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与审题解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新课标I卷</p><p class="ql-block"> 适用地区:湖南、浙江、山东、江苏、河北、福建、湖北、广东、安徽、江西、河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p><p class="ql-block">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p><p class="ql-block">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p><p class="ql-block">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析:</p><p class="ql-block"> 材料一:来自老舍《鼓书艺人》,“他” 即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百感交集以致 “开不了口”,既体现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反映了抗战时期普通民众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他们内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材料二:出自艾青《我爱这土地》,诗人以鸟自比,即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抒发了饱受磨难却依然对祖国土地爱得真诚、执着的情感,体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以及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带血的手” 寓指民族在抗争过程中的艰辛与不屈,“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直接指向民族新生,表明中华民族在经历苦难后觉醒和奋起抗争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写作思路思考</p><p class="ql-block">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材料一中方宝庆是个体,他的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坚韧与温情,而这种个体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集体的力量。材料二和三中,诗人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觉醒的情感,也是集体情感的体现。可以从个体在集体中的作用、集体对个体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个体与集体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紧密联系。比如,在抗战时期,无数像方宝庆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他们的个体行为汇聚成了强大的民族力量,推动了民族的觉醒和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探讨平凡与伟大的内涵:方宝庆是平凡的鼓书艺人,但他在面对苦难时的表现体现了人性的伟大。艾青和穆旦作为诗人,用文字唤起民族的觉醒,他们的作品具有伟大的力量。可以论述平凡的人在特殊历史时期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能够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展现出伟大的精神品质。例如,在抗战中,许多平凡的士兵、百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平凡之举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分析苦难与希望的辩证关系:三则材料都蕴含着在苦难中孕育希望的主题。抗战时期,国家和民族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正是在这种苦难中,中华民族觉醒了,有了奋起抗争的希望和力量。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苦难对民族和个人成长的磨砺作用,以及希望如何在苦难中诞生和传承。比如,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斗志,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民族复兴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新课标II卷</p><p class="ql-block"> 适用地区:</p><p class="ql-block"> 海南、辽宁、重庆、吉林、黑龙江、甘肃、贵州、广西、云南、山西、四川、陕西</p><p class="ql-block">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p><p class="ql-block">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析:</p><p class="ql-block"> 2025 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作文题 “梦的赠予”,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想。</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具体解析:</p><p class="ql-block"> 材料分析诗句中的 “梦”:“昨夜闲潭梦落花” 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我欲因之梦吴越” 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 “求其友声” 之意;“铁马冰河入梦来” 原诗则以一人之身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它们提示考生 “梦” 既有具体的 “梦境” 之意,又有普遍的 “梦想” 之意。</p><p class="ql-block"> 关于 “梦” 的阐述:材料指出梦能呈现人们的感受和期冀,打开广阔天空,还提及人们讲述、记录和实现梦的行为,为 “梦的赠予” 做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梦的赠予” 情境:这是材料设定的关键情境,“梦” 和 “赠予” 是关键要素。“赠予” 包含施赠者、受赠者和礼物,礼物的流动在 “我们” 与 “他人” 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结,考生需注意通过 “梦的赠予” 实现 “我们 — 他人” 的联结,不仅心中有梦,还要心中有他人1。 </p><p class="ql-block"> 写作思路探讨梦的内涵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可以深入分析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如梦是希望的源泉、动力的来源,能激发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例如,许多科学家因对未知领域的梦想而投身研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结合材料中诗句,分析不同类型的梦,如个人的情感之梦、精神追求之梦、家国情怀之梦等,阐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思考梦的赠予方式与效果:</p><p class="ql-block"> 想象如果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会有哪些不同的赠予方式,比如通过言语讲述、文字创作、艺术作品展示等,使他人感受到自己梦的美好和力量。同时,探讨梦的赠予会给受赠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如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梦想、给予他们精神支持等。比如,一位作家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梦想通过作品赠予读者,可能会让读者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从而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分析个体与社会的梦的传递:</p><p class="ql-block"> 从个体角度出发,讲述自己的梦如何受到他人影响,或者自己的梦又如何影响了他人,体现梦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意义和价值。再拓展到社会层面,论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梦想如何通过个体之间的梦的赠予得以传承和发展,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通过无数中华儿女各自的梦想相互传递、汇聚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北京卷微写作(10分)</p><p class="ql-block">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p><p class="ql-block"> (1)学校国学社拟邀请一名学者来校做题为“古人的修身观”的讲座,请你给社团公众号写一段关于讲座的宣传语,吸引更多同学来听。要求:语言得体,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2)教师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开一次班会,为老师们颁奖,请你参与奖项设计。你最想设计一个什么奖,为什么?要求:写出该奖项的名称;言之成理,条理清晰。 </p><p class="ql-block"> (3)请以“轻”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p><p class="ql-block"> (1)运动员在中长跑时会出现“极点”反应:呼吸艰难,四肢乏力。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越过极点后,身体会重获活力,奔跑会进入新阶段。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第二次呼吸”。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p><p class="ql-block"> 请以“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p><p class="ql-block">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如比赛记分牌、新年倒计时、车站电子时刻表、智能家电显示屏等。数字闪耀之时,可能是激动的时刻,可能是收获的见证,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请以“当数字闪耀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p><p class="ql-block">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上海卷写作 70分</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要求:</p><p class="ql-block"> (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析:</p><p class="ql-block"> 审题立意关键概念理解:材料中 “专” 文具有专业深度,是特定领域知识和研究的载体;“转” 文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为特点,能在大众中快速传播;“传” 文是兼具思想深度与广泛影响力,能引发不同时代、不同阶层读者共鸣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核心问题剖析:作文核心在于探讨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这要求考生深入思考文章传播的本质、规律以及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和作用,做出有逻辑、有依据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写作思路</p><p class="ql-block"> 观点一:认为由 “专” 到 “传” 必定要经过 “转”:可以从专业文章的局限性和通俗化的必要性入手。专业文章因术语晦涩、内容高深,受众面窄。而 “转” 文能将专业知识以大众易懂的方式呈现,扩大受众范围,为成为 “传” 文奠定基础。如科普作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有趣的文章,让更多人了解科学,进而使一些科学理念广泛传播。</p><p class="ql-block"> 观点二:认为由 “专” 到 “传” 不一定要经过 “转”:可以强调专业文章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一些专业文章虽专业性强,但由于其内容具有极高的创新性、重要性和思想深度,能够直接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从 “专” 直接跃升至 “传”。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论文、马克思的《资本论》等。</p><p class="ql-block"> 观点三:进行辩证分析:可以提出 “转” 在多数情况下是由 “专” 到 “传” 的重要环节,但不是绝对必要条件。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可以探讨如何在保持专业文章深度的同时,通过适当的方式使其更易于传播,以增加成为 “传” 文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天津卷</p><p class="ql-block">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p><p class="ql-block"> 车轮的辐条一根一根,向心辏集,连接起居于中心的轮毂。辐集而轮运,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滚滚向前。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p><p class="ql-block"> 审题立意关键意象分析:辐条 “一根一根” 各自独立,但又 “向心辏集”,劲直的辐条象征着个体的力量、才能或特质,它们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价值;轮毂是中心,辐条汇聚于轮毂,轮毂象征着核心、中心或集体。“辐集而轮运” 表明只有当辐条汇聚于轮毂,车轮才能运转,寓意着个体只有融入集体、围绕核心,才能发挥作用。“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滚滚向前”,则强调了这种汇聚所产生的强大力量,能够承担重任,推动事物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立意方向:</p><p class="ql-block"> 可以从个人与集体、个体与中心的关系角度立意,阐述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实现价值,集体又如何依靠个体获得发展;也可以从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一个团队、组织或国家拥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团结一心,战胜困难,不断前进;还可以从 “支撑” 和 “滚滚向前” 的角度,思考担当精神以及在核心引领下不断前行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写作思路:</p><p class="ql-block"> 从个人与集体关系角度:开头可以通过引用名言或列举生活中的团队合作事例,引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话题。主体部分可先论述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如同辐条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接着阐述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集体为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就像轮毂为辐条提供了中心和支撑,使辐条能够发挥作用;然后举例说明在集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能够实现共同的目标,推动集体的发展,同时个人也能在集体中得到成长和进步。结尾部分总结个人与集体的紧密联系,强调要树立集体意识,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力量,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向心力、凝聚力角度:</p><p class="ql-block"> 开篇可以描述一些因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取得成功的团队或组织的事例,引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性。主体部分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如能够使成员团结一心,增强团队的战斗力;能够激发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等。可以结合历史事件、企业发展、体育赛事等方面的例子进行论证。结尾呼吁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重视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养,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从担当与前行角度:</p><p class="ql-block"> 开头以车轮承载重量滚滚向前的形象,引出担当与前行的主题。主体部分先阐述担当的意义,担当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就像车轮的辐条和轮毂共同承担起车辆的重量,每个人在集体或社会中都有自己的担当;接着论述在担当的基础上,如何不断前行,需要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如同车轮围绕着中心轴朝着目标滚动;还可以提及在前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和进步。结尾鼓励人们要勇于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发展而努力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