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冒着酷暑陪着夫人和女儿去宜兴大觉寺祈福,大觉寺在南宋初建时名为白塔寺,历经清代两次更名后确定“大觉”之称,既体现了禅宗临济宗对“觉悟”境界的追求,也延续了星云大师复兴祖庭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初见“大觉”,让我的思绪一下子穿越到八年前的2017年八月中旬的那个夏日,在敦煌、在雷音寺的那副“觉悟无涯”的匾额带给我的鲜活印象依然那么触手可及。敦煌城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每年都吸附着无数朝圣般的游客奔涌向莫高窟的壁画与鸣沙山的月牙泉。然而在喧闹的旅游地图之外,却有一处雷音寺,深隐于城郊绿洲的树影里。它不曾被熙攘的声浪淹没,亦非凝固于岩壁上的飞天——雷音寺是座活着的寺庙,仍吐纳着古老而悠长的呼吸。它是从长安往西域途中唯一一所叫雷音寺的寺庙,在唐代就有着“善国神乡 佛国圣地”的美誉,玄奘大师就曾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天尚未大亮,我们一家便步入了雷音寺。以莫高窟172号窟壁画的建筑结构布局为蓝图修建的雷音寺,占地180余亩,雷音寺坐东朝西,寺内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共有五进院落,殿宇轩昂,绿树婆娑。一进为山门,二进为天王殿、三进为大雄宝殿、四进为大光明殿、五进为内院。山门牌楼正面“雷音寺”三个字,是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临雷音寺视察时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微风拂过,经幡猎猎翻动,檐角铜铃叮当作响,犹如遥遥传来清脆的梵音。那声音仿佛能渗入心底,轻轻叩击着灵魂的门扉。当黎明初照,天光微露,寺中却还笼罩着一种深幽的寂静,殿宇的轮廓在微明中半隐半现。远远地,从大殿深处,开始响起低沉而浑厚的诵经声。我屏息凝神,循声走去,悄悄立于殿外——那声音便如活水一般,从殿内汩汩流淌出来,直漫过门槛,漫过石板地,流到我的脚边,并渐渐漫延进我的身体里去了。那声音浑厚而悠长,是僧人们用虔诚之心共同吟诵的经文,如磁石般牵引着我的心神,令我心胸间也仿佛随之低吟起来。</p> <p class="ql-block">循着回廊缓缓而行,我细细端详墙壁上镶嵌的黑色石碑。碑文虽被岁月磨损得斑驳陆离,却依然清晰可辨,字字句句记载着雷音寺几度沉浮的沧桑。尤其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民国三十二年,心道法师发愿重建。”刹那间,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那些苦行僧侣的身影:他们踏着清冷的月光,背负土坯,步履沉重;他们挥汗如雨,在黄沙漫漫中一砖一瓦地垒筑起信仰的殿堂。我伸手抚摸着那冰凉的石碑,指尖触碰着凸凹的刻痕,仿佛听见了当年僧侣们粗重的喘息声,以及沉重土坯落地时的闷响。历史的光影,竟在石碑上无声地流淌着,似乎正缓缓流过我的指缝,渗入我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大光明殿前那方“觉悟无涯”的匾额,如幽微之光突然穿透尘沙。当“觉悟”与“无涯”相遇,便陡然褪去了抵达之念;它实非一个终点,而是一道永远在前延展的地平线。大漠苍茫,我们每向前一步,那地平线便又向远方退却一步。这岂不正是觉悟之路的象征?我们以为步步靠近目标,殊不知这永无止境的行程本身即是目的。原来,觉悟之广漠无涯,正是为了消解我们心中那“岸”的固执——当放下登岸的执念,心灵反而驶入了无限澄澈之境。有限生命之舟,从此飘荡在无垠的觉悟之海,哪还有抵达之岸可缚?行深般若,方知空性无涯:每一步跋涉皆在走出执着的岸,每一步皆是觉悟的起点而非终点。</p> <p class="ql-block">时光不知不觉流淌,日影渐渐西斜。我再次踱回大殿,僧人依旧在专注诵经。殿内光线幽微,却仿佛弥漫着一种令人安定的气息。我忽然生出一股强烈的念头,便悄悄靠墙躺了下来。当身体平卧在冰凉的石板地上,耳畔的诵经之声仿佛猛然被放大了数倍,显得更加清晰、浑厚而辽远。那声音宛若潮汐,一波波涌来,轻柔地拍打着我的耳膜,也拍打着我的心灵。我闭目聆听,声音在静谧中回荡,如春雷初醒,如大地脉动,又如古寺的呼吸声。声音缓缓渗入我的心底,涤荡着尘世喧嚣带来的疲惫与浮躁。恍惚间,我仿佛与这声音融为一体,身体渐渐变得轻盈起来,如同漂浮在无垠的虚空之中。而心头的尘埃,正被那声音一点点拂去,只留下澄澈明净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待到走出寺门时,夕阳的余晖已染红了半边天空。回首望去,雷音寺在暮色中渐渐融入一片深沉的暗影之中。寺门缓缓闭合,僧人们的身影也消失在门后,仿佛寺内灯火也随之一同熄灭了。我心中却依然回荡着那诵经的声响,那声音仿佛并未消散,而是沉淀在了我的身体深处。雷音寺就这样安静地伫立于绿洲深处,它没有莫高窟壁画那令人屏息的华丽,亦无月牙泉那样奇妙的自然造化。然而,它却以延续千年的诵经声,以僧侣们日复一日虔诚的功课,为尘世中疲惫的灵魂,提供了一方难得的栖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跋涉千里来敦煌,为的不只是眼睛的盛宴。在雷音寺,当你真正卧听那穿越千年时光的诵经声,你会突然懂得:所谓“雷音”,不止于名号——它乃是穿透岁月尘埃、直抵心底的钟磬之音。这声响并非为打动游客而鸣,它自证着一种存在——在敦煌城郊的绿洲深处,如沉静深水,默默涵养着精神的源头活水;它亦如永不熄灭的灯,为纷繁时代里迷途的灵魂,照出一角可以安心“卧听”的彼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