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昵称 海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55849890</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播了十年的公益节目《等着我》,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也看过不少吧。2014年4月开播,5月就播出了一个知青寻找恩人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个故事很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主人翁是知青张刚和“小媳妇”赵石凤。</p> <p class="ql-block"> 张刚,一个与新中国同龄的老知青。1969年从上海到黑龙江瑷珲县外三道沟村插队,1973年被推荐回上海读大学,毕业后在交大任教,后创建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曾担任上海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退休后任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而他被知青们所熟识并不是因为那些头衔,而是他的乐善好施、脚踏实地和平易近人。他虽然只在生产队干了五个年头,但他与北大荒的情谊却延续了几十年,他坚持捐资助学、扶贫帮困,回报社会,每年春节都要给外三道沟村的每家每户寄去糖果,曾两次出资邀请乡亲们到上海游览和参观世博会。黑河知青博物馆筹建时,他就是刘树新的顾问。而这个顾问绝不是虚衔,他除了参与策划出主意外,更是实打实的捐资人和办事员,据我所知,他累计捐资有三百多万,他亲自寻找知青老物件,收集知青老照片和知青故事,就连装箱打包托运邮寄也是他亲自动手,从不懈怠。他说,我的命都是黑龙江的老乡救回来的,所以我必须回馈北大荒。</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故事就要引出另一个主人翁“小媳妇”了。</p><p class="ql-block"> 话说1971年,下乡不到两年的张刚当上了外三道沟生产队副队长。那时,县里正修建西岗子水库,各村各队都有派工任务。五月的一天,张刚和刘怀珍队长带领十几名社员去水库工地出工。他们来到工地安顿好住处后,张刚就和刘队长、上海知青卢宝祥一起到水库办公室报到并接受任务,一直到天大黑了才往回返。天黑路生,张刚打着手电在前面探路,刘队长和小卢紧随其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上,手电的光束微不足道,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三人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索。走着走着,张刚实在看不清路了,就问了句:“往哪走?”话音未落,脚下一滑,身体便失去了平衡,裹着砂石坠下山崖,昏死过去。</p><p class="ql-block"> 刘队长和卢宝祥听到哗啦啦一阵砂石滚落声,却不见了前面的人影和手电光,赶忙蹲下身子,伸脚往前探,空空的,发现已是悬崖边,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缓过神来,用手电照向崖下,昏暗中发现悬崖有十多米深。崖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张刚已经昏倒在乱石堆中。两人立即原路赶回指挥部召集老乡们一起来救人。</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带着担架赶来,方知此处是水库的溢洪道。好几个人爬下崖去,在两块巨石旁找到了张刚,众人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抬上堤岸。看到张刚伤得不轻,大家一刻也不敢耽误,立马抬着担架,用最快的速度送往五里外的解放军西岗子医院。</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张刚才苏醒过来。经过军医的抢救,虽无生命危险,但他的脊椎骨和腰间都受到了严重损伤,动弹不得。想到昨晚坠崖,张刚心中难免有些后怕,但庆幸自己脑袋没有撞到石头,不然肯定没命了。后来,张刚被转到黑河人民医院医治,十多天后,才回到外三道沟房东家。</p><p class="ql-block"> 那时,张刚几乎不能挪步,更不用说干活了。但他是坚强的,怕父母着急,没有告诉家里,他相信自己会一点点好起来的。但一个月后病情还是不见好转,他开始寝食不安了。心想,什么都干不了,人不就废了吗?房东一家看他这个样子,心痛不已,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反而让张刚更加过意不去,想到今后的生活,心情格外沮丧。一天,房东姚大娘听人说黑河有一个叫“小媳妇”的会正骨推拿,就对张刚说:“据说此人得祖传手法,神得很,咱不妨找她看看去?”</p><p class="ql-block"> 张刚将信将疑地跟姚大娘坐上队里的马车来到二十二公里外的黑河城里,几经打听才寻访到“小媳妇”的家。那时的“小媳妇”三十多岁,矮矮的,梳短发,很精干的样子。“小媳妇”热情接待了张刚,详细询问后认真作了检查。她让张刚仰卧、俯卧,做各种动作。最后看准了穴位按压、推揉。她的手真有劲,张刚感到酸痛酸痛的。第一次推拿了四十多分钟,疼痛减轻了,能稍稍弯腰了,真是立竿见影。张刚和姚大娘都高兴极了!此后,队里隔一两天就派车送张刚去“小媳妇”那儿推拿,三周下来,竟能正常行走了。后来,张刚又去推了几次,则完全好了,能下大田干活了。“小媳妇”治好了张刚的伤,使他又能劳动了,犹如重获了新生。“小媳妇”不仅医术高明,待人也热情,更让张刚感动的是,她不图回报,没收张刚一文钱,大凡知青去治疗她从不收费。正是这一点确立了张刚以后的人生态度,他立志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知恩图报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年和第二年的中秋节,张刚都买了月饼去看望了“小媳妇”。之后张刚回上海读书、当教师、办公司,虽忙忙碌碌,又远隔千山万水,但从没忘记这位救命恩人。1999年,爱辉知青集体回访第二故乡,张刚来到黑河那条街上寻找“小媳妇”。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却怎么也找不到,托人打听,一时也没下落。张刚很后悔,一直没问过“小媳妇”的尊姓大名,寻找的难度太大了。以后,张刚几次到黑河,都没能找到这位大恩人。后来有消息说“小媳妇”可能已不在人世了,张刚说即使是真的,也要找到恩人的墓地,好去磕个头表表自己的心意。</p> <p class="ql-block"> 张刚念念不忘“小媳妇”的事被黑河知青博物馆馆长刘树新知道后,也一直放在心头,四处打探,无名无姓的确实不好找。2014年,刘树新率知青博物馆员工进行全国巡展来到天津展览,央视派出记者采访,刘树新就把张刚寻找恩人的事告诉了记者。正巧,央视新节目《等着我》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记者又把情况汇报给了节目组。</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央视寻人确实很给力,“小媳妇”终于浮出水面。5月27日,张刚终于在节目录制现场见到了苦苦寻找了多年的恩人,这才知道恩人叫赵石凤。赵大姐对主持人倪萍说:“我治好的病人多了去了,但像他这样几十年惦记着的却不多。”看到赵大姐年过七旬依然精神矍铄,还当场对着电视镜头唱起了“高高的兴安岭”,现场掌声一片,张刚感慨万千。寻恩之梦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刚的感恩之路走的更加坚定了。</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在黑河,笔者随张刚去看望仰慕已久的赵大姐。赵大姐正带着她女儿和徒弟们给患者治疗,见我们到访,又是让座又是倒水地热情接待。说话间有人推门进来,说自己是出租车司机,送患者来求医,但患者有伤不便下车,特请赵大夫到车上医治。赵大姐回道:“我这就去看看,你先回车上去吧。”然后镇定自诺地提着诊疗箱移步门外。她女儿拿起大衣也跟着往外走。我觉得好奇,也跟着出了门。她女儿说,不奇怪,这是常事,还常有叫到家里去治病的呢。原来患者摔伤了腿脚和手臂,不便活动又添肩颈酸疼。赵大姐问明症状后,隔着车窗就给患者按摩起来,而后又扎了针灸,连女儿送上的大衣也没披,说今天太阳好。不一会儿拔了针,患者动了动肩膀和脖子,说好多了,好多了。赵大姐对患者叮嘱了几句就回屋了。我目睹了诊治过程,既感叹赵大姐手到病除绝非虚言,又感叹这等在大城市闻所未闻之事,却在边陲小城是常态,医患关系的亲密程度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张刚诚邀赵大姐母女来上海观光,亲自驾车带着她们游览了外滩、陆家嘴、东方明珠、豫园、辰山植物园、朱家角等景点。赵大姐高兴地说,看到大上海这么繁荣,此生值了!</p> <p class="ql-block"> 最近听说赵大姐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有时生活需家人服侍了。掐指一算,赵大姐已经整整八十五周岁了,真心希望好人一生平安不是诳语,也希望张刚与“小媳妇”的这段佳话能恒久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