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印墨痕

张紫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掩卷余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陆胜华,上世纪50年代生于上海。1972年下放安徽省青阳县沙济公社,1976年上调青阳县棉织厂。</p><p class="ql-block">爱好文学,曾在《九华文学》上发表过小说《验收》;撰写反映华侨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洛杉矶来客》,后因生活奔波,遗失底稿。80年代在青阳县交通局写过《交通志》。2014年从安徽建设银行池州分行退休,回到上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读《大熔小铸》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陆胜华(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州作家张紫梁先生的新书《大熔小铸》是一部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新著以书画题材居多,为读者讲述了活跃在该领域里的许许多多艺术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这个新领域,比较高雅,是一般人眼中的“阳春白雪”,大有高不可攀的神秘感。紫梁先生妙笔生花:“在生活的大熔炉里,把思考和情感梳理出来,把经历和感受熔炼在一起,铸成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书之岁华,相期与来,美日载归。”(注:其书封面上的小诗)——为我们打开了那扇神秘的新窗,窗外的风景,窗内的风采,就像一次深度旅游,令人眼界大开,乐不思蜀,真是“一入侯门深似海,谁知天外更有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想给这本新书写点什么,虽然我有些不自量力——张先生是一位作家、篆刻家,其“阳春白雪”也敢去碰?可是,我不管有嫌班门弄斧,因为我被《大熔小铸》感染了、感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题材与体裁都是新颖的,作家解决了他面临的两个难以回避的问题:1,诗书印画,各为独立的艺术,各有各的特点、性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美感如何给读者阐释,以至可以让普罗大众也能听明白;2,用什么样的文体形式、文学语言让读者既享受文章的美感,又享受那些高雅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梁先生用其令人折服的文字驾驭能力,引导我们从以下方面去关注、去探索、去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大熔小铸》文体美感的艺术体现及其价值;</p><p class="ql-block">2、《大熔小铸》中关于诗书画印及其关联性艺术体现;</p><p class="ql-block">3、《大熔小铸》的包容性、共情性及其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一、《大熔小铸》的文体美感的艺术体现及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全书八大板块,除了序言、后记是格式化的,其余六大板块,仅仅篇目就极具诗意:《清河支脉》《心香一瓣》《品逸于梅》《晔若春华》《竹雨谈诗》《淡交如水》,都是看得到的美景,闻得到的馨香,感得到的境界,触得到的心结,体得到的冷暖,悟得到的智觉。大美不过如此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涉及艺术层面比较广泛,涉及的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性格各异,行业有别。紫梁先生能以独特的视角,不同的笔触,全方位、多维度地结合人物及其专攻的艺术方向,阐明各类艺术形式和特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把各类艺术的“密码”潜移默化地传给读者,不是教条式的课堂讲授,而是整体系统地灌输给读者,于人物的塑造中,有意无意地深入浅出地透露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把那些高雅的艺术体系“掰”开来,图文并茂的版面编排,使《大熔小铸》的整体布局与每一篇章分体构建和谐而又完整,充满了美感,让“下里巴人”也能轻轻松松地上车,欣赏一路美景。这种浸入式的构思,奇巧又精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大熔小铸》书画诗印及其关联性艺术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认为: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着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紫梁先生懂篆刻,深知篆刻艺术与书画艺术相辅相成关系,也可以独立于斯的门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梁先生对艺术形式的阐述是专业的。他将专业性与可读性平衡,让艺术理论与人物叙事结合,使得文史厚重与当代审美交融,达成艺术特色与普遍价值的统一。读者在其“导游式”的引领下,进入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之旅,既能领略“金石有声”的篆刻之美,又能感受“墨韵无声”的书画意境,不仅展现了书中人物艺术的精神境界,超越生命的艺术力量,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实现“阳春白雪”高雅艺术与“下里巴人”普及化的融合——他用作品与你交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于是,原来并不所知的你,跟着他的笔墨浸润进去,由浅入深,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大熔小铸》的包容性、共情性及其雅俗共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呈现出来是多方面的。人物方面,男女老少都有;行业方面,领域广泛;艺术方面,广揽博取,各具风格,包罗万象;受众方面,老少咸宜。主轴线离不开一个“人”字;横向面离不开一个“艺”字。笔者粗略统计,《大熔小铸》中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多达66人,且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带给读者的一段心绪。书中人物,不管处境如何,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圣地是向往的、追求的、执着的。紫梁先生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梳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熔炼了自己,改变了自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读者,因为《大熔小铸》煽动起来的共情,那些岁月,那些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动人心,令人入醉其间,感受其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开篇《清河支脉》寻根追源,从其曾祖父张楚南讲起。张楚南是清末将领,自武童投身效军营起,曾随左宗棠转战西域,荡平西宁,收复迪化,战功赫赫。与一代大儒俞樾相逢相识相交,得其激赏;与瑞安贤士张棡结为同好。那一段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笔者自然不敢多说(那是温州地方史学家研究的事),但就一代大儒与作者曾祖父张楚南先贤的十七封信札以及《张棡日记》《春在堂挽联集》之书法艺术,确实值得欣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祖父张通如学贯中西,又善于书法,张通如先贤为了家藏文物,殚精竭虑,历经磨难,总算保住了俞樾信札,并且交由紫梁先生保管,不为别的,只为祖孙同好和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氏家族家风清扬,处世忠厚,诗书执礼。祖父张通如虽没有与孙子紫梁朝夕相处,但是对孙子的教诲,对孙子的殷殷期待溢于言表。祖孙情深依依,在偶然的相处中跃然纸上,那些和祖父的诗书对话,温馨岁月,留在作家的记忆深处,也感动了读者——书中祖父递给孙子的那只柑,真是味醇弥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先生书香之家,严父慈母,非常温馨。无论顺境逆境:姐姐“红皮鞋”的故事,物质稀缺年代白糖、饼干的故事,父亲修理钟表的故事……有辛酸,有眼泪,甘于清贫,不媚世俗,痛苦与温暖,一幕幕,一场场,悠悠而来,挥之不去。笔者在紫梁先生娴熟应用“蒙太奇”的笔墨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和人间冷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香一瓣·铿锵散木》记述了旧中国一代知识分子邓散木。邓先生书画与齐白石齐名,世人尊称“南邓北齐”。他铁骨铮铮,不惧权贵。一枚《无多酌我》印章,粪翁别号,藐视一切。面对日寇强敌,一首气魄恢宏的自作诗,说明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古时明月指西流,曾照燕云十六州。醉后张弓如有意,再携残魄上高楼。”可见旧中国爱国人士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落花时节又逢君》是作者与潘知山先生的故事。据说潘知山书法艺术是起步于“文革时期抄写大字报”,笔者当时确有些许疑惑。那一场运动,对于过来人而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记得我那时还在上小学,有一天,学校突然停课了。街上迎来了红卫兵,一潮又一潮;大字报满天飞,一波又一波。就这样,浑浑噩噩,直到上山下乡去安徽插队入户。唉……我们这代人,缺失教育,缺失知识,书没有读到多少。而潘先生居然可以从“大字报”里走出来,自学成才,自成一家,不容易啊!其修为路上不知遇到多少坎坷!不过,从艰难中走出来的人,一定是毅力坚强,行动力执着的人。大字报造就了潘知山,是一种造化,也是命运使然。想想也是,书法艺术可以让人静生思,思升悟,世上多少书法家在书写挥毫之间,养神逸性,得悟超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0年,作者面临生活抉择,心有迷惘,去了趟潘先生的家。那次相逢,作家写出了淡淡的惆怅,写出了潘先生的知心。识人者谓可交矣,彼时潘先生身体欠佳,长久未饮,但是小兄弟来,依然要舍命陪君子的。有酒学仙,潘先生频频敬酒,无非就是想宽宽小兄弟的心罢。那一晚,他们促膝长谈,肝胆相照,可以想象兄弟情深。如果说,那次相逢是首“有酒学仙”的短歌,那么1994年,作者将《蘧斋学生书法作品集》寄给潘知山之后,得到的回信中寄赠的那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小楷,就真是无酒学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日作者回家,潘先生亲自送站,且为其买好车票。车轮滚滚,徐徐启动,车外潘先生久久驻足,不舍离去。此情此景,与一曲《送别》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静场,画外音缓缓响起:寒夜客来茶当酒,明朝君去雾沾衣……作家在这里用上了电影长镜头,定格是暂时的,影像是永久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中秋,潘知山先生病入膏肓,来日无多。人生尽头之际,潘先生留下了一段录像:画面上是潘先生用脚趾头夹着毛笔,竭尽全力,写下了“雨中盼月,雾里看花”八个大字。笔力如骨铮铮,笔墨雄浑虬劲,含意深深深几许,人生多少无奈之中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先生说,学书法,一定要学诗。学诗是学书法的最佳捷径,他生前留下的《学诗小记》曰:而今年届不惑,重新补课,意在后半身,再图长进,毋致蹉跎,亦为门弟子辈,引出一条正路,此则为先行者之宏愿也。——此乃潘知山先生高风与远见矣!</p> <p class="ql-block">  作为弟子,紫梁先生对恩师吴进先生自然是念念不忘。吴进先生师承夏承焘、吴鹭山诸家,书法取法章草,书作高古而富有书卷气。爱生如子,桃李满天下,潘知山先生也是他荫下桃李。张先生给他老师吴进先生画像就像一幅速写:他稍矮,发福的身体坐在椅子上,手中常常拿的是香烟。寥寥数笔,就把吴进先生推到了你的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进先生工书法,擅弈棋,拉得一手好二胡。精通俄语英语(读的名著都是原版的),尤精诗词和诗词研究,是一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专家。张先生拜其门下,自然是三生有幸了。诗人教学,定是诗意满满,所谓嬉笑文章收放自如。在这样的氛围下,听课当然也就是一种享受了。不过,吴进先生治学严谨。这种严谨体现于无形之中,你不定看到,但一定会感觉到。“应酬之作,权作纪念。”这是一种谦虚,要拿好作品示人——只要稍觉不满,应酬之作也会讨回去的,可见吴进先生严苛而认真的创作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进先生奖掖学生,从不吝啬。当紫梁把自己写的诗你拿去征求老师意见时,吴进先生精心点评,甚至用诗来写评语。“缪斯啊/你的六弦琴……”浪漫吗?太浪漫了!别出新裁的浪漫,任谁都会激动得无以言表,难怪紫梁先生咽喉不禁被涌上心来的感激堵满了。“人生贵有志,吾道终不穷。”吴进先生在紫梁的诗集上留下的笔墨竟成了最后的留言!那天下午,吴进先生突发脑溢血,昏迷七天,驾鹤西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艺术家或者文人墨客,骨子里都有一层清高。著名篆刻家傅嘉仪先生生前曾刻过“千金难卖”“一文不值”两枚印章。对懂艺术的知音,慷慨相送,并自认为其作品是“下里巴人”;对那些纯粹用金钱收购,又高价转手,从中获取高利不懂艺术的人“千金难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晔若春容·意外的际遇》里的一段小插曲,笔者觉得有点意思。在紫梁先生篆刻艺术渐入佳境的时候,有位喜好收藏的朋友找他为著名画家杨春华教授刻三方印章。紫梁先生心存疑惑:这朋友是否想以此做“敲门砖”开启将来方便收藏之门?你看,张先生是不是也有过犹豫?当然,受人之托,他还是刻了。一方面以张先生“性情中人”的品格,会去刻;另方面那位朋友毕竟是懂艺术的。这说明紫梁先生重视自己的作品和名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家杨春华教授与紫梁先生知音相逢、相识,友谊长存,这样的佳话,一般人是很难遇上的。那次作为篆刻家的紫梁先生,因此与杨春华教授意外际遇,并且有了后来的交往。当杨教授来温州办展览讲座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见见为她刻章的紫梁先生,而且赠送《中国新文人画名家展作品集》,且郑重其事地签名盖印。一段佳话,道出一个理:对一个懂艺术的知音可以慷慨相送;对于企图谋利者“千金难卖”。后来杨春华教授还赠画给紫梁先生,特别是那幅仕女图国画,的确有趣,堪为倾心之作,为他们的友谊镀上迷人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里还藏有画家与篆刻家互换作品的幽默风趣的故事。这些家珍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毕竟书里的才是原汁原味的“硬通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梁先生文笔清新淡雅,又不失浓情深意;行文流畅如流水汩汩有声,又不失闲情逸致。岁月静好,可坐卡吧,可依亭阁,翻开《大熔小铸》慢慢欣赏,与书中人款款交流,有诗可唱,有感可慨,雅俗共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5月1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oimCQFhxBzhPD3CG3bpO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