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迎着盛夏的骄阳,我踏入了抚顺市顺城区宁远街43号——这座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战犯管理所。如今,这里已完成全新改造,以更清晰的面貌向世人讲述那段从战争到和平、从罪恶到救赎的复杂岁月。这里曾关押过日本战犯、伪满洲国战犯以及国民党战犯,是他们从战争恶魔走向人性觉醒的“再生之地”,也是重塑良知、洗心革面的特殊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犯管理所庄严肃穆,一排排楼房静静矗立,墙角的瞭望塔与高墙电网仿佛仍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戒备森严。这里关押的,是那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侵略者与帮凶,是我们的民族仇敌。他们深知,自己所面对的不是轻易逃脱的惩罚,而是正义的审判。许多人最初抱着顽抗到底的心态,不愿低头,不愿悔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管理所的前身,是日本侵华时期为镇压抗日志士而建的“抚顺典狱”。历史总爱开些讽刺的玩笑——曾经囚禁爱国志士的牢笼,最终却成为审判与改造侵略者的场所。正义虽迟,但从未缺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展室,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沉静的实物,将那段改造战犯的历史缓缓铺陈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这些战犯从被押送至此起,便经历了恐惧、绝望、挣扎与抗拒。他们一度拒不认罪,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念,试图以沉默对抗正义,有些战犯拒绝改造,对我们的工作人员抱有敌视态度。然而,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始终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给予战犯人道主义待遇,用耐心与智慧逐步瓦解他们的顽抗。最终,那些曾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战犯,在特别军事法庭上低头认罪;伪满洲国与国民党战犯也在改造中逐渐回归人性,成为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这是中华民族历经14年浴血奋战、无数英烈前赴后继才赢得的胜利。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斑驳墙面,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沉重。战犯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铁窗岁月,有人最终悔悟,承认罪行;也有人至死不悟,带着执迷走向终点。这种分化,正是人性复杂的真实写照。战争使人丧失理性,而和平的重建,正需要理性的回归。战犯的改造,不仅是对罪行的惩罚,更是对良知的唤醒。</span></p> <p class="ql-block">在管理所的庭院中央,一块汉白玉石碑静静矗立,上书“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几个大字。这是曾在此关押的日本战犯于1988年回国后捐建的,象征着他们对侵略战争的深刻反省与对和平的坚定承诺。字字如光,映照出历史的沉重与救赎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史为鉴,当我们穿行在这片历史遗迹之间,时间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令人肃然起敬。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的废墟与生命的消逝,更是深植于民族记忆中的精神创伤。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存在,不仅记录了对战犯的审判与改造,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它提醒我们,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远去,和平的果实需要我们以理性与宽容共同守护。历史的伤痕虽已结痂,但它的教训永远鲜活。抚顺战犯管理所,这座承载着苦难与救赎的建筑,像一面历史的明镜,照见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也照见和平的可贵。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战争的悲剧永不重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 秦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 红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音乐: 钢琴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 2025年7月12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