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7月12日,2025年项城市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培训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培训由项城市教育体育局主办,项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承办,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数学教育。</h3> <h3> 在开班仪式上,领导们强调了“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br> 项城市政和路小学的吴秋艳校长带来了“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讲座。吴老师以“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她指出,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h3> <h3> 在专业发展方面,吴校长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她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她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为在场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h3> <h3><br> 为助力小学数学教师精准把握“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提升教学实践能力,2025年7月12日下午,特邀资深教育专家王进良老师主讲。</h3> <h3> 讲座现场,王进良老师围绕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板块,展开了细致且系统的知识结构剖析,他指出,该板块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涵盖图形认识(如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认知 )、测量与计算(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推导及应用 )、图形运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 )、位置与方向(确定物体位置、描述路线等 )四大核心维度,各知识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搭建起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基石。</h3> <h3> 在讲解中,王老师结合教材实例,深入阐释不同学段知识的衔接与拓展逻辑。例如,低年级对图形“直观辨认”,到中高年级过渡为“特征抽象与度量计算”,让教师们明晰教学进阶方向,理解如何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其逐步深化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h3> <h3> 基于对知识结构的深度解析,王进良老师聚焦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极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结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图形与几何”的素材。如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建筑的形状、家里家具的摆放位置,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之美,以此激发学习兴趣,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源于生活”的认知。</h3> <h3> 7月13日上午,由红旗学校的张学艳老师带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充满活力与思考的数学教学盛宴,让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又有趣。</h3> <h3> 课堂伊始,张老师借助AI照片情境切入。屏幕上清晰展示 “用长9cm和6cm的小棒各两根摆长方形”“用4根长9cm小棒摆正方形” 的任务,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学生们看着熟悉的小棒,好奇与探究欲被点燃,自然走进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学习世界,也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结。</h3> <h3> 探究互动,让公式“自然生长”:张老师给出 “摆一摆、指一指、想一想、算一算” 的探究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行动。孩子们动手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围一围、指一指周长,在操作中直观理解 “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思考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把四条边依次相加(9 + 6 + 9 + 6 ),有的则尝试简便算法 。张老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想法,通过板书梳理 “长 + 宽 + 长 + 宽”“长×2 + 宽×2”“(长 + 宽)×2” 等思路,一步步推导,让长方形周长公式(长 + 宽)×2 自然生成,不是生硬灌输而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h3> <h3> 有了长方形的探究基础,正方形周长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们迁移长方形周长的研究方法,围绕 “4根9cm小棒摆成的正方形周长” 展开思考。从 “9 + 9 + 9 + 9” 到 “9×4” ,公式推导顺理成章。张老师还巧妙设计 “照片尺寸对比” 环节,把正方形周长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也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她关注学生操作中的细节,耐心倾听每个小组的讨论;用鼓励性语言,让不敢发言的孩子也大胆表达;通过分层探究、生活情境串联,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 “摆小棒—指周长—思算法—推公式” 的流程,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理解的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h3> <h3> 平顶山市湖光小学顾甲加老师带来 “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课,为我们呈现了数学教学的独特魅力。</h3> <h3> 课始,顾老师借助生动有趣的排队场景导入,将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关联。屏幕上栩栩如生的排队画面,瞬间抓住学生目光,自然引出 “如何准确描述位置” 问题,让数学学习从生活中来,激发探究欲,也让学生感知数学实用性。</h3> <h3> 教学中,顾老师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具体排队情境,过渡到方格图上的点,逐步抽象出数对概念。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位置,再引出规范数对表示(先列后行 )。通过“找明星位置”“根据数对摆图形”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互动中理解数对含义,突破“数对中列与行的顺序及应用”难点,把抽象数学知变得直观。</h3> <h3> 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充分。顾老师鼓励学生表达想法,不管是数对含义的阐释,还是实际应用的思路,都给学生留出交流空间。学生们积极举手、热烈讨论,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充满活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h3> <h3> 2025年7月13日下午,一场主题为“核心素养视域下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讲座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平顶山市的王锋涛主讲,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参与。</h3> <h3> 讲座中,王锋涛从数学内涵切入,对数学的定义、语言和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他借助具体的图形面积计算实例,如新丰小学草坪面积计算,生动地阐释了数学核心素养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体现,展示了分割与添补等解题思路,强调了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h3> <h3>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王锋涛着重指出,图形认识需引导学生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借助生活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特征,积累观察思考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他还阐述了图形与几何的智育价值,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奠定学习基础、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以及提升应用能力等,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清晰思路与实用方法。</h3> <h3> 7月14日上午,我们有幸迎来一场聚焦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变革——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的深度培训,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刘富森老师倾囊相授,为老师们点亮素养落地的实践之路。</h3> <h3> 培训开篇,刘老师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展开,从“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清晰勾勒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蓝图。落脚数学学科,更是提炼出 “三会”核心素养 ——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让抽象的素养理念,成为可触摸、可实践的教学指引,为老师们锚定了育人方向。</h3> <h3> 以“图形与几何”为实践阵地,刘老师用丰富案例解锁素养落地密码。从“我描述你来画”的趣味互动,到图形问题的多元解法展示,将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教学环节。老师们在案例中看到:如何让学生透过几何图形,学会用数学视角洞察世界;如何在推导论证中,锤炼逻辑思维;又如何用精准数学语言,传递思考成果,真正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活”起来。</h3> <h3> 培训现场,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刘老师分享的教学策略,引发老师们热烈讨论:从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解,到图形几何教学的创新设计,大家在交流中,梳理出贴合教学实际的变革路径。这场培训,不仅是理念的传递,更是一场行动的集结——老师们带着对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将重新出发,把所学融入课堂,让教学变革真实发生。</h3> <h3> 7月14日下午,一场聚焦“单元视角下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的培训活动,在宽敞明亮的会场拉开帷幕,谢蕾蕾老师作为主讲人,为众多教师带来教学新思考。</h3> <h3> 培训伊始,谢老师围绕单元教学设计路径展开。从大单元设计的整体架构,到课时方案设计的细节,通过对比2022年新课改方案出台前后的变化,清晰呈现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的演进。屏幕上,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图、不同学习模式(如数字学习、深度学习等 )的对比,直观展现如何从知识传授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让老师们明白单元视角下教学方案设计的底层逻辑。</h3> <h3> 在讲解过程中,谢老师结合“图形与几何”领域实例,剖析好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怎样体现三维融合、逻辑清晰且具可操作性。从真实问题解决的闭环流程,到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每一个知识点都紧密围绕教学实际,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用。 </h3> <h3> 会场内,老师们专注聆听,或认真记录,或用手机拍摄关键内容。互动环节,谢老师走到台下,与老师们近距离交流,答疑解惑,现场氛围热烈又充满思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