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风情录

青山

<p class="ql-block">  柬埔寨古称高棉,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1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王国。9世纪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为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1993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p><p class="ql-block"> 六百年的历史沉淀,孕育出柬埔寨独特的人文画卷。这里,金边大王宫的鎏金尖顶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息交织,佛教的晨钟暮鼓与洞里萨湖的粼粼波光共鸣。吴哥窟的恢弘已令人神往,而柬埔寨的日常风情同样动人心魄——摩托车潮涌过斑驳的街角,夜市灯火点亮市井的喧嚣,僧侣的橙袍拂过千年古刹的台阶,水上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于黄昏的湖面。这是一片被信仰与生活共同浸润的土地,传统与现代在椰风蕉雨中悄然融合。让我们走进柬埔寨的肌理,触摸它的温度:看市井如何演绎生存的智慧,佛教如何塑造民族的灵魂,而自然又如何与人类相依相存。</p> <p class="ql-block">  金边大王宫是国王居住、办公和会见外宾的场所 。它始建于19世纪末,由法国工程师设计,20世纪初进行了扩建。其建筑风格融合高棉传统建筑风格与浓厚宗教色彩,屋顶中央有高高的尖塔,屋脊两端上翘,殿身以黄、白两色为主,黄色象征佛教,白色代表婆罗门教。</p><p class="ql-block"> 大王宫包括曾查雅殿、金殿、银殿等二十多座大小宫殿,回廊上是仿吴哥寺的浮雕。其中,银殿殿内供奉着用整块翡翠雕成的佛像,是柬埔寨的国宝 。此外,还有拿破仑三世阁,是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赠送给诺罗敦国王的法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金边大王宫》视频记录的是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大王宫以及附近的独立纪念碑、西哈努克亲王铜像纪念亭等重要政治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金边独立纪念碑是高棉建筑艺术的杰作。最令人惊叹的是其繁复的立体雕刻——基座环绕着七头那伽蛇神护栏,中层密布着莲花蓓蕾纹饰,顶部冠以24瓣鎏金铜莲,在阳光下如火焰般璀璨。现代建筑大师评价其“用混凝土再现了吴哥砂岩的肌理”,那些看似古老的风化痕迹,实则是工匠用錾子手工敲击出的历史质感。</p> <p class="ql-block">  大王宫建筑细节尽显高棉艺术精妙。上图中,建筑外沿的神兽雕塑尤为夺目,从羽翼纹理到身体装饰,皆展现工匠精湛技艺,作为建筑构件,既具装饰性又承载部分结构功能 。下图里,建筑立面的人形雕塑姿态各异,和建筑整体的金色装饰、复杂檐角搭配,融合于宗教象征与美学设计。这些细节不仅是装饰,更传递着柬埔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每一处雕刻都像是在诉说古老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  右图中毕业生是在金边的西哈努克亲王铜像纪念亭前打卡留念。西哈努克亲王为柬埔寨独立与和平、发展与稳定作出卓越贡献,该纪念亭是为纪念他而建,在此处毕业打卡,既彰显对历史功勋人物的敬意,也承载着毕业生对自身学业完成的纪念,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历史文化记忆融合的特殊时刻 ,具有铭记青春、关联国家历史文化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大王宫的回廊壁画以柬埔寨神话故事《罗摩衍那》为题材,生动描绘神话情节,让游客领略柬埔寨古老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传承。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地,金边大王宫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柬埔寨的历史与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  佛教文化:晨钟暮鼓里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佛教是柬埔寨的呼吸与心跳。清晨,赤脚的僧侣托钵穿行于街巷,信徒跪地奉上糯米饭,完成“布施”的古老仪式。寺庙的金色山墙下,少年僧人捧着巴利文经卷诵读,而老妇人将茉莉花串系在佛龛前,祈求来世福报。在乡村,菩提树的荫蔽处总有一座灰泥佛塔,村民的婚丧嫁娶皆由僧侣祈福;在城市,现代青年仍保留“剃度出家”的成人礼,哪怕仅七天。</p><p class="ql-block"> 宗教不仅是信仰,更是社会秩序的黏合剂——它教会人忍耐现世之苦,也赋予艺术灵感:吴哥的“阿普萨拉”浮雕、传统皮影戏中的《罗摩衍那》史诗,无不浸透着佛教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  乌那隆寺作为金边最古老的皇家寺院,其建筑融合了柬埔寨传统与佛教象征体系。大殿内的金色佛像是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佛陀),从结跏趺坐姿(禅定坐姿)和多层莲花座的特征可以确认。作为上座部佛教国家,柬埔寨寺庙主殿通常供奉佛陀,周围的小型佛像可能是佛陀的弟子或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  此图地面特殊图案像个“地面钟表”,实际上是乌那隆寺中佛教的法轮象征物。若从空中俯瞰,白色线条构成8根辐条,代表佛陀的"八正道",圆形轮廓象征佛法的圆满,与钟表相似的12刻度可能对应12因缘,这种地面法轮在柬埔寨寺庙中较常见,信众会顺时针绕行礼拜。</p> <p class="ql-block">  组图左图为金边乌那隆寺入口的景象,右图是乌那隆寺内部的场景。奢华的金色祭坛、高僧肖像、法螺圣物及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彰显出乌那隆寺作为柬埔寨佛教中心的重要地位及其内部陈设特征。</p> <p class="ql-block">  上图和下图的画面,展示的暹粒手工艺品孵化中心的主要产品涉及到佛教文化,这类产品在佛教盛行的国家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不愁销路。这些产品不仅受到当地信徒的欢迎,也吸引了众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国际游客和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图摊位上摆满了成串的莲花以及其他物品,多位摊主在为售卖做准备。地面上散落着一些莲花花瓣,显示出这里莲花交易的繁忙。下图画面中有一位穿着白色上衣的老人手持莲花和香,神情庄重,似乎正要去进行祈福仪式。旁边有摊主坐在摊位前处理莲花,周围也堆放着大量莲花。在佛教盛行的柬埔寨,莲花具有深远的宗教象征意义,信众常以莲花来供奉佛像,表达对佛的敬意和虔诚。</p> <p class="ql-block">  上面两个组图和下图展示的是暹粒姐妹庙信众祈福的场景,尤其下图中信众近距离贴近佛像,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佛的敬意和虔诚,通过贴近佛像,他们希望能更直接地与神灵沟通,祈求佛的庇佑、祝福和指引。这些行为是佛教信仰中的常见实践,体现了信众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从金边到暹粒途中下车休息,拍摄到一位有气质的老人,他手持三弦琴在弹奏,似乎陶醉在音乐的境界之中。画面中一些含有文化密码的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赤脚代表对佛的敬畏,供桌上的菠萝(必须竖切顶部供奉)和茉莉花环是柬埔寨特有的供佛习俗。老人红白格纹的围巾实为传统格子布,战时曾用作掩护伤员的绷带,此刻成为艺术传承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  图中展示的是在柬埔寨巴戎寺中游客向僧侣布施的场景。佛教是柬埔寨国教,僧侣在社会中备受尊崇。在巴戎寺这样的著名佛教遗址,游客们常常会遇到僧侣并主动向僧侣布施食物、物品或钱财,僧侣则会接受并给予祝福。这种互动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的慈悲与分享精神,也促进了游客与当地宗教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上下两组抓拍于暹粒大屠杀纪念馆的照片,展现了僧人与纪念馆环境相融合的场景,在僧人前往经堂主持为遇难者超度而举行诵经仪式这一背景下,具有深刻的含义。僧人身着标志性的橙红色袈裟,在装饰华丽的建筑和雕塑间行走。这些建筑和雕塑具有浓厚的柬埔寨传统宗教艺术风格,如那伽(蛇神)雕塑,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僧人的出现将宗教氛围与大屠杀纪念馆这一承载历史伤痛记忆的场所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教在抚慰历史创伤、铭记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图为暹粒的大屠杀纪念馆正在进行的经堂持续诵经仪式,这种仪式是为了超度红色高棉时期(1975-1979)被杀害的约200万无辜亡魂。这种宗教实践深刻体现了柬埔寨佛教文化对历史创伤的疗愈方式。上座部佛教教义认为非正常死亡者(尤其含冤而逝者)易成为游荡的“饿鬼”,僧侣通过昼夜不断的《慈经》诵念、滴水回向等仪式,既为亡灵指引解脱轮回之路,也帮助生者积累功德。</p> <p class="ql-block">  短视频《大屠杀纪念馆经堂诵经》保留了原音,此种形式是功德回向的典型呈现。不懂佛学的无神论者青山认为,在当代社会的疗愈机制中,此种超度方法极有意义。不同于西方"永不遗忘"的纪念碑模式,柬埔寨更强调通过巴利语经文的声波振动来“转化”而非"凝固"痛苦。时钟在图片和视频中的出现颇具深意——纪念馆的诵经既是超越时间的永恒仪式,也提醒访客1975年4月17日这个时间创伤的起点(波尔布特执政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图的一尊雕塑是柬埔寨神话中的湿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 。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兼具毁灭与再生的双重特性,在柬埔寨宗教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图中湿婆呈现坐姿,身旁依偎的女性形象就是他那法力无边的妻子雪山神女。在印度教和柬埔寨相关神话传说中,他们的结合代表了宇宙中力量与温柔、毁灭与创造的平衡。组图下图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被视为创造之神的梵天。梵天通常有四个头,分别面向四方,代表着他对宇宙各个方向的掌控和对世间万物的创造。在柬埔寨,印度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雕塑不仅仅是宗教象征,也是柬埔寨丰富文化遗产和艺术传统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图是暹粒市某高档酒店入口的场景,下图雕塑展示的是柬埔寨神话中那伽与阿修罗搅拌乳海的场景,它在柬埔寨随处可见,具有深刻的宗教和文化含义。在印度教和佛教传统中,那伽代表水、生命力和守护,阿修罗则象征着力量与挣扎。这一雕塑场景象征着宇宙的创造与秩序的建立,反映了善与恶、秩序与混乱之间的永恒斗争和平衡。从艺术角度看,这类雕塑不但展现了柬埔寨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市井生活:烟火中的生存诗学</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的市井是一曲未加修饰的交响乐。清晨,金边的街巷在摩托引擎声中苏醒——后座堆满蔬果的“摩托商贩”、穿校服的孩子三三两两挂在车尾,构成独特的“交通芭蕾”。午后,铁皮屋檐下的路边摊飘出鱼露与香茅的浓郁气息:阿莫克鱼、烤香蕉、法棍三明治,每一口都是殖民历史与高棉风味的碰撞。入夜后,公路夜市霓虹闪烁,二手牛仔裤与手雕肥皂盒在塑料布上铺开,商贩用夹杂法语的高棉语吆喝,而食客围坐矮桌,就着啤酒与烤鱿鱼谈笑。这些场景背后,是柬埔寨人面对苦难的韧性:从战乱到贫困,市井的嘈杂与鲜活,恰是他们用双手编织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摩托潮:车轮上的发展前夜</p><p class="ql-block"> 金边的街道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摩托剧场——引擎轰鸣如鼓点,车流蜿蜒如河流,这景象恍若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城乡结合部:人们用车轮丈量发展的渴望,而汽车4S店悄然在主干道旁扎根,暗示着消费正在逐步升级。这车轮上的国度正经历着与中国相似的“发展时差”,正如我们怀念那个不曾忘记的桑塔纳与自行车并行的上个世纪90年代。</p><p class="ql-block"> 在金边住宿的酒店附近,青山利用空余的碎片时间,拍摄了街道上川流不息的摩托车潮,并将柬埔寨的发展和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对比。</p> <p class="ql-block">  这幅组图有趣的是,上图和下图的摩托车都是经过改装的,上图的车改装后即成为一个流动的食品销售车,下图的车改装后用来运输客人,在柬埔寨不少景区外面,有不少这样的简易改装车等待顾客。</p> <p class="ql-block">  入夜前夕华灯初上,金边街头车流成河。青山即兴在酒店附近的街上,用多曝慢门(上图)和慢门(下图)记录了车河流动的迷幻场景。</p> <p class="ql-block">  菜市场掠影:高棉市井的鲜活切片</p><p class="ql-block"> 在柬埔寨的菜市场里,生活的原色从未如此鲜活。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热带特有的浓烈与松弛:塑料筐里的茄子还沾着晨露,竹篓中的椰子堆成小山,头顶的灯泡在铁棚下投下暖黄的光晕,照见顾客讨价还价时挥动的手势和嘴角的皱纹。</p><p class="ql-block"> 菜市场是柬埔寨市井经济的微型宇宙:摩托停靠的间隙就能完成交易,一瓶鱼露、两把香茅的生意里藏着家庭的温饱;当小女孩拎着塑料袋跳下摩托,她身后的市场正吞吐着最真实的柬埔寨——在蔬菜的泥土味和汗水的咸涩中,书写着日复一日却永不重复的生活史诗。</p> <p class="ql-block">  此片展现了柬埔寨街头常见的流动售卖场景。流动菜贩骑着载满蔬菜的摩托,用弹簧秤交易,体现当地传统又接地气的买卖方式。画面传递出市井生活气息,反映当地民众日常交易模式,也展现街头经济的活力,背景的环境和人物的互动,让我们看到当地真实的生活风貌与质朴的交易文化 。</p> <p class="ql-block">  柬埔寨地处热带,水果品种多样,如图所示,一般有香蕉、橘子、火龙果、山竹、番荔枝(释迦果)、龙眼 、红毛丹等,价格比较亲民 。</p> <p class="ql-block">  柬埔寨公路夜市昆虫美食的沿袭是历史苦难、自然资源利用和文化创新的共同结果。从饥荒年代的无奈选择,到如今成为夜市的文化名片,这一习俗既承载了民族的生存记忆,也通过旅游经济焕发新生。对于游客而言,它不仅是味觉挑战,更是理解柬埔寨社会韧性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昆虫美食的特写镜头。</p> <p class="ql-block">  以上四幅组图为暹粒60米公路夜市场景。夜市沿着公路延伸,规模较大,摊位密集且排列有序,充滿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异域风情。夜市通常在傍晚时分开始营业,一直持续到深夜。夜市上有各种具有柬埔寨特色的服装,工艺精湛的手工编织饰物,充满民族风情。还有以吴哥窟为原型制作的纪念品,如微缩模型、钥匙链等,是游客留念的不错选择。</p> <p class="ql-block">  这是暹粒市街头的小吃摊场景,一位摊主正向顾客售卖食物,周围有穿着校服的学生,生意很好,摊主满脸笑容,呈现出当地日常且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柬埔寨街头饮食文化和市井氛围 。</p> <p class="ql-block">  黄昏时从暹粒市所住酒店出来散步,看到了街头红火的小吃生意,录了一段视频特意保留了原音。看到摊位女老板麻利的把腌制的螃蟹切开,佐入各种水果和调料,青山感到好奇,虽语言交流困难,但录制时女老板很是配合,估计生意好心情也好吧!</p> <p class="ql-block">  这种受欢迎的小吃在柬埔寨名称叫酸辣水果腌菜沙拉,内含青木瓜丝、腌海鲜和时令果蔬,属于凉拌木瓜丝的街头升级版,有浓烈的鱼露味和发酵海鲜香味。青山未曾品尝,但记得很牢,尤其难忘女老板热情却听不懂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图为拍摄于暹粒市(即吴哥)免税商店的地理距离标示牌,下图为酒店用于接送旅客的模样别致的改装车辆。</p> <p class="ql-block"> 洞里萨湖水上人家</p><p class="ql-block">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柬埔寨的“生命之湖”。历史上越南入侵柬埔寨之后,许多越南士兵和难民逃到了洞里萨湖上,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返回越南,最终有70万人在湖上定居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浮村”文化。水上人家的生活看似简陋,却充满了质朴与纯真,他们依靠油灯照明,以捕鱼为生,男人们划着小船捕鱼,女人们在家中照顾孩子、洗衣做饭。孩子们在水上嬉戏玩耍,学习游泳和捕鱼技巧,这些水上人家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洞里萨湖的水己经不能直接饮用,所以水上人家所用的饮用水都要从湖岸上运进来,这工作量真不小。</p> <p class="ql-block">  湖岸码头处,除正规的游船之外,有很多经改装后用来运输旅客的船只。图下为岸边一个非常简陋的旅客休息处。</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中下图记录的是水上一户人家喜好中国传统文化贴春联的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也有可能祖上血缘和中国有关。华人群体是柬埔寨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华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柬埔寨。即使在当地出生的非华裔居民,也可能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中接触并喜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这种习俗的运用。</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展现了一个水上人家家庭互动的温馨瞬间。画面中央,一位红衣女子后面的妇女怀中抱着一个尚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在她们的右侧,一个穿着黄色印花短袖的小女孩亲昵地依偎着婴儿,似乎在与其互动。画面右上,一位穿着黄色上衣的人半探出身子向外张望。房屋的装饰和色彩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房屋下方水面上有一艘船身斑驳老旧的木船泊在一旁,显示出岁月的痕迹。整个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水上人家独特的居住环境。</p> <p class="ql-block">  上图记录的是湖中一所简易小学教室中学生课间时的情景,下图为接送孩子的船只,注意中间小船上捎带了一些生活废品,运回去可卖掉换几个小钱。</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锚在一处的水上商店,有一个小型的神庙,专为家庭和游客祈福所用,类似的小神庙在湖区不少,很是方便。下图是一所固定的教堂,我们路过时因教堂没有祈祷等活动,就没有靠上去。</p> <p class="ql-block">  船屋门楣上红色横批是“五福临门 出入平安”,看来这家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此组图上图为湖区水上警察(图右侧小船有警旗)在巡逻检查安全等事宜,下图为一人在打捞水上飘浮物,减少水面环境污染。为了洞里萨湖明天更美好,有关部门和浮村百姓在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 可爱的孩子 跃动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在柬埔寨的街巷、校园与市集间,孩子们的身影如同朝阳般鲜活。生活的质朴与蓬勃的朝气在他们身上交织,孩子们眼中的光亮与笑容,始终是这片土地最清澈的注脚,他们不仅是家庭希望的延续,更承载着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立于市场摊位间眼神放光神态自然的孩童是画面的主体,丰富的色彩生动呈现了生活场景,鲜艳的童装与多彩货品形成视觉呼应。照片主题捕捉童真与市井交融瞬间,画面满是生活温度,传递着平凡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  在乌那隆寺邂逅的少年满是坦率,青山打手势要为他们合影,他们积极配合,留下影像,更把印象留在青山心中。</p> <p class="ql-block">  以上四个组图是在暹粒住宿酒店附近的学校拍摄的,当时有些拍摄学生的想法,高德一下酒店附近不同方向就有几所学校,遂步行导航而去,拍到一些较为生动的小学生放学时的照片,比较满意。</p> <p class="ql-block">  这是暹粒民俗博物馆里,出来郊游的学生午间聚餐的生动照片。虽盒饭快餐质量一般,但孩子们还是很兴奋。</p> <p class="ql-block">  在金边抓拍的这张照片呈现出当地日常街景风貌:两位身着校服的女孩骑着摩托,展现了柬埔寨学生日常出行与青春气息,反映出摩托在首都是常见代步工具 。从背景看,街边水果摊摆满多样果蔬,体现当地水果贸易与市井商业生态。整体画面融合了交通、商业、人文等元素,展现出独特地域的生活场景 。</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图中,孩子们站在手机配件摊位前,男孩攀着玻璃,似在关注里面的商品,女孩则安静立于一旁。下图里,三个孩子站在户外,左边的孩子额头上贴着创可贴,手持购物袋,比出“V”字手势,笑容灿烂;中间孩子以手掩面,略显羞涩;右边孩子拿着物品,神情自然。组图中的这些孩子身处柬埔寨的市井之间,生活条件或许并不优越,但他们的眼神和动作中充满了童真与活力。他们在平凡的生活里寻找快乐,让我们看到柬埔寨社会底层真实动人的生活画面。</p> <p class="ql-block">  独特的逆光效果勾勒出金边菜市场里一个婴幼儿的柔美轮廓,画面极具感染力。他眼神清澈而懵懂,似乎对周遭环境充满好奇。背景中,简陋的厨房设施和大锅彰显出生活的艰辛,暗示着父母正为生计忙碌。尽管环境简陋,但逆光营造出的温暖氛围,与婴幼儿的纯真相互映衬,传递出一种在艰难生活中依然存在的希望与美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图展现了柬埔寨街头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两位女性坐在红色塑料凳上用餐,各自专注于手机,呈现出一种现代与市井交融的氛围。桌下和前方,两只猫咪悠然踱步、驻足,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闲适。画面以平凡的街头一角,勾勒出当地日常生活的质朴。下图通过街头热闹的水果店,记录了百姓真实的生活气息。摊位上方,一串串硕大的仿真芒果垂挂而下,在灯光映照下格外醒目。店内各类水果琳琅满目,几位衣着休闲神情专注的顾客正驻足选择水果。整个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柬埔寨街头夜晚的活力与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图药店双语招牌直接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在柬埔寨的传播,说明中国饮食文化受到了当地民众或华人群体的喜爱,满足了他们对多样化饮食的需求,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种直观体现。下图药店上方的招牌使用了高棉文和英文,但在药房内部或旁边的装饰中可以看到与中文相关的元素,如“福”字装饰。这可能是华人商家为了营造吉祥的氛围,或者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当地商家所为,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地商业环境中的渗透,以及中柬双方传统历史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欣赏更多美片,可百度摄影家王新民官方网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