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与少的哲学

鱼乎

<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二号晚,东亚杯激战第二轮,观中日足球较技。我方"健儿"奔走呼号,汗出如浆,却总显出几分力不从心的窘态。传球如盲人探路,停球若丈二和尚,射门更像是朝天鸣枪示警。中场休息时,屏幕上忽地跃出个"黑旋风"来——九零年世界杯的米拉,三十八岁高龄尚能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进球后更要扭动那不再灵活的腰肢,活脱脱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少年郎。</p><p class="ql-block"> 这般对照,着实令人哑然失笑。我方"少年郎"倒显出龙钟老态,而那"老头子"偏生龙活虎。绿茵场上这等"返老还童"的戏法,倒也堪称当代奇观。细究起来,却又不免使人黯然神伤。</p> <p class="ql-block">  米拉者,喀麦隆之"球痴"也,人送绰号"米拉大叔"。三十八岁本是足球场上的"耄耋之年",偏他筋骨不松,精神不倒,每每临阵,必使对手闻风丧胆。最为人称道者,是其进球后必要跑到角旗处,扭动那布满岁月痕迹的腰臀,活似个不知忧愁为何物的顽童。这般做派,在欧洲绅士眼中自然是"不成体统",却也因此成就了一段足坛佳话。</p><p class="ql-block"> 我曾细细观摩其九零年世界杯的表现:对阵罗马尼亚时,他连过三人如入无人之境;遭遇哥伦比亚时,他又在门将眼皮底下从容施射。最妙的是,每次破门后,他总要跳起那支毫无章法却充满生命力的"扭臀舞",引得全场观众为之倾倒。这般赤子之心,实乃足球场上罕见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反观我方"健儿",二十出头便显出暮气沉沉之态。停球时如临深渊,传球时战战兢兢,射门时更是瞻前顾后。偶有失误,立即摊手蹙眉,活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账房先生。其中尤以"张五米"最为典型——此君停球必出五米开外,却总要先望天,再摊手,最后长叹一声,仿佛这失误本该由玉皇大帝负责似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足球少年,自小便被塞进"标准化流水线"。六岁起便要练"规范动作",十岁就要懂"战术纪律",十五岁已然要学会"合理分配体能"。这般千锤百炼出来的球员,个个都是"小大人"——技术规范却失了灵气,身体强壮却少了胆识。</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某足球学校见过这样一幕:一位青训教练正在训斥小球员:"踢球要动脑子!要懂得取舍!"那孩子不过七八岁年纪,眼中却已没了孩童应有的活泼光彩,倒像个精于算计的市井商贾。这般"拔苗助长"式的训练,难怪我们的球员年纪轻轻就显出"未老先衰"之态。</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忧心的是,我们的青训体系似乎特别擅长扼杀创造力。那些敢于尝试花式动作的小球员,往往会被斥为"不务实";而那些谨守规矩的"乖孩子",反倒最受教练青睐。久而久之,我们的足球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标准化产品",却再也找不出一个会即兴发挥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米拉的"角旗舞"毫无章法可言,纯粹是兴之所至的自然流露。这般发自内心的喜悦,反倒成就了世界杯历史上最动人的画面之一。有趣的是,他的庆祝动作常常引得对手也忍俊不禁,甚至有时连裁判都会偷偷露出笑容。</p><p class="ql-block"> 反观我们的球员,进球后总是先看裁判,再望边裁,待确认进球有效后,才敢小心翼翼地庆祝,活像个刚做完亏心事的贼人。若是关键比赛,更要做出"指队徽""吻队徽"等标准动作,以示"忠诚"。这般做派,实在矫揉造作得紧。</p><p class="ql-block"> 失误后的"标准礼仪"更是精彩纷呈:先摊手示意队友跑位不佳,再指草皮抱怨场地太滑,继而以眼神指责教练布置不当,最后以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收尾。这套动作行云流水,堪称"国足标准行为规范"。</p> <p class="ql-block">  足球本是游戏,讲究的是个"乐"字。米拉深谙此理,故能年近不惑犹自快活地踢球。他将足球视为生命中的挚爱,而非谋生手段。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那个绝大多数球员都已退役的年纪,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竞技状态。</p><p class="ql-block"> 反观我们,总是将足球看得太重,非要与"国家荣誉""民族尊严"绑在一起。结果呢?球员们背负着沉重心理包袱上场,技术动作变形走样,连最基本的停球传球都做不好了。我们的教练最爱说"要负责任地踢球",却不知负责任的足球首先应该是快乐的足球。</p><p class="ql-block"> 米拉的扭臀舞看似轻佻,实则是对足球本质最好的诠释。他用三十八岁的高龄告诉我们:足球场上最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心态;不是技术,而是热爱。</p> <p class="ql-block">  中国足球困在笼子里太久了。这个密不透风的笼子里,人人都在高谈阔论"青训体系""战术改革",却无人敢拆掉屋顶,让阳光照进来。</p><p class="ql-block"> 米拉的足球是阳光下的足球,充满野性的生命力。我们的足球是笼子里的足球,处处透着人工雕琢的痕迹。前者随心所欲,充满无限可能;后者循规蹈矩,死气沉沉。</p><p class="ql-block"> 最可悲的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笼子足球"。球员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教练们墨守成规,连球迷们都开始接受"技不如人"的说辞。久而久之,我们竟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当作了常态。</p> <p class="ql-block">  若要破此困局,首先要打破思想的枷锁。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标准化训练",而是更多的"野球场上"的自由发挥;不是更严格的"战术纪律",而是更大胆的即兴创造。</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重建足球文化。足球不该只是胜负,更应该是种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欣赏足球中的美,而不仅仅是计较比分牌上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重拾足球的快乐本质。让孩子们为了热爱而踢球,而不是为了升学、为了前途。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足球天才。</p> <p class="ql-block">  夜已深沉,比赛早结束多时。米拉扭臀舞的画面仍在眼前挥之不去,与"铁脚板"们疲惫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发人深省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中国足球要进步,或许首先该学会的,是如何在角旗杆旁找回那份纯粹的快乐。毕竟,连三十八岁的"老头子"都能跳得那么欢快,我们的"少年郎"们又有什么理由总是愁眉不展呢?</p><p class="ql-block"> 然而,舞终究是要有人先跳起来的。谁是第一个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角旗杆旁随心所欲扭动腰肢的人?这个问题,恐怕要比任何技战术讨论都来得深刻。</p><p class="ql-block"> 望着窗外的星空,忽想起米拉说过的一句话:"我从不觉得自己老,因为足球让我永远年轻。"这话说得真好。也许,中国足球最缺的不是年轻的身体,而是年轻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2025.07.12于桂花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