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千秋--纪念范筑先将军与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黎元福浩

<p class="ql-block">铁血丹心照千秋——纪念范筑先将军与抗战胜利八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聊城东城门楼的断壁残垣间,似乎仍回荡着当年的枪声与呐喊。那是1938年的深秋,58岁的范筑先将军倚着斑驳的城砖,左臂的鲜血染红了衣襟,左腿的剧痛让他几乎站立不稳。城外,是日军的铁蹄与炮火;城内,是他和六百余名将士最后的阵地。他望着脚下的聊城——这座他誓死守护的城池,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片燃烧的赤诚。当最后一颗子弹穿过胸膛,他用生命践行了"决不南渡"的誓言,也将"铁血将军"的名号,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抗战史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知范筑先,总惊叹于他身上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1937年深秋,韩复榘的南撤令像两道冰冷的指令,压向鲁西北大地。彼时的范筑先,不过是一个地方专员,手中没有正规军,只有拼凑起来的地方武装和满腔热血。但他掷地有声的通电,却比千军万马更有力量:"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和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个中国军人对土地最深沉的眷恋——他脚下的每一寸土,都是祖辈耕耘的家园;他身后的每一个百姓,都是血脉相连的同胞。于是,他带着这支"草根部队",在鲁西北的平原上与日军周旋一年有余,大小八十余战,歼敌五千余人,硬生生在沦陷区撕开一道口子,筑起一道血肉长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身后那一群同样滚烫的灵魂。次子范树民在济南战役中壮烈殉国,他擦干眼泪,让20岁的女儿范树琨接过兄长的枪;长子、长女、三女相继奔赴延安,将青春托付给民族的未来。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家族对家国的深情告白。当聊城城破,将士们浴血奋战至最后一刻,没有一人投降,没有一人退缩——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农民、店员、学生,却在范筑先的感召下,化作了挡在民族身前的铜墙铁壁。满门忠烈,不是史书上冰冷的四个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热血写就的悲壮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后的今天,聊城的古运河依旧静静流淌,范筑先纪念馆里的照片早已泛黄,却依然能看清将军眉宇间的刚毅。那封"决不南渡"的电文手稿,字迹遒劲如刀,仿佛能穿透时光,让我们触摸到一个老人跳动的赤子之心。邓小平题写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纪念碑前,常有游人驻足沉思;电视屏幕上,《铁血将军》的故事一遍遍重播,让年轻一代知晓,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安宁,把生命永远定格在最壮烈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们纪念的不只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范筑先将军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所谓英雄,未必是天生的勇者,而是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所谓爱国,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守住一颗不肯屈服的丹心。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但鲁西北的风里,依然飘荡着他的呐喊;聊城的晨光中,依然闪耀着他的精神——那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是守护家园时的执着,是为国为民时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回望范筑先将军和他的将士们,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缅怀,更是力量。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的觉醒,我们当以奋斗告慰他们的牺牲。或许我们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但那份"铁血丹心",那份"家国担当",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火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了,将军,您看这盛世,如您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