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寻炮台记

无为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点将台遗址‌,位于庐山市蓼南乡渚溪村炮台山上(鄱阳湖西岸),为明代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军事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  仲夏的湖风裹挟着湿热,轻柔地掠过衣襟。我踩着细碎的沙砾,来寻那六百年前的烽烟。沙山依旧,只是当年朱洪武的点将台,早已化作一抔黄土,杂生着野竹与蔓草。白色风车在蓝天下缓缓旋转,像个缄默的守墓人。</p> <p class="ql-block">  这片水域见过最壮阔的燃烧。元至正二十三年的七月,六十万汉军联舟蔽空,铁甲映着鄱阳湖的波光。陈友谅的大舰如移动的城郭,却终是困兽。那渔家子出身的枭雄,此刻正立在楼船最高处,望着洪都城头未熄的烽火——八十五日的围攻,竟啃不动朱重八这块硬骨头。</p> <p class="ql-block">  风自康山方向拂来,挟着湿润的水腥气。转瞬间,乌云翻涌,一道彩虹横贯天际,如彩练般垂落湖面,将苍穹与碧水连作一体。我忽然看见许多火船顺风而下,那些载满火药的艨艟,把黄昏烧成了白昼。史书说那天的东北风来得蹊跷,就像天命突然偏向了朱元璋。其实哪有什么天意,不过是善泳者终究溺于水,善战者终究死于兵。</p> <p class="ql-block">  沙山顶的炮台遗址,如今只剩千余平米的土台。几只蚂蚱停在巴茅草上,翅膀压弯了草茎。东北望得见老爷庙的轮廓,当年常遇春在此横槊跃岸;西面沙丘起伏如凝固的浪,曾见证陈友谅最后的突围——乱箭穿胸时,他可会想起沔阳的渔歌?</p> <p class="ql-block">  湖水拍岸的节奏,与六百年前一般无二。风车叶片划破空气的声响里,隐约夹杂着金戈铁马的余韵。所谓古战场,不过是大地的一道旧伤疤,而人类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归途经过渚溪村,几个老人在樟树下弈棋。车窗外,鄱阳湖正把夕阳揉碎成万点金鳞。忽然懂得杨慎写"浪花淘尽英雄"时,笔下并非沧桑,而是释然。</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水战,发生于龙凤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该战役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江南霸权而进行的关键决战,以朱元璋大获全胜告终,为其日后建立明朝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民家庭,早年曾任县吏,后投奔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他逐步掌握兵权,于龙凤六年(1360年)杀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建国号“汉”,改元大义,控制江西、两湖广大地区,成为江南一大势力。为扩张势力,陈友谅于1363年亲率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今南昌),历时八十五日未能攻克。</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趁陈友谅久攻洪都不下、士气低落之际,率二十万军驰援。陈友谅遂撤围,转至鄱阳湖迎战。陈军虽船巨兵众,联舟成阵、声势浩大,但因顿兵日久、补给困难,士气不振;朱军虽人少船小,却士气旺盛、机动灵活。</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采取分兵扼守湖口、切断陈军退路的策略,并适时发动火攻。他派遣敢死队驾载火药与芦苇的小舟,趁东北风起冲入陈军船阵,火势蔓延,焚毁大量敌舰。朱军再以火铳、弓弩轮番攻击,终以白刃战歼灭陈军主力。经三十六日激战,陈友谅粮尽援绝,试图突围,却在湖口遭伏击,中箭身亡,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 此役不仅展现了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彻底扫除了其统一南方的最大障碍。战后,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进一步加速了明朝建立的进程。鄱阳湖之战因而被后世视为中国古代水战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