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25年6月19日天津水上公园合唱团到林州太行大峡谷旅游,乘高铁到达安阳东站,下火车直接去殷墟博物馆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商代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车马坑等文物,系统呈现商代社会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建筑上方正中央“大邑商”三个字是商朝中后期对都城(今河南安阳殷墟)的专称,见于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铭文,既指商王直接统治的核心区域,也被周人用作对商王朝的泛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处大堂顶端悬挂盘旋的“玄鸟”与商族始祖简狄因吞食玄鸟蛋怀孕生契的传说相关。 玄鸟元素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典故结合,体现商族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象征着文明传承的神秘起源。学术界普遍认为“玄鸟”即燕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鼎盛期</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至1935年秋,梁思永主持发掘王陵,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p><p class="ql-block">小屯宫庙区的第十三至十五次发掘,主要由以石璋如为代表的年轻人负责,发</p><p class="ql-block">理念与方法得到进一步更新。大量版筑基址、YH127甲骨窖穴、宫庙区祭祀坑、众多随葬青铜器的墓葬等是这一时期发振的典型遗迹。复杂的地层及众多遗物,使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得到不断的应用与修正,标志着遗址发掘方法的逐渐形成与完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殷墟发掘范围不断扩大,以类型学方法探讨殷墟文化分期,此项研究至今仍在持续深化、细化之中。苗圃北地铸铜、北辛庄制骨等手工业作坊的发现与发掘极大丰富了殷墟文化内涵,开启了殷墟手工业考古;第二次洹河流域调查的开展,发现了众多商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殷墟考古的重要发现及理论与方法都有突破性进展。1990年殷墟郭家庄160号墓、1991年殷墟花园庄商代甲骨窖藏以及2022年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聚落考古为指导,1996年开启的洹河流域调查发现了洹北商城,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商代考古学编年;以1997年黑河路遗址发掘为起点,大面积揭露发掘具有族邑性质的遗址成为共识,由此展开了对族邑布局、形态、性质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道路、水系、作坊等遗存的发现、发掘极大地推动了殷墟都邑布局研究。近年,在传统殷墟范围之外的考古发掘,如: 面积达百万平方米的辛店遗址的发现,再次掀起了对“大邑商”布局的讨论;人骨、动物、植物、冶金、环境等科技考古广泛开展,开始成为殷墟考古发掘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殷墟全面进入了发掘、研究、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持续近六百年的商王朝,学术界一般认为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p><p class="ql-block">殷墟都城之外的商代晚期遗址以河南为中心, 东至海岱,西至关中,南到鄂北豫南,北至冀北辽西。这些遗址随山形地势、傍河谷平原,各自形成区域中心。以滕州前掌大、青州苏埠屯、济南刘家庄、定州北庄子、栾城周家庄、灵寿西木佛、武安赵窑、灵石旌介、浮山桥北、临汾庞杜、闻喜酒务头、辉县褚丘、温县小南张、荥阳小胡村、正阳闰楼、罗山天湖、西安老牛坡等遗址为代表,展现了商代晚期的蓬勃盛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代中期是指中丁迁隞(器)至武丁以前,历经九世之乱、都城五迁,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划入这一时期。二十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以邹衡、安金槐为代表,对于商代中期的内涵与外延学术意见差异巨大,核心问题是郑州商城是属于商代早期的“汤都毫”,还是中期的“嗽(器)都”。 </p><p class="ql-block">商代中期,以郑州小双桥、蒸城台西、洹北商城、济南大辛庄、连云港大村、阜南台家寺、武汉郭元咀、礼泉朱马嘴、平谷刘家河、武安赵窑、照县庞村等遗址为代表,范围逐渐扩大。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是商代中期文明探源最重要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探索主要围绕二里头遗址、 郑州商城的年代与性质等问题展开,学术界有关讨论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问题之广,观点碰撞之激烈,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无出其右。1977年“河南登封告城遗址发掘现场会”期间,邹衡提出郑州商城“汤都毫说”; 1983年偃师商城的发现使讨论进一步加深;1998年高炜等学者提出偃师商城为夏商分界,关于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年代与性质的争论渐趋平息。 </p><p class="ql-block">目前,除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外,还发现了望京楼、焦作府城、东下冯、垣曲、盘龙城等多处商代早期城址。南抵江汉地区、北达长城以南、东至泰沂山脉以东,西至关中地区,以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的商代早期文化表现出高度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是商文明的核心。王畿之外分布着大量的方国,西到关中,北至幽燕,东到沿海,南越长江,文化面貌与王畿地区大体一致,尤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礼乐文化受到广泛认可。 </p><p class="ql-block">王畿与四方地区的交流、交往、交融,极大推动了文明进程。商文明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走向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商时期是指成汤灭夏之前。此时商族(或以商族为主体的人群)创造的考古学文化被称为先商文化。文献记载的商族起源异说纷呈,用考古学方法探求商族起源始于1936李景聃的豫东考察, 1950年后多地发现早于殷商时期的考古遗存,特别是郑州二里岗、洛达庙、邯郸涧沟等遗址的发现, 先商文化问题被正式提出。根据文献传说中的商先公先王主要活动区域及都城地望开展的先商文化探集中在豫东、鲁西南和豫北、冀南地区。邹衡、 李伯谦等成就最为突出。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先商文化不断与周邻文化交错、碰撞、吸收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出土于安阳大司空村,坑底部挖有轮槽,内置一车。 马车形制较小,直辕直衡,保存有踵饰、T形车具、饰、害、管状衡饰、管状牛首衡末饰等铜车具。车辕左右各殉一人,呈俯身姿势,头部置于车衡之下。 </p><p class="ql-block">根据该坑马车形制与人殉姿态,可确定该车为人力车,为殷墟首次发掘,对商代车马出行及车马随葬形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车</p><p class="ql-block">商代战车又称“寅车”,通常用作冲锋陷阵、兵戈交搏。车门一般开在后部正中,作为战车组织也可能根据作战需要设定车门方位。马车关键部位装配铜车器用于加固和防御。 战车装备可分三组,一组以驭马器为主,兼护身武器;一组为弓矢,一组为戈,用以武装战斗人员,侧面表明一部商代战车多配备三名乘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臣墙比伐,擒危髦二十,人四,藏千五百七十,百…辆,车二辆, 櫓百八十三,函五十,矢… </p><p class="ql-block">小臣墙在战役中擒获危方首领髦及其部众,斩首一千五百七十,缴获车二辆,盾一百八十三件、箭袋五十,矢若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代马匹管理已成规制、马车结构更加科学,驭马方式更为灵活。稳健快捷的马车不仅作为王室贵族的代步工具,也在驿站传递、田猎出行、载兵作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文献、甲骨卜辞与殷墟车马坑相互印证,真实再现了商代礼制下的马车功能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车改良</p><p class="ql-block">商代马车在承袭西方马车的基础框架上,对马车形制结构进行了科学改良,使其更加适宜本土环境和国家需求。马车形制结构和马匹牵引方式的革新,体现了商人在科学技术创新上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车功能</p><p class="ql-block">商代马车根据功能用途可分为乘车和战车,主要用于贵族阶层出行、游乐、田猎、征战。马车直接为贵族政权服务, </p><p class="ql-block">是社会等级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乘车</p><p class="ql-block">《论语·卫灵公》日“乘殷之辂”,《史记·殷本纪》引孔子“殷路车为善”。 </p><p class="ql-block">辂即路车,指乘车。 乘车,即日常出行用车,用于满足商代王室、贵族代步出行需要。乘员应从车后上下,贵族乘车时可踏石、几登车。驾车时,仆御居左,乘者居右。 </p><p class="ql-block">若乘3人,尊者居右,仆御在中,陪乘者在左,以右为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光所对殷墟花园庄东地一编号花东H3长方形售藏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本次经科学考古发掘揭示的商甲骨文,信息完整,内容集中,是为洞察殷商社会的可信史料。 </p><p class="ql-block">"子”,系殷城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问卜者之称,其决疑事项包罗祭、军事、田猎、贡纳、宴飨、天气及人学、乐舞、射箭、御马、疾病等众多领域,可谓“子”的起居实录,丰富生动,桢桢如画:“子”,乃南王武丁之子,王室之胄,躬身祭“上甲”“大乙” 及“大甲”等先公先王,井对“祖乙”及其配偶“庚”,亦即商王武丁之父母隆礼是: "子”虔心侍奉丽王武丁及“妇好”,同时也深得商王武丁及“妇好”之关爱有加,干戈共扬, 振旅远方;“子”位高权重,其他商王朝诸子、诸侯及内服外服职官唯命是从,显赫异常; “子”人学受业,载文载武,习练射御,飨修乐舞,田车既好,弓矢斯张:凡此幕幕,亦真亦幻之间,交错闪回,商王朝王子的生活面面真实而鲜活。 </p><p class="ql-block">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荣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井同1936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第13次殷墟考古发掘,于编号YH127窖藏出土17096版刻辞甲骨及1973年3~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小屯村南进行考古发掘出土5335版刻辞甲骨,被誉为殷墟甲骨文的三灰重大发现。荦荦大端,迥异于以往所发现商王作为问卜者的大宗古卜记录,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子”占卜记录所凸显出的商人宗法度、社会结构及家族形态,无凝是探赜索隐殷商社会历史的一处关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 ,系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问卜者,主持祭上甲、大乙及大甲等先公先王与先妣, 彰显其身为王室之胄的贵。“子”向商王武丁、妇好贡纳玉帛、美酒、牲畜,井伴随田猎、征战,扈从左右;同时商王武丁、妇好也给予“子”丰厚赏赐, 抚爱笃深。“子”重任在身,号其他商王朝显贵、 群臣百官勤于王事,威仪赫赫。系联诸事,钩深索隐,“子”应是商王武丁之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人对祖先最为尊崇,进行隆重祭祀。 商王室对自“上甲”以降的先公先王和自“示壬”配偶“庚”以下的先妣进行轮番祭,周而复始,形成特有的“周祭”制度。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中,“子”主持祭“上甲”“大乙”“大甲”及“妣庚”,期整攘除灾祸,降福护佑,显示出“子” 与商王之间的直系血缘,是商人宗法制度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祭祀上甲</p><p class="ql-block">“上甲”,是商王室“周祭”配典中的首位先公。在商人的心目中. “上甲”具有左右五谷丰歉、战事胜负及人间祸幅的巨大神威、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中,“子”祭龍“上甲”,新求攘除灾祸, 是“上甲”巨大神威的具体表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子往宜上甲”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22.4厘米宽15.3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10 42 </p><p class="ql-block">商“子往宜上甲”刻辞卜甲是一片完整的</p><p class="ql-block">龟腹甲,甲正面现存4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子往宜上甲”所记即“子”卜问祭“上甲”之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暂百牛又五"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25.1厘米宽16.7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89 </p><p class="ql-block">商"四百牛又五”刻辞卜印是一片残缺的</p><p class="ql-block">龟腹甲,甲正面现存1条契刻占卜记录, 主要记述“子”卜问拟定使用105头牛作为祭品奉祀“妣庚”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岁祖乙批一”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29.9厘米宽22.1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662 </p><p class="ql-block">商“岁祖乙化一”刻辞卜甲是一片残缺的</p><p class="ql-block">龟腹甲,甲正面现存19条契刻占卜记录, 主要记述“子”卜问拟定使用牝羊祭祀“祖乙"之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契刻占卜记录中, 有许多内容涉及“子”与商王武丁、妇好之间的密切关联。“子”向商王武丁、妇好请命告事,贡纳玉器、牲畜及丝织物,并伴随田猎、征战;同时商王武丁与妇好对“子”赏赐丰厚,关心其学业,与其宴享同乐,显示出彼此之间的至亲至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入又圅于丁”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27.3厘米宽17.5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35 2 </p><p class="ql-block">商“入又圅于丁”刻辞卜甲是一片残缺的龟腹甲,甲正面现存8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入又圅于丁"所即“子”卜问向商王武丁贡纳用于收藏箭矢的“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鬯献于丁”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28.3厘米宽17.0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738正</p><p class="ql-block">商“鬯献于丁”刻辞卜甲是一片残缺的龟腹甲,甲正面现存24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呕献于丁”所记即“子”卜问向商王武丁贡纳鬯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丁涉从东兆狩”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19.0厘米宽16.1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10 1+168+1549 </p><p class="ql-block">商“丁涉从东兆狩”刻辞卜甲是一片残缺的龟腹甲,甲正面现存11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丁涉,从东兆狩”所记即“子”卜问随商王武丁田猎之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丁命子日往采妇好于受麦”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21.9厘米宽15.0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14 67 </p><p class="ql-block">商“丁命子日往妇好于受麦”刻辞卜甲是一片较为完整的龟腹甲,甲正面现存10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丁命子日:往罘妇好于受麦”所记即“子”卜问受王武丁之命与“妇好”同去受、麦两地之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子作琡分卯其告丁”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长21.5厘米宽13.6厘米</p><p class="ql-block">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编号H3:12 46</p><p class="ql-block">商“子作琡分卯其告丁”刻辞卜甲是一片较为完整的龟腹甲,甲正面现11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子作琡分卯,其告丁”所记即“子”卜是否向商王武丁报告制作玉器之事。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2000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村东地抢救性发掘了编号为2000HDM54的商代墓葬,共出土随葬品577件。该墓葬是殷墟继妇好墓之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也是继妇好墓、亚址墓之后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据铭文可知,墓主为“亚长”。亚长墓的发现,填补了殷墟文化二期晚段,即商王租庚、租甲时期保存完好高等级贵族墓葬的空白,为研究晚商时期墓葬制度、礼仪制度、军事制度、生活习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p><p class="ql-block">透物见人,墓葬是墓主生前世界的缩影:觚爵鼎簟、璧琮戚玦,体现亚长的位高权重;钺刀戈矛、车马辎重,彰显亚长的赫赫军威;锛凿铲刀、 璜环笄觿,再现亚长的生活场景…… </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经过不懈探索,如侦探般抽丝制茧,揭开了尘封三千年不为人知的史实,呈现了亚长鲜活立体的形象,这是亚长的人格魅力,更是考古学的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长墓位于殷墟宫庙区南部,南临防御沟, 东近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藏,与妇好墓、子渔墓一样,埋葬于宫庙区、未被掘的贵族墓。 作为非王族之人,能够埋葬于宫室之所,应有其特殊原因。抢救性考古发掘揭开了墓主的神秘面纱,青铜铭文使“亚长”初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长幕共出土各类随葬品577件,其中青铜器265件,玉器222件,营器6O件、陶器21件、石器6 件,象牙器2件及竹器1件,另有铜镞881枚、铜泡149个,金洁125片及货贝1000多枚,以9套青铜觚爵,7件青铜钺为代表,表明亚长是一位军权在握的高等级贵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技考古进一步揭示了亚长的基本信息。 人骨鉴定表明,亚长为男性,35岁左右,身高约170cm,同时揭示了亚长的生活习俗、疾病创伤,甚至死亡原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长残骸</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幕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墓主人亚长下葬时头向北,俯身直肢,面侧向西,下肢并排伸展, 双脚基本并拢,出土时仅存部分颅骨、四肢骨,骨骼之上撒有花椒。依据骨骼特征综合判断其为男性,身高约17O厘米,年龄35岁左右、骨骼之上七处创伤应是其死亡的主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自何方</p><p class="ql-block">中国首次采用锶同位素与氧同位素检测方法研究亚长。相关检测数据表明,亚长并非“土生土长”的大邑商人。结合甲骨文、鹿邑长子口墓出土的“长”族铭文等信息,进一步证实亚长应来自豫东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疾病习俗</p><p class="ql-block">鉴定表明 ,亚长牙齿部分牙釉质发育时形成气泡小孔、有时有骨质增法、个别门齿也有龋洞、另外,人骨考古学家首次在亚长右脚第一拓骨发现明显的骨质变形、学术上称为“跪锯面“、这与商人长期跪坐的姿势有关。 </p><p class="ql-block">因何而死</p><p class="ql-block">鉴定表明,亚长左侧股骨、肱骨、肋骨及右侧胯骨等部位共7处创伤、其中6处集中在身体左侧,部分伤痕肴愈合现象、说明亚长生前多处受伤、而砸击、砍伤、椎刺等创伤或与亚长的死亡有直接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觿(xD) </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亚长幕共出土玉觿5件,既为佩饰,也可用作解绳结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形玉玦(jue) </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手形器</p><p class="ql-block">铜手形器比一般成人手略小,右手,呈微曲半握状,五指比例适中,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装饰半个饕餮纹,手腕截面呈椭圆形、其内残留碳化木柄,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钺</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圭</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纺轮</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 年安阳花园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夔龙形玉刻刀</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 年安阳花园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箍形器</p><p class="ql-block">玉镯形器</p><p class="ql-block">玉笄</p><p class="ql-block">玉璜形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兽面饰</p><p class="ql-block">玉兽头饰</p><p class="ql-block">长方形玉饰</p><p class="ql-block">水晶环</p><p class="ql-block">圆形玉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长”铜卷首刀</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亚长墓共出土3件铜卷首刀,形制基本相同,刀身较长,前锋弯卷,与背平行, 背有三个长条形穿孔,后有短柄,三穿与短柄应是用于安装木秘(bi),两面均有相同的一条夔纹带,其中一面近柄处有铭文“亚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长墓出土铜钺yue) </p><p class="ql-block">亚长幕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 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墓中</p><p class="ql-block">出土7柄铜钺, 其中6柄铜钺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结合"亚"字铭文, 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 重5.96千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矛</p><p class="ql-block">玉镞(ze) </p><p class="ql-block">晚商</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玉戈</p><p class="ql-block">铜内玉援戈</p><p class="ql-block">蝴潮</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花园庄亚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厕所,甲骨文的女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厕所,甲骨文的男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