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赵金刚。今天为你介绍的书,是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讲《王阳明大传》时曾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的阳明学研究水平是比中国大陆高的,他们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阳明学的代表著作,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大陆给阳明贴上“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认为阳明思想是“封建伦理的精致化”,“主观唯心主义无法指导实践”,这也影响了学者阳明学的研究水平。这一状况直到一本书的出版才得以改变,这就是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被公认为“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必读书”。书出版后,日本著名的阳明学权威、当时已年近80的荒木见悟先生十分细致地阅读了本书,并用红笔做了很多标记;冈田武彦先生也在他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中吸收了本书的研究成果。本书也被认为是“西方理解中国儒家传统的里程碑”。关于这本书的其他赞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说,“《有无之境》我读了20多遍”。陈来先生自己也讲,“《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在我的诸多著作中,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可见这本书在读者以及作者本人心目中的位置。下面,就让我们借由本书,展开对阳明哲学思想的“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我与无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书名叫《有无之境》,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在陈来先生看来,理解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和“无”这两种智慧和人生境界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看王阳明怎么处理“有”的境界和“无”的智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弄懂这个,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王阳明和他这套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的印象是:儒家特别看重“有”——就是强调现实社会的责任、道德规矩;而佛家、道家则看重“无”——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和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点明,从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看,中国哲学和文化其实就两大路子。一路是儒家代表的:关心社会、扛起道德责任,这就是“有”的境界。一路是佛家、道家代表的:追求内心平静、看淡小我、超越自我,这就是“无”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寅恪先生认为,10世纪以后,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事因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当时的思想家们一边牢牢抓住儒家这个根本,坚持这个世界是实有的,一边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在人生境界和修养工夫上“无”的智慧。这个融合的功夫,到了王阳明这儿,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讲,对于阳明,我们必须记住,一方面,他对那种洒脱自在、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洒落自得、无滞无碍)的“无我”境界,是有真体会的;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以“有”为根本,以“无”为妙用(以有为体,以无为用),通过认真严肃(敬畏)来追求那份洒脱自在(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释一下“以有为体,以无为用”:就是把儒家的道德价值当作做人的根本和核心(体),而把佛道那种“忘我”“不执着”的境界当作一种灵活运用的方法或达到的状态(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我们将敬畏更多地归属儒家,将洒落更多地归属于佛家、道家,但在阳明那里,这对看似矛盾的东西——“敬畏”与“洒落”,有与无——实现了和解,达到了圆融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什么是有之境界、什么是无之境界,陈来先生借助王国维《人间词话》分析诗词境界的方法,给出了一个精妙的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说,诗词有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就是带着强烈个人情感看世界,万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无我之境”,就是好像忘了自己,纯粹地感受事物本身,分不清哪是我,哪是物,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王国维的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来分析一下中国哲学的名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张载的“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都是“有我之境”的代表。为什么是“有我”?因为这些都在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强调人对万物负有责任,这个大“我”要成就天地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弼的“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程颢的“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这些是“无我之境”的代表。为什么是“无我”?因为这些讲的是圣人心灵不被外物牵绊,不固执于自我情感,顺其自然,不留执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还用“有”“无”这把钥匙,解读了很多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有之境界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无之境界也。“名教”是有,“自然”是无;“敬畏”是有,“洒落”是无;“无有作好”“何思何虑”“吟风弄月”,无之境界也;“必有事焉”“戒慎恐惧”“省察克治”,有之境界也。这“有”与“无”的互动,乃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有无之境的融合正是新儒家(Neo-Confucianism)精神性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咱今天的主角王阳明,他追求什么呢?他追求的是,要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有”,与此同时,要努力实现那种超乎日常伦理、内心无比平静、安稳、自在的“无我”境界,这就是“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陈来先生的讲法,佛家、道家思想对儒家的真正挑战,关键不在于怎么处理像忠孝这样的伦理关系,而在于他们直面了人的生存情境,也就是人活着就会遇到的深层困惑和感受,并且提供了让人安心立命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给北宋以来的新儒家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不深入探讨人的生存结构,就无法真正回应佛道的挑战,而要回应这一挑战,就必然要对佛道智慧有所吸收,就很可能被攻击说是“披着儒家皮的佛教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与无的这种紧张对立,直到王阳明这里,才得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化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是怎么做的呢?他高举了道德主体性的大旗,通过“心外无理”“致极良知”“仁者与物同体”,把儒家最看重的“有”(积极入世、担当责任)推到了顶峰。同时,他又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充分吸收佛道关于“如何活得更自在超脱”的生存智慧,把强调责任的“有我之境”与追求超脱的“无我之境”结合起来。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和生命体验,终于完成了自北宋以来儒家就想干成的大事:既坚持入世做事的价值理性,又成功吸收佛道的精神境界和精神修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正是从中国哲学发展的角度,看到了阳明学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外无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讲到阳明通过“心外无理”“致良知”这些概念,实现了有无之境的圆融,那么什么是阳明讲的“心外无理”“致良知”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有无之境》,好好体会一下这些阳明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解读《青年王阳明》和《王阳明大传》时我们都讲过,年轻时的王阳明,有个大烦恼:总觉得外面事物的道理和自己的心,像是割裂的,是两码事,所谓“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他在按照朱熹的指导做工夫时,总感觉心和理隔着一层,体会不到它们有什么直接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龙场悟道,阳明才真正在哲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龙场悟道是阳明思想的关键节点,他当时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全乎着呢!以前到处找事物求道理,那是走错路了!他彻底改变了在事事物物上格物求理的老路子,提出“心外无理”,这成为他后来思想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说,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在儒家内部确立了心学为自己的为学方向,心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心学主要讲“心即理”,认为我们的心既为我们定下了道德的规矩,也为我们的道德行为提供动力。宋代心学家陆九渊就是这么讲的,说我们的心和那绝对的天理根本就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比“心即理”更进一步,提出了“心外无理”。什么叫心外无理?它强调:善和至善(最高道德)只能从人心里来,不能从外物找,它也不取决于你做事的外在形式。心即理说心和理是等同的,心外无理则更进一步,说是“心”规定了什么是“理”。在王阳明看来,所谓“理”,其实就是我们的心,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自然呈现出来的条理和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认为,所谓“理”,就是人心的条理。这个理,在侍奉父母时,表现为孝道,在效忠君主时,表现为忠诚,在朋友交往时,表现为信义。它虽然能演化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形态,但归根结底,所有这些表现,都源自我们同一颗本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特别突出了“心”的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是主观性,心是你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是道德性,心天然就知道善恶。在阳明这里,心有主宰、知觉、条理三重含义——这个心既具有一般的知觉能力,同时也是我们行动的主宰,而遇到不同的事情,则能呈现为不同的条理,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实践原则。在阳明看来,事物的道理本就存在于我们的本心之中。如果抛开本心,去向外探求事物的道理,那所谓的“道理”也就没意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将阳明早年的四句话,命名为“四句理”,这四句话是:“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之主宰便是心”,很好理解,强调身体被我们的心所主宰,儒家都认这个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之所发便是意”,这是从朱熹那里继承的观点,意思是心一动,产生的念头、想法,就是“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之本体便是知”,强调念头的本质就是“知”,也就是“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阳明来讲最为重要的是第四句——“意之所在便是物”,意思是,“意”指向哪里,关注什么,那被关注的就成了“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咱这里说的“意”,指意识、念头、你的注意力、你想干嘛的那个指向。“意之所在”,就是你意识、念头指向的那个对象。“意之所在便是物”,这里的“物”,主要是指“事”,不是指像石头、树那种独立存在的客观物体,而是指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政治活动、道德活动(像孝顺)、教育活动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句话想强调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意识(意)肯定得有个对象,意识总是对着某个东西的意识。一件事物,只有在和我们的意识、念头挂上钩的结构里,才能被我们认识和定义。完全脱离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想想看,你能找出一个完全不在你意识或念头里的东西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认识、打交道的一切“物”,本质上都是“事”——是我们关注的事、参与的事、带着我们目的和念头的事。真正跟你有关系的,都带着你的“意向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这样,阳明才讲“心外无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要注意,阳明提出“心外无物”,不是对着客观存在的石头、树说的,不是否认它们存在,而是强调:我们的“意向”(你想干什么、关注什么)对于构成我们生活中的“事”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心外无物”跟那种“除了我的意识,世界啥都没有”的极端想法根本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解了这点,就能懂那个著名的“南镇观花”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说有一回,王阳明和朋友在南镇游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指着山岩里的花树问:“你不是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吗?那这花在深山里自个儿开自个儿落,跟我的心有啥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p> <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没看这花时,这花和你的心,都处在一种“寂”的状态,互不相干,也不显现。等你来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一下子在你眼前鲜亮、明白起来。你就知道,这花并没有在你的心之外存在,也就是说,它的显现离不开你的“看”这个意识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解读这个故事说:经验告诉我们,山里的花没人看,它也开也落,它的开落不依赖我们看不看它。所以,阳明不是说花不存在,只是说“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是相对于“感”(感应、感知)来说的:心没被花触动,但不等同于说心是不存在的。同样的,花没进入你的知觉,没被你意识到,但不等于花的不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没否认花“自开自落”的客观存在,说明他讨论的不是花本身存不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讨论的是:“看花”这件事。当你的“意”在花上,你去看花,那“看花”这个活动,这个事,就成立了;当你的“意”没在花上,你没看花,那“看花”这个事就不存在。所以,“看花”这件事离不开你的参与,自然就是“不在心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陈来先生的意思:阳明关注的是,看不看花,决定了花对于“你”来说,是有意义的存在,还是无意义的存在;是被你所感知到的、鲜活的,还是虽然客观存在,但与你无关。只有你的意识投向那朵花,那花才成为你意义世界里的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完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王阳明的另外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致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前讲《王阳明大传》时我们说过,阳明经历了平定宁王叛乱和遭奸臣陷害这些“死里逃生千百回”的磨难,才最终提出了他成熟的思想宗旨——“致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知”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词本是《孟子》书中的概念,孟子说,人不用学就能做到的,叫“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叫“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简单说,良知就是人天生自带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陈来先生看来,阳明讲的“良知”,最首要的含义是“是非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知是心天生就有的道德判断能力,就像眼睛天生能看、耳朵天生能听一样,心天生就能知道对错善恶,不用靠经验积累或逻辑推理。见到父亲自然会知道孝顺,见到兄长自然会懂得敬爱,见到小孩掉井里自然会生起怜悯,这些都不需要向外寻求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心里好像有一个“良知大法官”,他五加二白加黑地一直工作,事情来了,他就会自动判断,没有任何犹豫;良知又仿佛一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探照灯,我们的任何意念只要产生,它都能立刻照到,并且清清楚楚地分析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良知判断是非善恶,靠的是直觉般的灵光一闪,直接就能知道,不用一步步推理。但要注意,它也不是预先存好了所有善恶条目的数据库。良知本身不预设具体的善恶规则,而是根据情景,能够在情景中自然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良知不只是“知道”对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作为先天原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还表现为“好善恶恶”。它既是道德理性原则,能判断对错,又是道德情感原则,会喜好对的和厌恶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符合道义的事,良知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喜欢它;遇到违背良知的事,它也会让我们自然地生出厌恶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陈来先生看来,在阳明哲学中,这种道德情感体验,是整个良知机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阳明的“良知”有点像西方康德讲的道德律令,但更强调直觉与实践——看重人在具体境遇中怎么抉择,而不是死板地套用抽象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良知”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这个学说,任何人在“致”的行动之前,心里本来就有良知存在。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良知发挥到极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认为,小孩爱父母,路人看到小孩掉到井里也知道同情,这些都是良知本体的自然流露,但还不是良知的全部力量。只有把这些闪现的良知不断扩充、推到极致,良知本体才能全体呈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过来,为什么良知不能全体展现?就是因为被“私欲”挡住了。比如说,我们在地铁上看到一个老人,下意识觉得应该让座,这是良知。但又觉得自己有各种理由不想让座,这就是私欲影响了我们良知的发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致良知的工夫,从正面来讲,就是要把我们的良知推扩至极致,从反面讲,就是要去除私欲的障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实中,我们的良知常常没被自己意识到,这就需要我们做修养的工夫,让我们本有的良知能够扩充出来、发挥力量。陈来先生特别强调“致”这个动词的意义,就是把良知推广、应用到万事万物中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包含两层意思:内向的“省察克治”,也就是反省自己,去除私欲的遮蔽;外向的“事上磨炼”,也就是在人事交往和日常实践中去锻炼、实现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特别强调脱离具体事务的修养是虚妄的,必须在与人打交道、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验证和发挥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提出,知与行不能分开,只有通过“致良知”,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认知中融入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体现道德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良知”的要点在于:扩充、推至极致、真正去做、让它自己完成(扩充、至极、实行、自致)。“致良知”是一种自我实现,也就是“自致”——让良知自己成长、自己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在《答顾东桥书》里说得最明白:“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所谓“致知格物”,就是把我心里本有的良知,也就是道德本能,推广到遇到的每一件事物上去。“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人的良知本质上就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就是“天理”,当我们将这份良知运用到具体事情上,万事万物就能符合它们应有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致良知的意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阳明的终极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陈来先生看来,阳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关系着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也是了解阳明晚年思想发展的核心课题。学术界关于四句教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陈来先生的解释可以说是最为清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来先生强调,这不是说心本身没有道德价值,而是说心之本体(心的最根本状态)超越了具体的善恶区分,是终极的、纯粹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无善无恶”描述的是一种“至善”的最高境界。这个“无”不是虚无,而是不固执、不粘着于任何具体善恶标签的绝对自由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主要是指情感上的超脱:人当然能感知事物、有喜怒哀乐,但心不被这些事物和情感粘住、困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道事物但不硬给它套个死道理,让心胸保持开阔,精神自由自在,喜怒哀乐不留存心底,这就达到了“无滞”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心体像广阔的天空,心体无善无恶,正如天空没有一朵固定的云,云都是来了又走,不会有一朵云会永远停在天上不走,所有的云都会消散。心体也仿佛一面镜子,镜子不会预存什么形象,什么东西出现在镜子前,都如其所是地照出来,东西离开后,镜子里也不会留下什么影像。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就是这里的天空、镜子。而到了具体的现象,就是天空有了云,镜子照东西,有了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之本体虽然纯净无染,像天空本身没云,但人的实际心理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情感、欲望,就像天空必然会有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念头、想法因为受到后天习惯和环境的影响,就分化出了善念和恶念。这就像天空的云有白云也有乌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良知来说,是白云它马上就能知道是白的,是乌云它马上就知道是黑的,这就是良知作为是非之心的判断能力,良知作为我们心里天生的道德判断官,不用学就有辨别善恶的本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良知判断出是非善恶后,“格物”在这里就不是指研究书本知识了,而是指实际行动。发现善念、善行就去实践、扩充,这是为善;发现恶念、恶行就去除、改正,这是去恶。通过这样的实践工夫,最终让心体恢复像天空、镜子那样清澈明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还特别说明,修养的目标不是要消灭所有念头,让善念恶念都不产生,而是不让善念恶念“粘”在心里,也就是不“执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意念分化善恶,到良知判断,再到格物实践,四句教构建了完整的道德修养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无善无恶”是不是受到了佛道的影响,针对这个争议,陈来先生指出,阳明虽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方式,但最终把它装进了儒家的伦理框架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陈来先生特别指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思想的意旨,是侧重于对情感的超越,不被情感粘住,本质上就是超越烦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烦恼怎么来的?烦恼是因为人太执着于这个小小的“自我”,超越烦恼,就是要超越这个“自我”。这种境界就是“无”的境界——“无”即超越,这里的“无”是指境界上的超脱自由,不是指本体不存在。要通过这种“无”的内在的超越,达到一种心灵自由自在、来去无碍的精神境界,这是人格发展中,除了道德境界之外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层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也正是在这重意义上,四句教是阳明思想宗旨的展现,也是阳明哲学精神的浓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以上就是我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推荐你去阅读原著。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