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江:传奇巨将陈三官(散文)

岭南文学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象·陈三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幸亲临大将军陈三官故乡,在陈振威老先生的陪同下拜祭三官墓,参观姊弟庙(陈三官庙),实现了多年来零距离“接触”陈大将军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轻轻擦去那层厚厚的历史尘沙,时光好像一下倒流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那个极不平常的年代,让我好像亲自目睹了将军在战尘滚滚的疆场跃马驰骋、大展神威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陈三官(入朝做官返乡后,乡人称他为“陈大官”),一位曾经威震岭南,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将军,他的名字紧紧与“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一-冼夫人连在一起,谈到冼夫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陈三官。</p><p class="ql-block">  陈三官生于南朝梁代(公元530一?),古高凉地今电白羊角潭桥村委会三桥村人,是冼夫人麾下五大将之一,乃冼夫人的贴身“卫士长”和得力助手。他毅勇刚直,为官清正,毕生跟随冼夫人转战岭南,平逆靖乱,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屡建奇功,为国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清道光《电白县志》卷二十有如此记载:“...…相传有甘、盘、廖、祝四将,甚为忠勇,佐成武功,今庙中塑四将军像者是也;又有一巨将姓陈,三桥人,毅勇刚直,屡著奇功,今霞洞冼夫人庙,犹塑其像,乡人称为陈三官”。史志有如此明确记载,且将他称为“巨将”,可见他的勇武、功勋非同寻常。尤为难得的是,冼夫人逝世后,陈三官年逾古稀,获准后解甲回乡,又尽心竭力为三桥地区(含元田、谭段、杨屋)培育人才,发展经济文化,继续为乡民谋福祉。陈三官,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为电白乃至岭南的历史画卷增添了亮丽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感动·陈三官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三官墓地位于三桥三甲岭东边,坐西北向东南,是一座很普通的灰坟,为陈三官(陈大官)与他阿姊陈姑娘的合葬墓,清末重修。碑文曰:</p><p class="ql-block">  沐恩社民信监陈子祯诚心敬修</p><p class="ql-block">  显应夫人 姑娘 </p><p class="ql-block">  敕封 陈 姊弟仝墓 </p><p class="ql-block">  有感得道 大官 </p><p class="ql-block">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吉日三桥陈族敬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墓地数米远的岭巅上有两块由整体对半断裂开来的巨石,这其中蕴藏着关于陈三官与陈姑娘姊弟情深、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陈三官从年轻开始就喜欢游山打猎,解甲回乡后同样以打猎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有一次在三甲岭追逐一只野鹿,当野鹿面临崖壁无路可走时就转头回来,即被陈三官拔弦射中。当时,陈三官突然头晕倒地,心力衰竭,盍然长逝。当其姊陈姑娘被回家报信的一只猎犬带到现场时,悲痛欲绝,哀哭数天水米不进,也死于现场。此事感动天地,蚂蚁含泥将姊弟埋葬。埋了大半时,乡亲们才发现,于是一起将姊弟合葬于现在这个位置(后来朝廷知道此事,将陈姑娘敕封为“显应夫人”,敕封陈三官为“有感得道”。同时,又雕刻陈三官神像安放在霞洞冼太庙冼夫人像前边,以示他是冼夫人贴身卫士长,与冼夫人一併敬奉。于是三桥人士就将这些封号镌刻在墓碑上,世代流传。)</p><p class="ql-block">  据说姐弟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在三甲岭顶西部冒出了两棵像凉伞的奇树,乡民们称之为“姊弟树”。这两棵奇树长成了参天大树后,人们经常在树下乘凉说笑,或唱歌跳舞,十分自在快乐。一棵树干粗大一点的(象征弟)长了几百年后自己枯死了,另一棵稍矮一点的(象征姊)一直到了1941年秋,才在一次特大暴风雨过后枯萎了。乡民们都说,姊弟化身为树,经过千百年风雨沐浴之后都修炼成了仙,继续为民造福去了……</p><p class="ql-block">  陈三官姊弟故事,三桥地区代代相传,知者无不动容和景仰!</p> <p class="ql-block">  沧桑·姊弟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姊弟庙,即陈三官庙,民间也称大官庙。位于三桥村边,原陈氏宗祠今三桥小学后面。总面积约200平方米,里面供奉着陈三官、陈姑娘姊弟的神像,另外还有两匹白马和两个马夫,以及两只小猎犬的塑像。当看到那两只小猎犬的塑像,就会让我们联想到猎犬报信、姊弟俩情深感人的故事,其意义不言自明。据说姊弟庙始建于唐,1952年土改时被毁,1990年后重修。岁月悠悠,历经沧桑,而庙里香火依然旺盛,英雄的故事益加传扬。</p><p class="ql-block">  “姊德关河重,弟功南岳高”,庙门的这副对联(由电白著名老书法家邓枢干先生书写)高度概括了陈三官姊弟俩殊胜的德勋。当年陈姑娘在家里辛勤耕织,照料父母,抚养陈三官儿女,和睦邻里,资助征人,后来又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尽了一份力量,却没有顾及个人终身大事,所以一直没有结婚。她如此深明大义,高风亮节,其事迹传扬三桥,遍及电白,因此,“姊德关河重”的赞评对她来说确是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毕生·热血丹心酬知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朝那个年代,岭南地区州郡豪强争权夺利,互相攻伐;贼寇猖獗,到处掳掠。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惨遭涂炭。为了家乡和社会安宁,各类强身自卫的武馆应运而生。当时,身材高大、体魄强健而又正值花季年华的陈三官决心为保卫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报名参加三桥学馆习文练武。经过三年的刻苦磨练,陈三官不仅文科优秀,通晓韬略和天文地理,而且武科独佳。他不但练得力能拔山,而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结业时文武双科总分第一,蜚声远近。山兜丁村冼夫人知道后,十分高兴,于是通过招募兵员的方式,将陈三官招入首领保安队。在新兵入伍的晚会上,陈三官的武艺表演的确高人一筹:跑马射击,百发百中;膂力搏击,无人可敌;剑戟刀棍,出神入化;行兵布阵,变化莫测……因此冼夫人对陈三官深为赞赏,此后特别用心加以培养。陈三官也不负冼夫人的期望,与其他四大将军一起忠心耿耿辅佐冼夫人转战岭南,靖乱制胜,一次次的辉煌战果诠释了他传奇的人生:每次战斗,他都明察水陆之路,细观天象变化,为冼夫人行军用师作出正确判断,避害趋利,取得巨大战绩;冼夫人一生多次往返海南,主要靠水路船运,十分讲究气象条件,陈三官更成为冼夫人往返海南船运的指挥者。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他巧妙组织、佯装千人礼担进城开路,让冼夫人成功智袭叛贼-高州(治所在今阳江旧城)刺史李迁仕,解除了隐患。陈朝初期,他请缨培训潜水尖兵,助陈朝武将章昭达与冼夫人采取双方夹击战术,平定广州刺史欧阳纥的叛乱,活捉欧阳纥,隐定了新朝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陈三官从冼夫人传播中原生产文化改变岭南荒蛮落后之举受到启发,解甲回乡后重开三桥学馆,以学习推广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文化为主,武术为辅。经过几年的努力,三桥地区告别了“火耕水耨”的落后生产时代,开启了崭新的耕牛带动犁耙铁器农具耕种的新时期,乡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影响了周边的羊角、禄段、谭段、林头等地,农业生产也得到发展提高。在这个基础上,陈三官又策划和指导三桥人士在三桥八甲这块中心地方建设冼太圩(又称八甲圩或石狗圩),作为物资交流中心。当地和周边的农民都拿着自己的的农副产品来交易,这样,三桥及周边的经济越来越繁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p><p class="ql-block">  三桥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陈三官无限怀念冼夫人。为报答冼夫人的知遇之思,他慷慨解囊和领导三桥百姓在冼太圩东街猪子岭建了一座冼太庙,以寄托他对冼夫人深切的怀念,而更重要的是让百姓知道冼夫人的高功懿德,让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精神励勉后人。</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热血丹心酬知遇,千秋传颂陈将军!</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陈三官精神风范对三桥甚至整个羊角地区人民产生深远影响,故这一地区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英才俊杰不断出现,十分令人注目。据潭桥村委会负责同志介绍,清道光丁酉科(1837)武举人陈吕平、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的廖华、革命老干部李延年及陈柏英等,都是当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