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寻炮台记

无为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点将台遗址‌,位于庐山市蓼南乡渚溪村炮台山上(鄱阳湖西岸),为明代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军事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  仲夏的湖风裹挟着湿热,轻柔地掠过衣襟。我踩着细碎的沙砾,来寻那六百年前的烽烟。沙山依旧,只是当年朱洪武的点将台,早已化作一抔黄土,杂生着野竹与蔓草。白色风车在蓝天下缓缓旋转,像个缄默的守墓人。</p> <p class="ql-block">  这片水域见过最壮阔的燃烧。元至正二十三年的七月,六十万汉军联舟蔽空,铁甲映着鄱阳湖的波光。陈友谅的大舰如移动的城郭,却终是困兽。那渔家子出身的枭雄,此刻正立在楼船最高处,望着洪都城头未熄的烽火——八十五日的围攻,竟啃不动朱重八这块硬骨头。</p> <p class="ql-block">  风自康山方向拂来,挟着湿润的水腥气。转瞬间,乌云翻涌,一道彩虹横贯天际,如彩练般垂落湖面,将苍穹与碧水连作一体。我忽然看见许多火船顺风而下,那些载满火药的艨艟,把黄昏烧成了白昼。史书说那天的东北风来得蹊跷,就像天命突然偏向了朱元璋。其实哪有什么天意,不过是善泳者终究溺于水,善战者终究死于兵。</p> <p class="ql-block">  沙山顶的炮台遗址,如今只剩千余平米的土台。几只蚂蚱停在巴茅草上,翅膀压弯了草茎。东北望得见老爷庙的轮廓,当年常遇春在此横槊跃岸;西面沙丘起伏如凝固的浪,曾见证陈友谅最后的突围——乱箭穿胸时,他可会想起沔阳的渔歌?</p> <p class="ql-block">  湖水拍岸的节奏,与六百年前一般无二。风车叶片划破空气的声响里,隐约夹杂着金戈铁马的余韵。所谓古战场,不过是大地的一道旧伤疤,而人类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归途经过渚溪村,几个老人在樟树下弈棋。车窗外,鄱阳湖正把夕阳揉碎成万点金鳞。忽然懂得杨慎写"浪花淘尽英雄"时,笔下并非沧桑,而是释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记:</span></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大战发生在龙凤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的著名水战,是朱元璋为统一江南,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的关键之战,为他日后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役中,朱元璋利用陈友谅久攻洪都(今南昌)受挫的机会,巧妙地分兵据守鄱阳湖口老爷庙和杨澜信一线,切断其后路,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灭其主力,水陆截击,最终全歼陈友谅军,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 陈友谅,沔阳人,出身渔民之家,曾在县衙当差,不甘心埋没,投身徐寿辉起义军,后杀倪文俊夺军,自封平章。龙凤六年(元至正二十年)五月,他攻下太平,进驻采石,使部将杀害徐寿辉,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自立为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占据江西及两湖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起义政权。同年,他亲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在应天,在谋士刘基的谋划下,经过三年的战事,使陈友谅元气大伤。陈友谅见疆土渐失,心中愤懑,于龙凤九年(1363年)特造大舰,载着家小百官,率六十万大军包围洪都,激战八十五天,久攻不下。七月,朱元璋亲率二十万大军来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围,转而将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迎战。</p><p class="ql-block">  这场水战持续了三十六天,最终决定了两雄的命运。当时,陈友谅的水军号称六十万,拥有大批又高又大的战船,联舟布阵绵延十几里,而朱元璋的水军仅有二十万,船只较小。从实力和配备上看,朱元璋处于劣势。然而,陈友谅的大军在南昌顿挫了三个月,士气低落,而朱元璋方面则是千里救危城,士气高昂。陈友谅的大船联结在一起,行动不便,而朱元璋的小船则灵活机动。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有经验丰富的幕僚和作战勇敢的将帅,上下一心;陈友谅则性情暴躁多疑,且后路被切断,粮草殆尽。开战三天,朱元璋连败。在幕僚的建议下,他改变战术,采取火攻。命令七条小船装满火药和芦苇,由一支敢死队在傍晚乘着东北风冲入汉军阵地,点燃火药,与敌方数百条战舰同归于尽。朱军按战时分水军为十二队,火铳、长弓、大弩分作几层,先发火铳,再射弓弩,最后是白刃战。短兵相接,喊声震天。到了最后几天,陈友谅军已经绝粮,军力减削,决定退兵,向鄱阳湖口突围。湖口早已被朱元璋伏兵堵住,陈友谅在突围时被朱军乱箭射死,全军溃败。</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大战后,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自称吴王,向着称帝的目标迈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