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博物院

hugg

<p class="ql-block">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舞阳县贾 湖出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仔细观赏,会发现骨笛有一些断断裂裂的伤痕,其实骨笛在出土时已经断开了三节,每一断裂处均有多个缀合孔,说明它折损后依然被主人精心修复,笛子是由丹顶鹤翅膀的骨头做成的,先民聪慧地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都经过极其精密的计算,笛全长</p><p class="ql-block">23.1厘米,笛身钻有7个音孔,经专家测定,这七个孔正是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do、re、mi、fa、so、la、si,音阶完备,音色优美空灵,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贾湖骨笛的横空出世,就证明了早在8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已经是七声音阶。</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连壶一—五千年不变的情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 5000年)</p><p class="ql-block">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p> <p class="ql-block">白衣彩陶钵</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p> <p class="ql-block">红陶釜形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p> <p class="ql-block">白陶鬹(gui)是一种稀有的器物类型,始见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龙山文化。这件白陶鬹是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需要经过1200度窑温烧制而成,两边的袋足是中空的,这样可以扩大受热面积,腹部有一周堆纹,既用于装饰,又起到上下扣合加固的作用,其造型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颈部灵活伸展,昂首啼鸣,融写实与抽象于一体。中国古代把中原以东的众部族统称为“东夷”,东夷族以鸟为图腾,这件白陶鬹兼备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将东夷人对乌类的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罍(lei)(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 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罍的颈部有龟形图案。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图腾崇拜中,龟是吉祥、繁衍的象征。有的学者认为这件铜罍上的龟纹可能是族徽,还有学者考证为“黾”字,若此考释正确,这应为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器铭文。</p> <p class="ql-block">兽面乳钉纹铜方鼎(杜岭二号方鼎)</p><p class="ql-block">这件兽面乳钉纹铜方鼎由于出土于郑州商城的杜岭张寨前街,又被叫作杜岭方鼎,这件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p><p class="ql-block">鼎的起源,在于中原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乃至郑州大河村遗址等,河南之外,当然也有做饭煮肉的炊器,不过不是鼎,而是“釜”。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那个“釜”器。杜岭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是中国乃至世界于人类的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出土两件另一件在国博</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提梁铜卣(you)</p><p class="ql-block">卣是商周时期盛香酒的容器之一。</p><p class="ql-block">那圆形器身,体态修长,顶部有菌形钮,腹上部有一对半环形钮,上连一个两端为蛇首的提梁,做工精美;通体饰满花纹,盖钮饰涡纹,盖面饰夔纹,器身由上至下为雷纹、菱纹、兽面纹、连珠纹等。这件商代早期的铜卣,通身满饰细腻富丽的纹饰,繁而有序、密而不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件瓷尊出自于商代,是目前发现的我国较早的瓷器之一,故而被称作原始瓷尊。仔细观察您便会发现,它的胎体薄而细腻坚硬,瓷器表面稀薄光亮,肩部和腹部装饰有密集的细绳纹。虽然它和后期成熟的制瓷工艺技术相比还带有明显的原始性,但这已经具备了早期瓷器的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考古成果表明原始瓷器基本出土于大型都城遗址和高等级墓葬,分布范围集中在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可见这种原始瓷器在当时可是非常珍贵的宝物,仅供贵族们赏玩。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有限,原料的处理和胎体都比较粗糙,没有经过更加精细的加工过程,胎体中杂质较多,釉色也不稳定。可正是从商代这种原始瓷器开始,制瓷工艺经过了不断创新并逐步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这件原始瓷尊,便是中原地区商代墓葬出土原始青瓷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好”汽柱铜甑形器,属于商代后期文物。形似大盆,敞口,深腹,再看两侧,有把手,而口沿上则有一周凹槽,应为放置盖子的接缝槽。在器物的外壁铸有许多精美的纹饰,立于内部中央的一个中空透底的圆柱,柱头被做成了立体的花蕾,花蕾表面有四个柳叶形的气孔,让人联想起放在高压锅上头的泄压阀呢?内壁上有铭文《好》</p><p class="ql-block">甑的底部多为孔格,常与鬲(Ii)配套使用,二者的合体也叫甗(yan)。这件中间带汽柱的甑形器其实非常少见。在使用时,需要先往甑内盛食物,然后鬲中盛水,甑放置于鬲上,加热待水沸腾后,蒸汽可通过中空的圆柱和柱头气孔进入甑内,由于甑上加有严密的盖,阻止蒸汽外泄,集聚的热量就可以把甑内放置的食物蒸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yuan) 铜方彝(y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彝(yi)</span>是较大型的盛酒器。这件铜方彝胎体厚重、纹饰华丽,身上刻满了兽面纹和雷纹,前者线条较为圆润,后者则是由回环曲折的几何图案组成。</p><p class="ql-block">而这件方彝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当属器皿内的底部及盖内部铸刻的“爱”一字了。在甲骨卜辞中,“爱”多作动词或祭祀的专用术语,也有作族名的情况。著名甲骨文学者罗振玉认为这个字的原型应该是一种孔大边小的玉璧,大孔可容下两人手通过,如果君王不慎摔倒,为了不直接触碰到君王,臣子则可以向前持“瑷”帮扶,因而这个“爱”也被赋予了援助的含义。商代铸“爱”铭文的铜器共有33件,多出土于安阳戚家庄,位于殷墟西南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好”圈足铜觥(gong)(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四足铜觥</p><p class="ql-block">整体器形为扁长形,前面窄后面宽。头部像马又像牛,头上长着的卷角又像羊,前两足很像兽类的蹄子,后两足相对较短,很像鸟的爪子。器表以雷纹衬底,装饰有兽面纹、夔龙纹、羽纹等,背的部分雕饰着一条龙,龙的尾巴很长,尾部向上卷曲着。能将如此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在一起,制作出想象中瑞兽的样子,感叹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武丁时代,工匠们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与智慧,以及所拥有的想象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如此丰富。</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尊(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母亚”铜斝(jia)(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 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图一玉琥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图二玉熊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图三玉跽(j)坐人形佩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76年安阳市股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图四青玉鹿形佩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图五玉牛首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图六西周青玉龙形佩(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图七图八青玉透雕龙形佩</p> <p class="ql-block">鹗(xio)铜卣(y8u)(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 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云雷纹铜卣(you)(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 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父乙”铜觥(gong)(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秉盾丁”铜卣(y8u)(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兽食人纹铜车軎(wei)(车器)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基地M2001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剑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p><p class="ql-block">经鉴定,剑身采用块炼渗碳钢技术制作而成,这是我国目前经科学鉴定的最早的人工治铁实物。从出士痕迹看,原剑身以丝织物包裹,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圆壶(2件)(酒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士</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铜盃(he)(酒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p class="ql-block">该盉采用线刻、高浮雕与圆雕多种手法,主次分明,繁简得体。设计上巧妙地雕出张口的小兽头,使大张的嘴巴正好成为流的口。而四足塑成跪姿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器物主人对神灵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葬玉</p><p class="ql-block">古人相信,以玉敛葬可保尸身不腐,使复活成为可能,这种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葬玉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葬玉实际上也分为了许多种类,比如让死者含在口中的玉琀、盖在脸上的缀玉面罩、戴在腰上的七璜组玉佩、握在手中的玉手握以及放在足部的踏玉等等,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全身的所有部位,这套出土于西周的葬玉还只是汉代玉衣的雏形。</p><p class="ql-block">大型组玉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璜使用数量越多,表明其身份地位越高。</p><p class="ql-block">199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发现了西周晚期等级较高的虢国墓—M2001号大墓,墓主人的身份为虢国的君主,名內虢季。在大墓出士的3000多件随葬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七璜组玉佩,它通长约126厘米,由七个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左右对称双排两行的红玛瑙珠、料珠等串联而成。璜上饰有夔龙纹,玉佩上部与玉项饰连为一体,玉项饰由串管、红玛瑙珠及最上部的玉龙纹饰组成。组玉佩出土时置于死者颈部至膝下,是人体主要佩饰,它选料讲究,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玉佩等首饰</p> <p class="ql-block">“匍”雁形铜盉(he)(酒器)一一见证西周邦交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该盉盖内铸有铭文40余字,记述了盉的主人下大夫“匍”作为应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兒”的官员会见他,并赠予他一些礼物。后来“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盉,以作纪念。该盉对应了史书《仪礼•士见礼》的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p> <p class="ql-block">“姜”铜壶(酒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柞(200)伯”铜簋(gui)(盛食器)—一射礼活动的见证者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器形小巧,造型奇特。簋内底部有铭文8行74字,记录周王举行射礼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等全过程,</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件簋腹部装饰有两组凸目兽面纹,此外,它还有一个状似喇叭的底座,这种形状的底座在当时十分罕见,敦实庄重的簋因新颖的支座而平添了一份清新与灵秀。</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爵(酒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觥(gong)(酒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铜簋形觥(gong)(酒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透雕夔(kui)龙纹铜钺(兵器)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卷首铜刀(兵器)</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骨排箫一—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骨排箫为禽类腿骨所制,由13 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p><p class="ql-block">长子口墓中共出士五组骨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椭方形的壶身,颈部两侧装饰了两条回首观望的龙形怪兽构成双耳,腹部四周四条翼龙仿佛正在缓缓向上爬行,底部两只张口吐舌、侧首回望的卷尾兽,似乎正在倾其全力承托器身。最精彩的还是上层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正是点睛之处。春秋时期,旧的礼制止分朋离析,新的观念逐步形成。作为国之重器的青铜器也由浸润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追求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风格。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转向奇巧、纹饰也趋于写实生动。您看莲鹤方壶上的那怒放的莲花、展翅欲飞的仙鹤,仿佛冲破了商周以来青铜世界的狰狞恐怖、神秘威严,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引向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崭新时代。因此莲鹤方壶被专家称为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垂鳞纹铜升鼎(任食器)春秋</p><p class="ql-block">垂鳞纹铜升鼎两耳饰浮雕蟠螭纹,口沿外侧饰浮雕蟠螭纹带一周,沿下饰蟠虺纹带一周,上腰有綯索纹一周,腰下部饰浮雕垂鳞纹。在腰部和口沿之间等距分布有六个曲身卷尾,附壁攀沿的浮雕怪兽。怪兽紧紧地贴在鼎壁上,看样子是丝毫不肯松手的意思了,奇怪又可爱。</p> <p class="ql-block">“晨肇贮”铜角</p><p class="ql-block">其流行时间较短,仅见于商周之际。因此,与其他类别的青铜器相比,传世和出土的角的数量极其稀少。它通高27厘米,是目前所知角中最大的一件,故有“角王”之称。其腹部一侧的“把手”被铸造成了兽首状,盖及腹部上采用特殊的手法刻有云雷纹衬地的饕餮纹,颈部和足部则为蕉叶蝉纹。盖与腹内壁刻有“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yi)即册”12字,是角、爵类器物中拥有10字以上铭文的极少数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樊夫人”铜匜(yi)</p><p class="ql-block">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盘子还有一个特殊且重要的功能:洗手时用来浇水的注水器,称为匜(yi),是贵族们行沃盥(guan)之礼的重要器皿。</p><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商周贵族在祭祀、宴饮等场合要行沃盥之礼,除了祭祀、宴饮之外,沃盥之礼在平常生活中也有体现,包括学生奉匜盘给老师,孩子奉匜盘为长辈,主人奉匜盘给客人等。繁琐的礼节体现出当时的严格仪礼制度和尚礼之风。</p><p class="ql-block">展柜中这件这件“樊夫人”铜匜为春秋文物,出土于河南信阳平桥西,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长嘴的小鸟。铜匜前部那个长长的“乌嘴”叫做宽流,是匜的出水口,而后部那个状如尾巴的把手上还刻有一只小小的龙首,显得非常精致可爱。</p><p class="ql-block">盘底铸有铭文:“樊夫人龙赢自作行盘”。</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p><p class="ql-block">禁,是古代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那粗细不一的铜梗,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铜梗一共有5层,最内一层铜梗是最粗的,作为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数条支梗,一如搭建建筑构件的斗拱。支梗纵横交错,相互卷曲盘绕,却又互不相连,都在单独以最内层、也是最粗的铜梗梁架作为支撑。这般重叠5层,美轮美奂。而禁身的四周,攀附的12只龙形怪兽,有序排列,它们曲腰卷尾,探首吐舌,把嘴巴伸向禁体中心,不但形成群龙拱卫的艺术造型,还似垂涎酒的醇香、贪恋酒的美味。在禁体之下,也有序地蹲伏着12只虎形异兽,张口吐舌,似不堪重负,似气喘吁吁,托起禁身,更构筑起铜禁的庄严和神圣。</p><p class="ql-block">全球现今所发现的“酒禁”约略只有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市博物馆,一件在天津历史博物馆;还有这一件就在河南博物院。但它们两件似乎都没法与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同日而语。这一件云纹铜禁长1米多,霸气十足,而它的主人,是那位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子庚的随葬品。据专家考证,云纹铜禁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失蜡法”失蜡法铸件。“失蜡法”发展到今天,是铸造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的工艺。正是这项干年的传承技艺,竟然被美国人抢先注册了专利,实在可惜。</p><p class="ql-block">但云纹铜禁的出土以及修复,无疑向世人宣告,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p> <p class="ql-block">镶红铜龙纹提链铜壶(酒器)</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 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镶嵌龙凤纹铜壶(酒器)</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夔(kuf)龙纹四耳铜鉴(水器)</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龙耳虎足方壶(酒器)</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镶红铜龙纹铜浴缶(F8u)(水器)</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 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1、2青玉虎形佩</p><p class="ql-block">3兽面纹玉饰</p><p class="ql-block">4、5人首蛇身玉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青玉透雕龙形佩</p><p class="ql-block">4青玉透雕龙形佩</p><p class="ql-block">6 青玉谷纹璜</p><p class="ql-block">7、8青玉蟠虺纹璜</p> <p class="ql-block">青玉透雕龙形佩</p><p class="ql-block">战园(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鸟兽纹贯耳铜壶(酒器)</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 前22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汉代帝王为死后肉身不腐以及灵魂不灭,用金、玉编织金缕玉衣,作为尸体保存的高级殓服,这是汉代最高级别的葬俗。这件金缕玉衣是由从永城僖山汉墓中出土的 1000多片玉衣残片修复而成,是继满城汉墓后出士的段完整的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盘牛形铜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是青铜乌兽尊制作最发达的时期,</span>这种根据动物形态制造的“尊”。是酒器的一件精品。这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盘牛形铜尊</span>敦厚可爱,牛身浑圆健美,似乎又时刻准备着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牛尾、牛头自然下垂,瞬间让人感觉十分温顺,造型写实简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壁画的面积达16.8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墓室顶部。</span>上面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先来看这条长须飘逸、巨齿睁目、四足腾越的巨龙凌空飞起,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遍布珍珠似的鳞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这条龙用舌头卷住了一奇特怪兽的尾部,这怪兽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有一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有一朱雀,其长隊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中心空白之处,团团白云起伏飘动、缭绕飞舞,更增加了画面的气势和动态感</p><p class="ql-block">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且保存完好的壁画,画面的背景以朱砂为底,至今仍然色泽鲜艳,没有褪色,壁画采用的是黑、白、红和绿等无机矿物质为颜料,黏固性强,艳丽稳重,红色为辰砂,即朱砂或丹砂,白色为白云母,黑色为辰砂加的孔雀石,绿色为孔雀石。在中、日两国的所有古代壁画中,这幅四神云气图壁画的颜料无古无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云龙纹铜炉盖 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天禄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石辟邪</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水榭</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朱雀纹扁铜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25年</p> <p class="ql-block">龙柄铜鐎斗 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绘彩陶百花灯</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盘龙石座 唐长庆元年(821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龙柄象首瓷壶</p><p class="ql-block">隋开皇十五年(595年</p> <p class="ql-block">图二,绿釉立姿陶狗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图三,玄武画像砖南朝(420-580年)</p><p class="ql-block">图四,龙纹画像砖南朝(420-580年)</p><p class="ql-block">图五,郭巨埋儿画像砖南朝(420-580年)</p><p class="ql-block">图六,绘彩天马画像砖南朝(420-580年)</p><p class="ql-block">图七,仪仗出行画像砖南朝(420-58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一,田延和造像北魏(386-534年</p><p class="ql-block">图二,高海亮造像碑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p><p class="ql-block">唐久视元年(700年)</p><p class="ql-block">金简重223.5克,以纯度90%的黄金制成,上刻双钩铭文63字,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故特派小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的新体字,分别是图(国)、曌、日、月、臣。</p> <p class="ql-block">杨国忠进奉银铤</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十二年(753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洛阳市隋唐东都遗址宫城北角出土</p><p class="ql-block">该银铤一面錾刻“专知采市银使右相监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另一面上部錾刻“安边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下部从右至左錾刻“专知官监太守宁远将军守左司御率府副率,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天宝十二载十二月日”。由铭文可知此银铤是边将郭子昂上缴的边郡和市银两之一,作为由杨国忠进献给朝廷的税银</p> <p class="ql-block">錾花银瓶唐代(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牛角形杯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该杯与流行于中亚、西亚的来通兽角形杯造型相似,应是中国工匠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进行的创造。</p> <p class="ql-block">凤凰金髻饰明代(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骑马狩猎纹铜镜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该镜镜背圆钮环饰四座山峰,间有四棵大树。四个骑士或张弓、或持矛追逐虎、兔、猪、鹿的狩猎图案组成装饰主题。这些充满生命力、运动着的造型,将唐人狩猎的场面表现得热闹非凡,呈现出大唐的尚武之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 北宋(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钧窑月白釉花口瓷瓶 宋代(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褐彩龙纹玉壶春瓷瓶 元代(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剔花牡丹纹瓷瓶 宋代(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王孙诰”戈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加紫松鹿纹瓷碗 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荷花瓷吸杯</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p> <p class="ql-block">玉观音 清代(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金棺 北宋(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p> <p class="ql-block">龙首双耳簋(gui)</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耳虎足方壶</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p> <p class="ql-block">神兽春秋(公元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楚地巫风盛行,楚人铸造的青铜器也以奇丽诡谲的形象取胜,此神兽为乐器支架,遍布全身的龙凤纹、涡纹以色泽鲜艳绿松石镶嵌而成,精美瑰丽,造型奇特,制作精美,宛如神界之物</p> <p class="ql-block">郑州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鑲金玉铜带钩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瓷尊 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灰陶人面</p><p class="ql-block">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甗</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卣</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9年郑州高新区洼刘西周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佚名菩萨石造像</p><p class="ql-block">菩萨身呈“S”形曲线,张驰有度,动感十足,不过菩萨的头部和双臂及下肢均已残缺。尽管如此,这座石造像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样,即便残缺,也毫不影响菩萨身姿体态的完美曲线。如此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得菩萨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仿佛是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尽管菩萨缺损了部分躯体,但我们也能看到菩萨的造型也是非常细腻的,颈戴项圈,上身帔帛,下着裙,裙衣贴体,帔帛下垂至腿部叠为两环,又于腹前绕结,简洁明快,于无形中衬托了菩萨的体态。</p> <p class="ql-block">图一,扈豚石造像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图二,刘陆石造像 北齐天统五年(公元569年)</p><p class="ql-block">图三,三菩萨造像碑北朝(公元386-581年)</p><p class="ql-block">图四,鎏金铜苔萨像 明代(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图五,铜观音菩萨像 明代(公元1368-1644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