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游摄之粤省广东

周德峰

刚过完蛇年的春节,趁着淡季游人少,机票打折多,南方已是春意盎然的好时光,我们于二月下旬飞到广东,一览南粤大地的勃勃生机。 广东的省会是广州市,广州有两个别号——羊城、穗城,两个别号源于同一个传说,说是在两千多年前,这里荒凉贫穷,百姓终日辛劳却不得温饱,于是上天派了五位仙人,骑着五头口衔谷穗的白羊,伴着仙乐飞到这里,将谷穗赠给百姓,祈福此地永无饥荒,然后仙人腾空而去,白羊化作石羊,广州就有了羊城和穗城的别号,成了远近有名的富庶之地。 传说是美丽的,但那仅是传说,广州乃至珠三角的富庶,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靠百姓人民的敢闯敢拼奋斗出来的。 在广州南海区的西樵山下,有个千古情景区。 景区用沉浸式的精彩演出、声光电的奇异效果、舞台上燃烧的火焰倾泻的洪水和巨大的显示屏等等艺术手段, 再现了广东人民从远古到今天, 乘风破浪砥砺奋斗的几千年历史。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闯字当头敢为人先,为过上好日子而埋头苦干。 这些,带团的旷姓导游结合自己的家事身世多次诉说,身临其境能感觉到这些诉说里的真情实感。 千古情景区还重现了旧时广州城的繁华靡丽, 让游客体验一回上世纪旧城里悠悠的市井气。 入夜,从有上百年历史的天字码头登船夜游珠江。 只见市中心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 江面上的造型各异的桥梁一座连着一座。 美女“小蛮腰”一般的电视塔在夜空里伸展腰肢。 流光溢彩,争妍斗奇,不愧为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br> 广州是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市区东部珠江边上的长洲岛,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 在黄埔军校纪念馆的前言中看到抗战时伟人说的一句话,“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这所军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黄埔军校还有幅很著名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原以为这幅对联是在校本部大门上,但现场一看却没有。回来后查DeepSeeK得知:1924年6月16日开学后,孙中山亲批将此联刻在校门上,第二年孙病世后被拿掉。尽管不到一年,但其内容早已深入人心,被军校学员和世人铭记在心。现在校园里布置了对联的照相地,供人们打卡纪念。 在学员宿舍里看到,被子床单等用品都叠放整理地井然有序,人民军队内务“豆腐块”的传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br> 军校大门左前方的长洲岛八卦山上,有孙中山的铜像,铜像高高地耸立在“孙总理纪念碑”顶端,这是军校师生捐款修建的,于1930年9月落成。当年铜像铸了四尊,其他的分别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澳门国父纪念馆。南京中山陵这尊最初是在国民党中央军校,后移到新街口广场,文革时移到中山陵。<br>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的家乡原名香山县,因他而改名中山县,现在是中山市。他的故居在翠亨村,故居前有他放大的手迹:天下为公。</p> 故居是一栋两层小楼,每层有七个拱窗,墙面刷成深红色,一看就知是大户人家。 门前不远处有株大榕树,榕树下有表现孩童围着老人听故事的铜塑,孙中山曾回忆说,那老人参加过太平军,他说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萌发了自己最早的革命思想。 广东素来就有革命传统,在汕尾的海丰县,我们参观了澎湃当年闹革命的红场。 澎湃出身工商地主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海丰县教育局长、汕尾市政局长。 当年汕尾的海丰、陆丰等县,百姓贫穷不堪,社会动荡不宁,民间有“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之说。 澎湃愤慨于家庭腐朽农民贫苦,毅然抛弃万贯家财高官厚禄,将家中地契一把火烧掉,投身农民革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海陆丰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苏维埃政权。 1927年11月海丰成立苏维埃政府时,群众连夜赶工,把原先的“东仓埔”建设成“红场”。 原先的孔庙改造成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称之为“红宫”。 江门市是著名的侨乡,号称“中国侨都”,华侨下南洋、赴美洲,在橡胶园里打拼,开杂货铺攒钱,靠种种行当谋生,胼手胝足筚路蓝缕,赚了钱就回乡建大宅子,以期落叶归根光宗耀祖。 在江门的开平,由于地势低洼加上防盗需要,回乡的华侨把大宅建成了碉楼。<br> 碉楼一层是厨房和杂物间,二层是客厅、餐厅,三层以上做卧室;底层不开窗,开窗也是做得高而小防止坏人钻进去。 开的窗户外窄内宽以利防守,有的碉楼还设有射击孔、瞭望台等防御设施。<br> 华侨多年在外,深受外国建筑艺术的浸染,建碉楼时融合了中外的风格,采用了穹顶、柱廊、拱券等形式。 在鼎盛时,开平碉楼有3000多座,现在还存1833座,这些碉楼承载了开平的历史文化,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br> 江门市的另一个侨乡是台山,这个县漂荡在外的乡亲超过160万人,有国内一个台山国外也有一个台山的说法,可见华侨和侨眷之多。 在台山的汀江圩,以梅姓为主的十多家华侨和侨眷集资,于1931年建成的集市,被称为“梅家大院”。 大院由108幢二三层的骑楼围成长方形,各幢房屋的业主将旅居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民族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中间有40亩的空地,作为商贩们摆摊卖货的市场,极盛时市场人满为患,晚来摆不下来的商贩,要在大院外排队等待。 现在的梅家大院成了影视的取景地,周润发的《让子弹飞》及《临时大总统》《醉拳》《狂飙》等很多部影视作品都曾在这里拍摄。 在梅家大院里游逛时,看到有家商铺的老板是七九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参战老兵,墙上挂着2024年3月底在友谊关的战友合影。 他们合影的整一年前,2023年3月底,我们也在友谊关,同行的女影友也曾参军参战,也遇到很多参战老兵,看来他们是年年到旧日战场怀念战友。<br> 与梅家大院同时期的汕头市“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也是近代华侨投身家乡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成为城市的起源地。 “小公园”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早期实践地之一,街区完整地保留了骑楼街道的潮汕传统建筑特色。 各种建筑融合了华侨从西方带回来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等多种风格。 如今的小公园历史街区里店铺一家接一家,各种诱人的地方小吃,琳琅满目,芬芳四溢。 每样都制作精美,让人不知尝试哪样是好。 有家奶茶店很奇怪地取名“鸭屎香”,说是潮汕三宝之一:黄皮、油柑、鸭屎香。 而且不仅香,还是多品种,有奶茶、柠檬茶、工夫茶等等。 杯子上端镶嵌一个小茶壶,茶壶里升起袅袅香气,名为“冒烟茶壶鸭屎香”。<br> 经不住店家一再“诱惑”,买来尝试,味道又香又甜,没有一点鸭屎味,与奶茶毫无二致,所谓鸭屎的香仅是噱头而已(笑)。 一群小美女经营的奶茶店,取了个怪怪的店名,招徕了不少游客,透出“老广”做生意的精明。 紧挨香港的沙头角“中英街”,是到了深圳的游人都想去看看的一条小街。 这条小街位于深圳与香港的交界处,长约250米,宽不过三四米,由于位置特殊而引人注目。 185年前,驾着坚船扛着利炮从日不落帝国远涉重洋来到中华的英国人,仅凭万把兵力就敢发动鸦片战争,把形似泱泱大国实则腐败透顶的清王朝打得一败涂地,强占香港,割据九龙,把深圳河以南及200多个小岛划作“新界”强行租占,1000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就这样眼睁睁地被英国海盗抢走。 1997年7月1日,香港包括割走和租占的一齐回归祖国,洗刷了民族的百年耻辱,中英街就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这个地方原先是沙头角人叫做“鸬鹚径”的小河沟,被抢走时划界于河沟中线,竖了8块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面是华界,西侧为港界,泾渭分明地标出双方界限,由此形成了中英街。 改革开放初期,中英街还能见到巡逻军警,双方面对面却都不踏入界碑标明的对方区域。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约翰牛滚回英伦三岛,街上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满街的繁华商业。 逛个中英街也不用办理繁琐审批手续,凭身份证就过去了。 内地游客多是为了看看“稀罕”,实地领略近现代的历史,顺带着买些便宜点的金银首饰,带些饼干糖果巧克力什么的,回去后作为送亲友的馈赠。 因为这里的有些商品,主要是日用品,价格比内地便宜点,深圳包括大湾区一些地方专门有人来此“抢购”,每逢周末街上就人山人海,大包小卷往回背货,海关为这些人特地开了好几条通道,我们去时正赶上星期天,出关时排队长达数百米有好几万人,直排了一两个小时才挤出来,排队的时间比逛街长得多。<br> 在珠海,乘船游览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座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能够抵御16级台风、8级地震、30万吨巨轮撞击,像一道长虹把粤港澳三地连接起来,极大地缩短了三地间的时空距离,是促进粤港澳经济发展提升大湾区竞争力的世纪工程。 那天有小雨,港珠澳大桥在濛濛细雨中看得不太清楚。<br> 倒是在湾仔旅游码头上船时,发觉这个码头离澳门仅窄窄的一水之隔,看澳门是非常清楚。 那个沉迷于赌博的意志薄弱者纸醉金迷的销魂之窟,就在咫尺之遥,会水的人扎个猛子就能游过去,连桥都不用架。 说到架桥,潮州的广济桥不是架的,而是用铁链把18条木船连接成浮桥,船上铺了木板作为桥面,桥面随着水位涨落高低起伏。<br> 18条木船分为两帮,上午十点两帮合拢行人通行,下午五点两帮分开供船只过往,百姓戏称为“过河拆桥”。 这种昼合成桥夜闭走船的桥,被造桥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br> 浮桥的两端是石桥,石桥上是桥亭,桥亭建造成楼阁亭台各种形式,浮桥和石桥加起来共长500多米,在潮州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古代粤闽两省的交通要道。 潮州是个古城,城里有条牌坊街,街上有几十座用水刷石工艺复制的旧时牌坊。 这些牌坊的原物为封建时代表彰科举功名官宦政绩忠孝节义等事迹突出的人物而建,很多是官方给个名义自己掏钱修的,现成了潮州古城引人观赏的人文景观。 美女们穿上古代的衣服四处寻景拍“公主照”,也成为潮州古城的靓丽风景。 广东人文景观多,自然风光也不少,在粤北韶关的仁化县有座山,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被称为丹霞山。 这里是世界上所有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公布为世界地质公园,还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坐缆车加徒步,气喘吁吁地爬上陡峭的山顶。 举目四望,山峰环伺,山头如林,在薄雾中一个个地挺立着。 山尖巨石旁有根直径7米高28米的石笋,粗壮有力昂然向上,逼真地显示出阳刚之气,加上导游言语诙谐的解说,引得男女游客趣笑一片。 北宋年间,韶关出了位外交家叫余靖,他三次出使契丹,妥善处理西夏事务,为维护边疆稳定作出贡献,后人将他与范仲淹、欧阳修等并称为北宋“四贤”,在韶关市中心建有纪念他的风采楼,楼前竖立了他的雕像。 雕像向南过条马路就是韶关老城的百年东街,不过已是改造后新建的老城。<br> 浈江在老城东街的边上静静流淌,见证了千百年来韶关城上演的种种故事。<br> 粤西的肇庆城有个非常著名的七星岩公园,朱德老总曾在此休息,亲自题写了七星岩三个字,挂在公园的大门上。 七星岩下有个七星洞,洞里的溶岩千姿百态,形成奇特的景观。 洞外崖壁上有古人的题刻300多则,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体裁有诗词歌赋题记,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肇庆的鼎湖山公园是1956年建立的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有“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宝库”之称,保护的南亚热带雨林有400多年的历史。<br> 园中摆了个巨大的宝鼎,有6.68米高,口径5.8米,重达16吨,号称世界之最。 人站在鼎之下,向上伸手都摸不着鼎的底面。 还有座巨大的砚台,被收入吉尼斯记录,也称之为世界之最。 鼎湖山景区走到头有个庆云寺,庙里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因是随坡而建还要上山下山就没有进去,随口说了句俺不信佛,不料边上有北京游客听见就大声说不信佛就对了,说完自顾自地笑个不停。 粤西南的阳江面临南海,在海陵岛一侧建有观景台,登台远眺能看见南海的繁忙。 台上转着圈修建了十二生肖的属相石,最早修建的属相石是雕塑家张志成1988年在威海属相街的作品,到今天已近四十年了。 海陵岛另一侧的马尾滩有平缓的沙滩。 沙滩上礁石嶙峋值得一赏,只是管理上还需加把劲。 粤东的汕尾马宫红海开发区的金町湾, 细腻的沙滩伴着滚滚而来的白浪, 再加上在海滩嬉水玩耍的游人, 构成一幅幅生动的海水沙滩美女图。 有开发商在海边上盖起众多高楼,开办海景度假公寓,成为旅行者物美价廉的住处。 记得在阳江时就住过保利集团建在江城区海边的海上星座酒店,这个酒店就是公寓式的。 离酒店一公里处就是有名的“南海一号”沉船的考古博物馆,可惜行程中没安排,到的时间也太晚,不然一定去看看。 顺着广东东部的海岸线走,过了南澳大桥,参观了灯塔和铁锚,就到了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 家住南京的发小同学得知我到了南澳打来电话说,当年她父亲率部队解放了南澳岛。 至今岛上还有她父亲部队征战南澳时留下的老战士。<br> 南澳岛上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起名“自然之门”,是全中国十来个北回归线塔之一。 这个门建得十分精妙,两边的门柱托起一大圆球,球的中心有孔穿过,每年夏至日正午,阳光穿孔射出,直射在地上的标记,标示出北回归线的位置。<br> 南澳县的支柱产业是海水养殖生蚝,旷导游带领到深澳镇吴平寨的海上品尝了刚从海里捞出的新鲜生蚝。 广东叫生蚝,家乡则称海蛎子,正式名称为牡蛎,实际是一个东西,只是感觉南方的不如北方的味道鲜美,个头也显得小一点,可能是南方水暖生长期短的缘故吧。 这次到广东品尝了许多南粤美食,像韶关和肇庆的风味宴、台山的黄鳝宴、海陵岛的鱼排海鲜、汕头的牛肉火锅、潮州的素心斋饭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在巽寮湾的那顿饭,在直径快一米的大盘里装满了扇贝、生蚝、海虾、蛤蜊、蟹子等海鲜,中间是一盘鱼,名曰“海味佛跳墙大盆菜”。 说起巽寮湾,又想起那有意思的海湾。在惠东坐商务车爬到大星山顶,就看见两个背靠背的各成月牙形的海湾,左边是巽寮湾风平浪静,右边是红海湾波浪翻滚,中间是繁华的市街,大自然真是制造胜景的高手。 为人爽快来自成都的薛老先生和我在此胜景前留下合影,他和夫人退休后跑遍了祖国河山,来广东这是第三回了。 团友中还有位宋女士,其父在苏州工作时和我父在一个部队,她出生的医院和我是同一所部队医院,真是巧啊。 <p class="ql-block">  十天的广东游很快就结束了,初春的南粤大地脱去了冬装,处处是生机盎然,我们共游摄了15个城市3个海湾2个岛屿,拍了一堆的照片,对广东这方引领改革开放的潮流凡事敢为人先的热土有了走马观花般地印象。</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5.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