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位于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是闽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全国佛教三大戒院(泉州开元寺、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之一,亦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核心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后历经多次更名,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庭下令全国各州(府)建立一座以“开元”为名的寺庙,用以供奉唐玄宗的“生身菩萨”像并弘扬佛法,致使泉州开元寺得名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屏(照壁)</b></p> <p class="ql-block"><b> 三门</b></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大门被称为“三门”而非“山门”,是因为在佛教中,“三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是佛教修行寻求解脱的重要途径。开元寺以“三门”命名,既符合佛教传统,也凸显了寺庙的宗教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b></p><p class="ql-block"><b> </b>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又称“紫云殿”、“百柱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建 。1982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雄宝殿作为核心建筑,承载泉州千年佛教文化与城市发展脉络,是研究古代建筑、宗教、艺术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甘露戒坛</b></p><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为“中国三大戒坛”,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戒坛。</p> <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因唐代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凿井得名“甘露戒坛”。</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甘露戒坛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为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通高约20米,坛分五级,供奉明代卢舍那佛等27尊佛像,坛顶藻井为“蜘蛛结网”式,饰24尊持南音乐器的飞天乐伎,是佛教建筑珍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藏经阁</b></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为法堂,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建,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内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还有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如北宋政和雕板《毗卢大藏经》残本四十二卷。</p> <p class="ql-block"><b> 祖堂</b></p><p class="ql-block"> “祖堂”是供奉历代祖师、高僧或寺院创始人牌位及纪念先贤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b> 桑莲古迹</b></p> <p class="ql-block"> “桑莲古迹”位于大雄宝殿西侧,是一棵有1300多年树龄的古桑树(有世界唯一之说)。相传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梦遇高僧求地建寺,他答曰待桑树开白莲花方可。没想到两日后,园中桑树竟奇迹般绽放白莲,黄守恭遂舍地建寺,并命名莲花寺(开元寺最早的称谓)。值此典故, 开元寺大雄宝殿正门重檐间亦悬挂着“桑莲法界”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古桑树在一次爆雨中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落在地,僧人们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此后古桑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b> 本生院</b></p><p class="ql-block"> “本生”指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迹。本生院通过浮雕等展现佛教故事,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场景浮雕,刻画细致,人物神态动作生动。通过这些有极高艺术水准的浮雕,体现佛教舍己为人、慈悲为怀的教义。</p> <p class="ql-block"><b> 开元寺东西塔</b></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亦是泉州古城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东西双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二者都是以花岗岩为石材的平面八角仿木楼阁式建筑,柱式塔心,下设须弥座,塔内回廊中设梯可登临。塔身各面交替设置券门和方龛,二层起逐层错位。塔刹顶端系8条大铁链,用以稳固塔刹。数百年来东西双塔经历数次地震,是中国石构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p> <p class="ql-block"><b>东塔(镇国塔)</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五层木结构佛塔,后历经多次改建、焚毁与重建,于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结构,历时12年完成。此后在明清及民国时期也多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 东塔高48.24米,底层面积255平方米。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等部分,塔内中心部位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东塔须弥座直径18.5米,周长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辉绿岩浮雕佛传图像40幅,塔身上共有80个浮雕金刚武士、高僧、罗汉尊者、菩萨和佛等佛教人物。</p> <p class="ql-block"><b>西塔(仁寿塔)</b></p><p class="ql-block"> 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为五层木塔,初号无量寿塔,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赐名仁寿塔。绍兴乙亥(1155年)被烧毁,淳熙间重建后又损毁,绍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结构,历时11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 西塔高44.06米,底层面积270平方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须弥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雕刻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祥花瑞草等浮雕48幅,塔身则雕有80个竺法兰、梁武帝、唐三藏、孙行者等佛教护法人物。</p> <p class="ql-block"><b> </b>西塔石雕中的<b>猴行者</b></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寺院被称为“山”,而唐代始建的泉州开元寺规模宏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寺院之一,故被称作“万山第一”,意为在众多寺院中位居榜首。</p> <p class="ql-block"><b> 戒贪壁</b></p><p class="ql-block"> 壁中心的怪兽不是麒麟,而叫“犭贪”。“犭贪”是传说中的天界神兽,天性贪婪,吃完天界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后,又将人间金银财宝据为己有,甚至妄图吞食太阳,最终掉入大海淹死,是贪得无厌的象征。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犭贪”的形象广为流传,意</span>在警示官员清正廉洁。</p> <p class="ql-block"> 戒贪壁建于清乾隆年间(1741年),泉州知府上任需在“犭贪”像前立下毒誓一一若贪赃枉法,将如同此兽自取灭亡,这就是“入仕先拜贪兽”的独特制度。戒贪壁原建在城隍庙,20世纪70年代初,因城市建设需拆除城隍庙,为保护这一文物,“犭贪”壁被移砌到开元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