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应是因材施教的艺术,而非四海皆准的教条——暑期就家庭教育写给家长朋友们

春山曦照

<p class="ql-block">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乌嗷喊叫!”“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乱削!”父母给孩子的爱,就像是《新贵妃醉酒》里的那句歌词:爱恨就在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一直重视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家庭教育,而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暑假过去一周,家长朋友们又为如何度过“漫长”暑假,如何有效进行家庭教育而绞尽脑汁。</p> <p class="ql-block">  从孟母三迁的典故到现代家长追捧的“精英教育模板”,家庭教育始终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核心命题。然而,当无数家庭试图在《哈佛家训》与《颜氏家训》中寻找标准答案时,却往往陷入照搬方法却适得其反的困境。事实上,家庭教育如同中医诊病,需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从古代家训到现代教育理念,从东方伦理到西方实践,不同时空的教育智慧共同印证了一个真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一、古今之变:教育方法的时代适应性</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始终笼罩在儒家伦理的光环下。《颜氏家训》强调“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将“严慈相济”作为治家准则。明清江南士绅家庭则奉行“耕读传家”,通过《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培养勤俭美德。这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与小农经济下的社会结构高度契合——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中,统一的价值规范是维系家族存续的基础。正如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所言:“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家长的权威与社会的规范形成共振,构成了古代教育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进入现代社会,这种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尖锐批判中国的旧式家庭,教育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只知道生,不知道养,完全放纵,把孩子养成小霸王;一种是过分压抑孩子,终日对孩子冷冰冰,甚至拳脚相加,导致孩子胆小怕事。他认为父母和孩子应该是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关爱的。随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流动加速,家庭教育从“维系家族”转向“适应社会”,蔡元培提出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p><p class="ql-block"> 如今既有推崇“快乐教育”的自由主义者,也有坚持“严苛管教”的传统派,这种多元并存的教育理念恰恰印证了教育方法的时代适应性-﹣没有永恒的正确,只有适时的调整。</p> <p class="ql-block">  二、中外之别:文化土壤中的教育基因</p><p class="ql-block"> 当中国家长纠结于“是否要报课外班”时,德国父母正带着孩子在森林幼儿园里观察昆虫;当日本母亲坚持“自己的书包自己背”的训诫时,美国父亲则在孩子打翻牛奶后笑着说“没关系,下次注意”。不同文化孕育出的教育智慧,如同不同水土滋养的植物,各有其生长逻辑。</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群己平衡”,核心就是个体发展与集体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协调与平衡。《礼记》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将个人成长纳入集体秩序。这种基因延续至今,表现为家长对孩子人际关系、集体荣誉感的高度重视。而欧美教育更注重“个体突围”,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这种理念催生出“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教育实践。数据显示,美国高中生打工率达65%,远高于中国的12%,这种差异并非孰优孰劣,而是文化选择的必然——西方个人主义文化需要独立生存的能力,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则侧重协作融和的技巧。京都某小学的晨会上,孩子们既会背诵汉诗,也会进行团队协作游戏;既被要求“不给他人添麻烦”,也被鼓励“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中外教育方法的对比表明,脱离文化土壤的照搬只会导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p> <p class="ql-block">  三、方法论启示: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支点</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标准化的产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抽象的教育,只有具体的教育﹣﹣针对这个孩子,针对这个时刻的教育。”有效的教育方法,必然是在家庭特质、孩子个性与社会环境之间找到动态平衡。</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如同园丁培育花木,松苗需要修剪旁逸斜出的枝条才能挺拔,牡丹需要充足的水肥才能绽放,强行用同一套方法对待,只会导致“松苗枯萎、牡丹徒长”。我们不要看到人家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就照搬照抄,亦步亦趋。最后可能落个邯郸学步的可笑后果。现实中,美籍华裔“虎妈”蔡美儿的严苛教育使两个女儿进入了哈佛,而邻居采用的宽松教育也培养出了优秀的艺术家,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方法之所以都能成功,根源在于它们契合了各自家庭的价值观与孩子的性格特质。</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堪称“因材施教”的典范:对热爱史学的梁思成,他亲自指导论文;对擅长文学的林徽因(儿媳),他鼓励创作;对志在军事的梁思忠,他支持留学西点军校。九个子女皆成栋梁,印证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真理,找到了每个子女的正确打开方式。反观当下,不少家长将“衡水模式”奉为圭臬,却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正是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教育方法应融入家庭日常生活的肌理,而非机械套用外部模式。有人将垃圾分类变成亲子游戏,上有人通过厨艺合作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人一个暑假带着孩徒步一千多公里探索北京、自我成长……这些鲜活案例证明,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不是来自教科书,而是源于对家庭生活的创造性转化。</p> <p class="ql-block">  结语:教育是理解后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从《颜氏家训》到现代教育心理学,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人类教育智慧的长河始终在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在理解孩子、理解家庭、理解时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实践。正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但也需防风固沙,孩子的成长既需要自由空间也需要适当规范,关键在于把握“度”与“时”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那个古老的隐喻中:医者用药,需辨证施治;教者育人,当因材施教。当前教育专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莫衷一是。其实,教育没有永远正确的方法,只有不断适应的智慧——这既是历史的启示,应该也是未来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毛广增于平舒</p><p class="ql-block"> 2025.7.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