷刚专家团队工作室成员;湖北省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和课程实施指南编写组成员;武汉市首届智慧教育优秀教师;希沃杏坛五星导师;武昌区学科带头人;"武昌最美教师";参与多套教材编写;曾负责教育部、省、市、区级多个课题均已结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题讲座:《AI赋能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p> <p class="ql-block">AI 进入课堂不是要替代教师,而是要成为支撑‘学为中心’的脚手架。”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的罗靓老师,以《AI 赋能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开启了上午的专题讲座,一句话便打破了在场许多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距离感与顾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为深耕智慧教育多年的实践者,罗靓深知当前课堂教学的痛点:45 分钟内,教师难以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思维卡点,分层教学常常沦为 “纸上谈兵”。而她带来的分享,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用技术破解教学难题的新思路。</p> <p class="ql-block">这场讲座没有停留在技术的炫技上,而是始终锚定 “学为中心” 的本质。当罗靓展示学生用 AI 工具完成的个性化学习日志,当听到孩子们说 “现在老师好像更懂我哪里没学会” 时,在场的教师们逐渐明白:AI 赋能的不是冰冷的教学流程,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适切支持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如罗靓在结束时所说:“真正的智慧课堂,永远是技术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学生跟着技术跑。” 这场分享,让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融合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 当技术真正服务于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中心” 时,教学的新可能便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班长吴思怡为罗靓老师颁发评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下午主持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汉寿县东正街小学 贺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下午课前郑丽老师带领大家做律动《拍桌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下午课前分享:汉寿东正街 易珊 《从“小冤家”到“小帮手”》</p> <p class="ql-block">听完易珊老师分享的《从 “小冤家” 到 “小帮手”》,我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了,满是温暖与感悟。​</p><p class="ql-block">在教学中,我们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 “小冤家”,他们因性格、习惯的差异产生摩擦,让老师头疼不已。易珊老师的分享让我明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必急于去评判谁对谁错,也不用刻意去 “撮合” 他们成为好朋友,而是要像易老师那样,为他们创造共同面对问题、一起完成任务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这也让我对校本研修有了更深的理解。易老师提到,她在面对 “如何让性格迥异的孩子和谐相处” 这个问题时,借助校本研修的思路,从团队研修中获得启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让我意识到,校本研修确实是解决教学中真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都可以在研修中通过交流、探讨,找到解决的方向和方法。​</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易老师没有把学生间的矛盾当作麻烦,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当小美打翻颜料弄脏小杰的彩纸时,小杰那句 “没事,我再剪一张”,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的纯真与善良。而这种善良,正是在老师营造的宽松、包容的环境中慢慢生长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专家介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胡焱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 "国培计划"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估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等。《高等继续教育学报》执行主编,华中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督导,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专业顾问。主持和参与多项教师教育、在线教育领域内的省部级课题,在 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 胡焱红 博士 副教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题:《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与数智赋能研修方案设计》</p> <p class="ql-block">听完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胡焱红博士关于《教师研修数字化转型与数智赋能研修方案设计》的专题讲座,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教师研修新领域的大门,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研修模式的期待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以往的认知里,教师研修往往离不开纸质材料的堆积、线下会议的集中,有时还会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不少老师难以充分参与。而胡博士的分享,让我深刻认识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研修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简单地将线下内容搬到线上,而是从理念到形式的全方位革新。</p> <p class="ql-block">胡博士提到的 “数智赋能”,让我对研修方案设计有了全新的理解。数智化工具能够精准捕捉教师在教学中的真实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就像为研修装上了 “导航系统”,让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活动。比如,通过数据分析,能清晰了解不同教师在知识点讲解、课堂互动等方面的短板,从而设计出个性化的研修内容,避免了以往 “一刀切” 式研修的低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讲座中,胡博士展示的一些数智化研修平台案例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平台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快速检索,还能支持教师之间的实时互动与研讨。无论身处何地,教师都能随时参与到研修中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遇到的困惑,与其他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这种打破时空壁垒的研修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研修的灵活性和实效性。</p> <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师研修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数字化素养,积极适应新的研修方式。但这并非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遇。当我们能够熟练运用数智化工具进行研修时,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将这种数字化思维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生。​</p><p class="ql-block">胡博士还强调,数智赋能不是要让技术取代人的作用,而是要让人更好地利用技术。在研修方案设计中,我们要始终围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核心,让数智化工具成为辅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次讲座让我明白,教师研修的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智赋能为研修方案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研修道路上,我们要积极拥抱这种变化,不断探索、实践,让研修真正成为助力教师成长的阶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结束培训后的解惑环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班长吴思怡老师为胡教授颁发评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学员的培训笔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尾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征途迢迢,做则必成。愿我们怀揣此刻的所得所感,将创新意识融入日常教学设计,用协同机制点燃区域教研热情。让每一次碰撞都成为拓宽教学思路的窗口,每一份探索都变为丰富课堂的养分。坚信在 “以研兴教” 的途中,我们定会遇见更多教育智慧的迸发,收获更多学生成长的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