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塔影园印象记

光照摄影

<h3>  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里的塔影园是我那天“考察”五处园中园的最后一站。该园位于万景山庄入口处的沿山河对面,现在虽然己属于虎丘景区南出口处的必经之途。但还是有很多游客往往是走过路过容易错过,因为不知此园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用一句话来叙述塔影园的观赏价值的话,可以这样说:塔影园是一座融合历史文脉与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h3> <h3>  下图为塔景园在《苏州园林名录》里的“身份证”及其编号。这个标识很难找到,如果不是特别留意,一般人真的不知其所踪。▼</h3> <h3> 从总体而言,塔影园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文肇祉的“文氏塔影园”和清代蒋重光的“蒋氏塔影园”,两园虽同名但不同期,均以借景虎丘塔闻名。现在已对游客开放的塔影园主要是以蒋氏故址为基础重建,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园林片段,并通过“保留、恢复、新建”三大措施,重现了“塔影八景”,如浮苍阁、随鸥亭、香草庐等历史名迹。<br>  下图为塔影园现在的总览平面图,大致可以了解塔影园的总体情况。▼</h3> <h3> 从塔影园的历史渊源而言,再早的造园背景可追溯至明、清两代,其一为明朝中叶文肇祉的海涌山庄,其二为清朝乾隆年间蒋重光的别业,分别称为“文氏塔影园”和“蒋氏塔影园”。文氏塔影园建于明朝中叶,位于虎丘便山桥(现名望山桥)南,是文徵明的孙子文肇祉的别墅,依山傍塔而建,文曾有诗云“凿池成塔影,结屋依山阿”。<br>  蒋氏塔影园建于清乾隆年间,由著名藏书家蒋重光所建,位于虎丘东南隅。园内建有宝月廊、香草庐、浮苍阁、随鸥亭等建筑。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后,此处改作造纸厂。1948年,安徽人士于此办私立淮上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作为虎丘初级中学,第二十八中学,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校舍,直至2015年实施保护规划,学校迁出。今天的塔影园主要结合蒋氏塔影园的遗存,在原址进行恢复性重建。</h3> <h3>  望山楼是游客进入塔影园后首先看到的主要建筑,外观雄伟高大,楼高二层,里面经常开展多项当代文创活动,加之此楼又位于游客走出虎丘景区南门的必经之道旁,故颇能吸引游客入内游览参观。▼</h3> <h3> 近年来,虎丘景区采用叠山理水、建筑配置、花木栽植等造园手法,对塔影园进行保护性修复,组建成丰富多彩、小中见大的空间布局。通过黄石叠山,掘土复池,重塑八景,以巧于因借的营造手法,将塔影融入池中,重现历史上著名的水景园。<br>  下面我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塔影园另一主要建筑——浮苍阁的外貌图样,如果您能仔细观察,可以在几张图片里看到虎丘塔的身姿,这也是塔影园的亮点之一。▼</h3> <h3>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塔影园最负盛名,以水景见长,后至清代传承有序,虽几易其主,皆有所长,故在设计时根据历史资料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塔影园。因此总体布局根据《虎丘塔影园记》《云阳草堂记》《松风寝记》《蒋氏塔影园记》等历史资料的记载,结合现状地形及已修缮的李公祠,来构筑塔影园的整个建筑框架,配以大量绿化景观及水景,恢复塔影盛景。<br> 重建过程中借助实景三维建模的技术手段,对塔影园及周边虎丘景区范围在内的三维地形地貌及景观进行了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建模处理,形成1:500高精地形模型,以数字化手段为景点布局与虎丘塔的空间关系提供依据。<br>  下面几张是塔影园里景观之一“塔影榭”的图片。▼<br></h3> <h3> 作为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作,虎丘塔影园的重建,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姑苏繁华图》《康熙南巡图》等典籍中都有过塔影园的记载,建设选取“蒋氏塔影园”故址,采取“保留、恢复、新建”三大措施,融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塔影园片段,汇成塔影八景,让这一古老园林从典籍记载中重新走回现实。其中保留部分以塔影桥、御碑亭和紫藤廊架区域为主,集中古树名木存留较多的景观绿化特点,营造古朴自然的空间风味。<br>  下面几张图是有关塔影园里“保留”部分的图片,可看到御碑亭及其周边景观。▼<br><br></h3> <h3> 塔影园的恢复性建设是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根据《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追溯《虎丘塔影园记》、《云阳草堂记》、《松风寝记》、《蒋氏塔影园记》等文献记载和历史资料,充分考虑遗产地保护要求,建筑各项设计指标前后历经5轮专家论证,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确保了规划建设方案获得最佳的效果。最终塔影园建设选取原蒋氏塔影园故址,总占地2.355公顷,其中建筑面积4466平米,恢复塔影园景区本体景观、新建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修缮李鸿章祠堂三大板块内容,融合文肇祉、顾苓、蒋重光不同历史时期的塔影园片段,汇成塔影八景。<br>  下图是倚竹山房和香草庐的有关景观图片。▼ <br></h3> <h3> 塔影园具有疏朗自然的明代园林风格,它<br>与苏州其他精巧细腻的古典园林不同,更注重简约疏朗的明代风格。园内绿化以高大乔木为主,搭配竹子、茶花、桂花等中层植物,营造出“碧梧修竹,清泉白石”的文人园林风骨。水域岛屿点缀造型松枫,与建筑形成多维度观景效果。<br>  下图是云阳草堂的有关景观图片。云阳草堂与沿山河对岸的万景山庄牌坊和庄门遥遥相对,坐在此堂中可以观赏到诸多美景。▼</h3> <h3> 塔影园水的定位和复原是重要课题,通过对塔影位置等对景角度研究,优化水池线形,将复原的大水面、小水面与原有小水池遗址进行有效连接,形成层叠湖面、曲水流觞、山野溪流等多种水系形态,塑造“近看楼台、远观塔影”丰富的水域空间变化,形成山地园林灵动布局。<br>  下面是塔影园里随鸥亭的有关图片。▼</h3> <h3> 塔影园的绿化总体设计风格不同于古典园林精巧细腻多变,更为体现风景区简约疏朗自然古朴的明代风格。其中恢复性建设区域里的水域岛屿以造型松枫为主,强调多维度观景效果,与建筑及水体形成呼应。水体外围区域集中设置以落叶树和观赏花卉组合为主的观赏区域,与曲水流觞的水体景观形成互动。<br>  塔景园的池塘里遍栽睡莲和荷花,目前正是游客在榭、亭、轩等处倚栏临岸近水欣赏莲花和荷花的最佳时间,不少游客因此乐而忘返,恋恋不舍。▼</h3> <h3> 新建部分在地块南侧,采用一组与山塘街风貌相协调的传统建筑来补充并完善山塘街肌理,作为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充分补充融入山塘沿街两侧晚清至民国年间风格民居及商铺典型吴地风格,形态多样、富于变化。主体建筑采用地上地下各一层设置方式,控制檐口高度,完善山塘街肌理,体现塔影园古典园林和街巷民居兼具的独特区域特色。<br>  下面一张是塔景园里宝月亭的图片,里面似乎尚未对公众开放,故内景不详。▼</h3> <h3>  在虎丘景区的“万景山庄”前,南过“塔影桥”,便进入了塔影园。但见园内花木扶疏,空间疏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石假山堆垒精致,卵石小径蜿蜒通幽,池塘曲桥相映成趣。总的感觉是令人赏心悦目,悠闲神怡。</h3> <h3>  在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南出口处不远,有一幢较大规模的仿古建筑,室内有苏州评弹演出,还可坐下喝茶,因为要另外收费,所以入内游客不多。在此建筑南面,有两缸睡莲开出的莲花色彩鲜艳,特别引人注目,不少人围着拍照,我也挤进去拍了几张。▼</h3> <h3>  此为位于山塘街上的塔影园南门,理论上此门是不开的,除非有特殊情况。▼</h3> <h3> 综上,塔影园不仅是一处园林杰作,更是苏州历史层叠的缩影,展现了从明代文人雅集到近代民俗变迁的文化脉络。<br> 塔影园的重新整体建成,让苏州市内外民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园林文化带来的魅力,多元的交互空间又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br> 塔影园作为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作,它的重建完成在当时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11月1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曾用长达9分钟的时间让世界的目光聚焦苏州园林,聚焦虎丘塔影园,让这一古老园林正式从典籍记载中重新走回现实。<br> 如今,塔影园中的池水再度倒映出虎丘山林的翠绿,虎丘塔也在其中若隐若现,有效恢复和展现了《姑苏繁华图》所展现的塔影园历史风貌。幸哉!快哉!<br>  读者诸君,有兴趣去看看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