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交通大学:百年学府的青春与担当;西湖寻梦:一湖烟雨半城诗

微信用户

<h3>上海交通大学,这所诞生于1896年的&quot;东方MIT&quot;,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埋头科研的象牙塔,而是一座充满活力、连接世界的知识殿堂。<br></h3> <h3>当黄浦江的晨雾轻抚过徐汇校区的红砖墙,当闵行校区的图书馆亮起第一盏灯,这所跨越三个世纪的学府,正以它独有的节奏,续写着与中国近现代史同频共振的故事。</h3> <h3>漫步徐汇校区,百年梧桐的浓荫里藏着太多故事。南洋公学时期的校史馆里,泛黄的考卷与老照片诉说着&quot;求实学,务实业&quot;的初心。</h3> <h3>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里,巨大的轮船模型静静陈列,见证着这所学校与中国航运事业的血脉相连。<br></h3> <h3>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大,120余年的时光里,这里走出了钱学森、黄旭华等国之栋梁,也培养了无数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普通人。&quot;饮水思源,爱国荣校&quot;的校训,早已融入每个交大人的血脉,成为他们行走世界时最坚定的底色。<br>  <br>这就是上海交大,一所既有历史深度,又有青春活力的学府。它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惊喜与感动,等待着你去翻阅,去探索,去成为它新的故事。</h3> <h3>水墨丹青入画来<br>晨曦微露时,西湖是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薄雾如纱,轻笼湖面,远山似黛,与天相接。苏堤春晓的垂柳蘸着露水,在风中写下一行行朦胧的诗句。偶有早起的舟子摇橹而过,木桨划开镜面,涟漪荡碎倒影,惊醒了沉睡的荷塘——原来西湖的清晨,是连呼吸都要放轻的。 <br><br></h3> <h3>千年风月一壶收<br>行至白堤,历史便从脚下漫漶而生。这里曾走过白居易的芒鞋,林逋的梅鹤,苏东坡的酒壶。断桥不断,却断了白娘子的尘缘;雷峰塔不语,却压着世人痴妄的传说。坐在孤山脚下的茶亭里,捧一杯龙井,看茶叶在杯中浮沉,恍然觉得:西湖的水,泡了千年,依然清冽如初。 <br></h3> <h3>斜阳归处是江南<br>暮色最懂西湖的温柔。晚霞将湖水染成胭脂色,画舫点起灯笼,如散落的星子。南屏晚钟随风飘来,惊起一行白鹭,掠过三潭印月的石塔。此时的长椅上有相依的恋人,有执笔写生的老者,也有独坐的我——我们都成了这幅《西湖晚照图》里,最生动的注脚。 <br></h3> <h3>若问西湖何所有?半城烟雨半城诗。它许你一眼千年,也容你半晌贪欢。正如张岱所言:「西湖无有分别,分别在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