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古建 : 家庙宗祠文化拾遗(3)

沧浪书客

一、 芝罘区所城里《张氏宗祠》 <h3> <font color="#333333">根据《所城张家》所述:明洪武31年,即1398年明朝政府决定在胶东沿海设立威海卫、成山卫、大嵩卫、靖海卫的同时,设立奇山守御千户所,直隶山东都司统辖。《登州府志》记载,奇山所城为砖城,周两里,高二丈;门四,东保德门,西宣化门,南福禄门,北朝宗门;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城门楼上建有庙宇:东门二郎庙,西门三官庙,南门财神庙,北门药王庙。明正德六年,即1431年,时任密云千户的张升调任奇山守御千户所任千户,开始了张氏在烟台所城的开枝散叶,繁衍发展。张升的爷爷张全为所城张氏的一世祖。清乾隆年间始修家谱,并始建张氏宗祠,整个建筑由大门、前院、中院、后院等部分组成,属于典型的北方殿宇式建筑群,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外两侧各有高达7米的旗杆,底座高约2米,由六块雕刻有花纹的青石垒成,坚固高大。大殿门楣上悬挂精制匾额,书“孝思堂”三个大字。张氏宗祠已近300的历史。</font></h3> 二、 福山区永福园村《初氏宗祠》 <h3> <font color="#333333">永福园村,现为福山城区典型的城中村,看得见,旧貌变新颜已为期不会远。据《福山移民史略》一书记载:唐光启年间(公元885年~888年),有姜姓苏姓由河南固始县迁此,后有韩姓潘姓胡姓相继迁此。因地处清洋河和大沽夹河交汇处,形成许多的沼泽岛屿,不同姓氏在不同岛屿上聚居,各有各的名字,如韩家岛、潘家岛、胡家岛等等。明朝末年,杨姓由宁海州冶头村迁居潘家岛,吴姓由浙江嘉兴县迁居韩家岛,初姓由芝罘大疃迁居潘家岛。后初姓人丁兴旺,潘姓没落,潘家岛曾更名初家村。清乾隆年八年到十五年期间经时任福山知县李经邦同意批准,将其合并成一个村,取享“田园之福”意,命名永福园。初氏宗祠,建于清代,地处村东南部,近年已重修,为初姓族人祭祀祖先之场所。</font></h3> 三、 福山区集贤村《王氏宗祠》 <h3> <font color="#333333">集贤村现隶属福山区门楼镇,地处城区偏东南11公里处,旺远至门楼公路在村南经过。据记载,元朝至正年间(1342至1368),姜姓人由当时的宁海州迁此建村,因附近有集贤寺故起名集贤村。后有王姓迁来,清时建王氏宗祠,在村中部南出村路口旁。现王氏宗祠基本完好,文物部门在屋后立牌明示保护。</font></h3> 四、 福山区巨甲村《王氏宗祠》 <h3> <font color="#333333">巨甲村隶属福山区回里镇,位于福山城区东南20多公里,㟙山山脉西麓的巫山延伸的山夼里。村子呈东西布局,发源于巫山的巨甲河穿村而过,向西汇入夹河,以河为界把村子分成南北两片,历史上就是福山数得着的大村。据记载,元朝大德三年(即1299年),有王姓人由本县大芹子夼迁此建村。因村居山夼之中,沟渠纵横,有名山丘就有带虫沟、岚子耩、碾子沟,还有民间俗称的北塂东沟南山等山丘沟渠,故取名渠家庄。后更现名。村中有王氏宗祠,为清代建筑,地处河北片的中心位置。现在整体上毁坏严重,大门楼塌了大部,正房也塌了一部分。房后有明示的文物保护标志。我到村中采风时,与一村民谈起此建筑。这位村民告诉我,没有人管这事。虽然有关部门明示作为文物保护,但不给钱等,村里没有钱进行维修保护。</font></h3> 五、 莱山区周格庄《孔氏宗祠》 <h3> <font color="#333333"> 周格庄现在隶属莱山区院格庄办事处,位于院格庄村东两三里地远。村碑记述: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孔姓由现牟平城北孔家疃迁此建村,为纪念始祖孔闻周命名周格庄。根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述,牟平孔姓,可考的多为元牟平县尹孔士元后裔,分布在孔家疃、五里头、周格庄、朱唐夼等村庄。周格庄孔姓以孔闻周为始祖,是否为孔士元后裔,无确切资料佐证。孔氏宗祠位于周格庄村中偏南的中部,清末建筑,从大门楼以及房脊等装饰看,规制较高,保护的很好。大门两侧有“仁义礼智信”和“文良恭俭让”十个字,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准则。</font></h3> 六、 莱山区朱唐夼村《孙氏宗祠》 <h3> <font color="#333333"> 唐夼村地处朱雀山之北,瀑拉河之南,东西皆为朱雀山延伸的两道山岭之间,隶属于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办事处。根据村碑所述:此地在金元以前应当有居民,一个依水靠山的村庄,叫什么名子,不可考。到明末建村时,发现有一石碑,上有“朱唐”二字,因此取名朱唐夼。根据金元时牟平地区战乱以及人口变动情况分析,此地原土著居民,当是在这个时期逃亡他乡,留下旧村废墟。现村中孙姓为主,其他姓有王、初、车、李、孔等姓氏,盛时全村人口近三千人。村中的孙氏宗祠,为1936年的建筑,近年又进行了维修。宗祠前植两株银杏树,长势茂盛。宗祠右侧隔一条南北街巷有一眼古井,为清代开凿,现已废弃。</font></h3> 七、 栖霞铁口村《牟全祠》 <h3> <font color="#333333">牟全祠是栖霞市桃村镇所辖铁口村牟氏家族的一处著名祠堂。目前栖霞牟姓人不少,但却有铁口牟与公安牟之分。所谓公安牟是指著名的牟氏庄园那个牟,祖先来自湖北公安县,由李姓改牟。另一个是铁口牟,即百家姓中的牟。铁口牟的一世祖叫牟迁。牟迁的六世孙牟全在元朝时曾奉命率领水军东征日本,受“赐金牌,掌持兵印、忠显校尉、管军千户,升武略将军”,“因殁于王事,葬于观音峰下,树碑立传并建祠纪念。”传说祠建于元代,位于铁口村偏西南。新编《栖霞市志》记牟全祠“座北朝南,砖石结构,王檩梁架,出檐复瓦,系元代水军都督牟全后裔所建。正门悬额为‘都督府’”。前几年我到铁口采风拍摄牟全祠时,正门悬额改为“牟全祠”,楹联为“忠诚报国,勤孝荣亲”。牟全祠是铁口牟氏族人的精神家园,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烟台市修建老岚水库,铁口村成为水库淹没区,经省政府批复同意,牟全祠将迁异地复建保护。</font></h3> 八、 栖霞市肇甲庄《牟氏宗祠》 <h3> <font color="#333333"> 栖霞市肇甲庄,隶属桃村镇,距铁口村3公里左右。肇甲庄牟氏为铁口牟分支。肇甲庄这地儿,山水环抱,林木茂盛,原是铁口牟氏家族的山岚。明万历四十七年(即公元1619年),铁口牟家佃户赵姓人受命来此看护山岚,取名赵家庄。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牟氏十一世牟肖初子孙迁此,繁衍发展。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取“开始、居首、良好开端”之意,更村名为肇甲庄。同时,修纂肇甲庄村《牟氏族谱》,制定了“光昭祖德崇树里,茂育英才严家科”辈分用字规范。修建肇甲庄牟氏宗祠,成为牟全祠外的第一处铁口牟氏宗祠。前不久,去肇甲庄采风,牟洪敏先生向我介绍了牟氏家族以及宗祠的许多故事,出示了2019年续修的《牟氏族谱》。</font></h3> 九、牟平区邹家疃《邹氏家庙》 <h3> <font color="#333333"> 邹家疃地处大金山之阳,烟台至成山路之北,典型的两阳之地,隶属于姜格庄镇,东距镇驻地也就两三公里的距离。邹家疃东西与金山前村、郝家疃为邻,北与云溪村相望。又因北为金山湾,旧时有金山港,与金山前村、郝家疃等村统称为港崖。村碑记述: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邹郝二姓迁此建村。郝姓招邹姓入赘,命名邹家疃。郝家疃村碑记述,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郝氏三兄弟建村,两者隔了300年。邹家疃村中有邹氏家庙,民国时期修建,前后各五间,大门开在前排房中间,如民居差不多。现状一般,前排西两间以及大门过道间已经坍塌。东两间外墙上,有文物机构明示保护的牌子。</font></h3> 十、 莱阳市大梁子口村《李氏家庙》 <h3> <font color="#333333">大梁子口村隶属莱阳市吕格庄镇,地处五龙河畔的山梁上,故名大梁子口,莱穴路在村西通过。根据村碑所记,宋时浙江金华府金华县花园村李姓人家因避战乱兵难北上,辗转在此停下脚步,依山傍水,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发展。这个传说真实不真实不打紧,村子里保留下来的清代建筑----李氏家庙似乎也证明了李氏家族在这个村了里的份量。李氏家庙位于村子的南边,前后两阵房子。从规制风格以及装饰等方面看,都有一定的历史以及建筑艺术价值,多年前就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前几年我到大梁子口村采风时,临街的房子还被使用着,主建筑开始进行修缮施工。大梁子口村因为李氏家庙以及多栋传统民居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传统村落,家庙也被莱阳市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大梁子口村还有许多银杏树,其中列入《烟台市古树名木》的银杏树有18棵,树龄500多年的1棵,300年的2棵,200年的10棵,另有5棵分别为150年和100年。同时,还有百年以上的楸树若干棵,也是闻名的杏花村。</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