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瓷器,作为古中国的伟大独创,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源于挹水和泥、抟土成器的质朴,历经木石为釉、薪火淬炼的磨砺,最终幻化为金生五色、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如今,瓷器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带来生活的便捷,更给予人们无尽的美的享受。怀着对瓷器工艺发展的浓厚兴趣,我踏入了山西博物院的“瓷苑艺葩”展厅,开启了一场探寻瓷器奥秘的奇妙之旅。</p> <p class="ql-block">一迈进展厅,头顶那盏纯白镂空卷叶纹图样的圆形灯便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图案雅致至极,灯体散发着如美玉般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轻声诉说着瓷器那悠久而迷人的历史。整个展厅以“星火积著”“三晋窑火”“国瓷天工”三个单元,巧妙地勾勒出瓷器的发展脉络,以及三晋大地上窑场的辉煌与独特产品。</p> “星火积著”:追溯瓷器的早期足迹 <p class="ql-block">在“星火积著”单元,我看到了瓷器从萌芽到成长的珍贵历程,这里展示着从夏代到宋元时期瓷器的发展轨迹,以及山西本地窑口的珍贵遗存。博物院藏有的最早瓷器——“西周瓷洗”,静静伫立在展柜中。它的颜色黄中带绿,表面略显粗糙,却透露出瓷器在初级阶段的质朴与纯真,仿佛是一位蹒跚学步的孩童,虽稚嫩却充满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而展厅中央独立展柜中的“青釉弦文双系壶”,则是西汉时期的原始青瓷,也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典型产物。它高32.5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3.6厘米,通体施青釉,那釉层闪烁着玻璃般的质感,釉色青中泛黄,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它见证了瓷器在那个时代的蜕变与发展,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在制瓷工艺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在东汉逐渐走向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生产蓬勃发展,北方釉陶也独具魅力;隋唐时期,白瓷异军突起,与青瓷形成了并行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瓷窑更是遍布南北,种类繁多,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瓷器发展的天空。</p> “三晋窑火”:领略三晋瓷器的独特魅力 <p class="ql-block">走进“三晋窑火”单元,山西省古代陶瓷按照地域被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晋北窑场的黑釉剔花瓷、晋东窑场的刻划花白瓷、晋西窑场的柿红彩瓷、晋南窑场的八角剔花白瓷以及晋中窑场的褐彩白瓷,无一不展示着三晋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那只黄绿釉贴塑兽面纹尊,是北齐时期的珍贵瓷器,出土于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它整体造型庄重而粗犷,器型较大,透露出北朝时期瓷器的大气之风,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个时代的雄浑与豪迈。</p> <p class="ql-block">1956年出土于太原市石庄头村的“白瓷人形柄执壶”,堪称唐代瓷器中的精品。它造型独特,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自然,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唐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让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赞叹。</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黑釉剔花卷叶纹坛,实在是特别!当我得知展厅入口的灯饰竟采用了此物文物的纹饰时,更是对它多了几分好奇与喜爱。它是大同窑场的金代产品,出土于天镇县夏家沟村。那精湛的剔花工艺,在施好黑釉的胎体上,用刀具巧妙地剔刻出花纹图案,将不需要的黑釉剔除,露出白色胎体,形成黑地白花的独特装饰效果,工艺难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p> “国瓷天工”:感受瓷器巅峰的绚丽风采 <p class="ql-block">“国瓷天工”单元,按照瓷器的颜色分为“青花烟雨”“彩笔生花”“一色守净”,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元代,制瓷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景德镇逐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红的成功烧制,将制瓷工艺与中国绘画完美融合,具有强烈中国气派和风格的釉下彩瓷从此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美学新纪元。</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更是萃千年精华,融南北风采,纳百川涓流,成为了国瓷的巅峰所在。青花瓷幽蓝靓丽,雅俗共赏;彩绘瓷争妍斗奇,绚彩缤纷;单色瓷以纯为美,端庄典雅,它们共同谱写出了一曲溢彩流光的华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青花,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钴料在瓷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入窑经1200度以上的高温一次烧成。那烧成后的蓝色,或清新明快,或晕如烟雨,仿佛有着无尽的诗意。</p><p class="ql-block">那只青花筒式三足炉,炉呈筒形,平底,下承以三马蹄形足,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稳重中又蕴含着隽秀之态。它高11.7厘米,口径15.3厘米,腹外壁青花书波斯文字三段,内底有“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马”款,内壁有“大同马氏书”字样。波斯文取自波斯诗人萨迪的《果园》诗集,这不禁让我心生疑惑,它是否为波斯人定制生产呢?这神秘的文字,为这只炉子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粉彩戏婴图碗,是清嘉庆年间的景德镇瓷器珍品。它高5.6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5厘米,造型规整优美。胎体坚致,胎质细腻洁白,淘洗精细;釉面滋润,里施白釉,外璧以粉彩装饰。碗身外壁绘婴戏图,那婴童共计62人,他们圆首双髻,衣着鲜艳,姿态各异,或手持灯笼,或双手捧桃,或燃放炮竹,每一个表情都可爱至极,仿佛能让人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感受到那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喜庆氛围。</p> <p class="ql-block">瓷器的釉色,从早期以青釉、黑釉为主的单色,到后来白、黄、绿、茶、酱等单色釉瓷相继问世,再到创造出“祭红釉”“祭蓝釉”“甜白”“鸡油黄”“豇豆红”“郎窑红”“炉钧”“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等专属颜色,每一次的变化与创新,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p><p class="ql-block">而展厅出口处独立展柜展示的“豆青釉葫芦瓶”,则成为了我此次参观的最爱。它的釉色淡雅柔和,如同春天刚发芽的豆苗之色,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给人以清新自然、宁静雅致的美感。那匀净的釉面,含蓄的光泽,无不体现了清代瓷器在釉色烧制上的高超水准,让我久久驻足,不舍离去。</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此次参观虽已结束,但瓷器那千年的发展历程,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原始青瓷的质朴无华,到景德镇瓷器的登峰造极,瓷器不仅见证了中国人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更作为文化使者,伴着驼铃,北通大漠;乘风破浪,远渡重洋,将灿烂的中华文明远播世界各地。它是历史的见证,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