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3日,远足北方第九天。在第二故乡——嫩江农场十二分场,找回自己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这是分场老的家属区。职工家属大部分搬到农场场部住宅区,根据生产需要,拆除非必要的生活区,耕地集约化管理,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嫩江农场十二分场场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 从大楼北面看,楼顶竖有4只扩音喇叭,随时播放音乐或者通知。</p> <p class="ql-block"> 远足北方,返回第二故乡嫩江农场十二分场,看着往前延伸的土坡路,有太多的感概。</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还是1969年4-5月,春冬交替季节,乍暖还寒。那时上海知青年轻时尚,一天劳动结束,弄半盆水擦洗干净,换上“的确凉”衣裤,三三二二慢慢溜达到小山坡上,再往回走,成为分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再往后,哈尔滨、天津、齐齐哈尔知青也喜欢到小山坡上散步。</p><p class="ql-block"> 我对这条路最熟悉了。我们三连到离分场十二里的荒地创业,从这条路到山坡上往右拐,从公安部种的玉米地横穿过去(这儿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被踩出一条小路)。再左拐是条公路,过山坡右边就是三连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三连的卫生员,每天吃完早饭,背着小药箱,走到分场卫生所,向张大夫学医。中午前赶回连队,吃罢午饭,再赶回分场卫生所,一直到傍晚,再走回连队。每天都如此,单程约12里地,走一个小时。一天走48里,4个小时。傍晚回程路上,最讨厌的是小咬,钻进头发,咬的你头皮又疼又痒,最好把头包起来,可是当时没有防护头盔。</p> <p class="ql-block"> 分场职工住宅区。</p><p class="ql-block"> 现在多数是机耕队职工家属住宅。现代农业成大规模机械化,为方便生产需要,留下职工和家属。</p> <p class="ql-block">分场农机厂。</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是通往九三(往左)和场部(往右)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们商量从分场走回三连,找回自己的脚印。但是,时间不允许,路况也不好,崎岖不平;公安部这条路早就没有了,破坏庄稼就不好了。于是走到涵洞处,刚巧,小雨点落在脸庞,生怕下大雨,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分场健身广场。</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故乡,总希望多拍摄点故乡的黑土地,哪怕是一草一木,为的是给我们黑兄黑妹多看看,因为各种原因,或年老体弱多病,不能亲自再回黑土地看看,但是,能看到视频或照片,略微宽慰自己思念第二故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 在分场半山坡上留影,这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今天宝东(右一)请客,他是宝艳的哥哥,唐队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故乡,不但唐队及家人请客,还惊动了唐队的阿哥唐富的家人,唐富的儿子、女儿轮番请我们吃饭。可惜唐富老队长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连女生排长陈玉凤,是第三批分到三连,女生的到来,给连队带来勃勃生机。做为排长,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脏活累活抢在前面,榜样在前,大家也不甘落后,先进的风气就带起来了。种蔬菜、养猪等等,男生女生交流多多,女生帮忙洗衣洗被,男生帮助干重体力活……。</p><p class="ql-block"> 席间,陈玉凤感恩唐富队长,几次哽咽的说不出话。那还是1974年夏秋季节大学到农场招生,唐富队长催促她报名上大学。不是唐富队长推她一把,可能命运就得改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