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上山下乡

老古

<p class="ql-block"><b><i>今年是上山下乡70周年,作为知青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搜集图片资料进行梳理,同时说一说有感而发的个人见解</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广阔天地有作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是文革产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有人以为上山下乡是文化革命的产物所以不应该纪念,这一点我能不认同,其实知青(不管回乡还是下乡)早就有了</i></b></p> <p class="ql-block"><b><i>回乡知青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徐建春,1950年回山东老家务农,1953年任农业合作社社长,1954年人民日报发文《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i></b></p> <p class="ql-block"><b><i>1958年毛主席到山东视察时接见过她(据说她是“唯一给毛主席点过烟的知青”),1973年曾任山东团省委书记,1979年还担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i></b></p> <p class="ql-block"><b><i>回乡知青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吕根泽(朝鲜族),1951年回吉林老家务农</i></b></p> <p class="ql-block"><b><i>他开了一片试验田,成了农业技术人员,1953年中国青年报《站在建设前列的年轻人》专们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i></b></p> <p class="ql-block"><b><i>1961年保送入读延边农学院,可能是最早的工农兵学员,后为吉林省农科院助理研究员,著有《水稻栽培技术问答》</i></b></p> <p class="ql-block"><b><i>回乡知青的第三个代表人物是吕玉兰,1955年回河北老家务农,曾为“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全国三八红旗手”</i></b></p> <p class="ql-block"><b><i>1977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第九、十、十三届中央委员,2019年去逝后仍获国家“最美奋斗者”称号</i></b></p> <p class="ql-block"><b><i>与上述回乡务农个案不同,河南郏县大李庄乡是有组织地把中小学毕业生分配到新成立的合作社去当会计和计工员</i></b></p> <p class="ql-block"><b><i>毛主席看到报道后写下批语“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该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间1955年5月)</i></b></p> <p class="ql-block"><b><i>毛主席的这个批语对全国各地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无疑起到了指引发动的作用</i></b></p> <p class="ql-block"><b><i>百度“上山下乡的发源地”,答案就是河南郏县大李庄乡,后改名为广阔天地乡,所以今年应该是上山下乡70周年</i></b></p> <p class="ql-block"><b><i>1955年8月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由团中央书记胡耀邦亲自授旗</i></b></p> <p class="ql-block"><b><i>垦荒队的成员主要来自北京郊区</i></b></p> <p class="ql-block"><b><i>他们要在北大荒建设一个北京庄</i></b></p> <p class="ql-block"><b><i>可惜三年之后大批解放军集体转业建国营农场,垦荒队被并入之后便没了下文</i></b></p> <p class="ql-block"><b><i>1955年10月上海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i></b></p> <p class="ql-block"><b><i>和北京青年垦荒队主要是郊区农民不同,上海青年垦荒队完全是城市青年</i></b></p> <p class="ql-block"><b><i>垦荒队要奔赴的江西德安还是毛主席特别为他们选择的,在鄱阳湖畔曾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气候和上海也差不多</i></b></p> <p class="ql-block"><b><i>和北京青年垦荒队原来就有党员干部不同,上海青年垦荒队是青一色的共青团员,胡耀邦为他们题写了“共青社”之名</i></b></p> <p class="ql-block"><b><i>和北京庄在拼场中没留下名字不同,共青社在拼场中也没丢掉名字,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发展成全新的“共青城”</i></b></p> <p class="ql-block"><b><i>1958年刑燕子初中毕业回河北老家务农,她组建的“燕子突击队”风风火火扬名全国,郭沫若还写了《刑燕子之歌》</i></b></p> <p class="ql-block"><b><i>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毛主席过生日特请刑燕子董加耕等人一起吃饭</i></b></p> <p class="ql-block"><b><i>1973年刑燕子曾任天津市委书记,后任十、十一、十二大中央委员,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i></b></p> <p class="ql-block"><b><i>1961年董加耕高中毕业放弃保送北大机会回江苏老家务农(为表决心把名字庚改成了耕),1963年新华日报发文《走革命的道路,做革命的接班人——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1964年参加共青团九大和第三届全国人大(毛主席生日请吃饭)</i></b></p> <p class="ql-block"><b><i>尽管如此在文革中也受到了冲击(说他是刘少奇的黑尖兵),1974年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得到评反,并任四届人大常委</i></b></p> <p class="ql-block"><b><i>然后又疑被四人帮利用接受过调查,文革之后再下基层,继续努力工作并干出了成绩,1999年被评为“共和国英模”</i></b></p> <p class="ql-block"><b><i>1962年候隽在北京市高中毕业放弃升学机会到河北宝坻县(刑燕子家乡)插队</i></b></p> <p class="ql-block"><b><i>1963家作家王宗英采访过她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i></b></p> <p class="ql-block"><b><i>1970年曾任天津团市委书记,1976年曾任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2019年国庆70周年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i></b></p> <p class="ql-block"><b><i>AI统计文革前已有220万人上山下乡,当然那时候上山下乡还是自愿为主的,文革后上山下乡变成了运动就不同了</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不在城里吃闲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并非政治口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有人认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纯属政治口号,我也不能够认同</i></b></p> <p class="ql-block"><b><i>不可否认上山下乡变成一种运动,和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密切相关</i></b></p> <p class="ql-block"><b><i>有批评者认为“很有必要”的潜台词就是错误的“两个估计”,对此我先不予置评</i></b></p> <p class="ql-block"><b><i>先提一个问题,按毛主席所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那么为什么不让知识青年去工厂接受再教育呢?现实情况是城市就业遇到了大问题,去工厂根本就行不通</i></b></p> <p class="ql-block"><b><i>1968年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会宁部份居民奔赴农村安家的消息,并在编者按中发表了毛主席的指示(实际上就是批语),很明显“导火索”就是城市就业</i></b></p> <p class="ql-block"><b><i>数据统计也能看出问题,下乡人数最大峰值是1969年,那是因为文革命积累了66、67、68三届毕业生没得升学或者分配,下乡人数第二峰值是1975年,那是因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57、58出生的学生同上中学大部份同年毕业</i></b></p> <p class="ql-block"><b><i>回顾历史,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已强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安置规划起码要做十五年(十五年后正好是1978年),这可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而是参照计划生育后算出来的,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没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是一个纲领牲的文件</i></b></p> <p class="ql-block"><b><i>再往前看,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第38条明确指出“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应当积极响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这是“上山下乡”概念第一次出现),“上山下乡”为什么在那个年代被提出来?其根源至少还要上溯到1953年</i></b></p> <p class="ql-block"><b><i>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一个以重工业为先导的国民经济计划,重工业能够吸纳的就业人数本来就有限</i></b></p> <p class="ql-block"><b><i>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把大量私营、个体和集体所有制改掉了,城市就业渠道更加狭窄,到1956年问题很严重了</i></b></p> <p class="ql-block"><b><i>本来毛主席拫据中国国情设计的新民主主义路线不是这么走的,但却因抗美援朝突然刹车,转而全面学苏联(搞计划经济,全民所有),这才是问题的根源</i></b></p> <p class="ql-block"><b><i>反过来看邓小平的拨乱反正也不只是否定文革,还延伸到了解放初的“三大改造”和“计划经济”,一旦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成份互补的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城市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说句实话在体制改革之前城市就业有困难,知青年上山下乡本身就是做贡献,回城后以“穿草鞋的旡畏精神”投身改革贡献更大,这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三农情怀有传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没有脱离国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回头再看毛主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除了就业似乎还有三农情怀,国情了解和人才培养的多重含义</i></b></p> <p class="ql-block"><b><i>毛主席(农民出生)的三农情怀是根深蒂固的,而且与农业中国之国情相吻合,早在中共三大(广州)毛主席就明确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i></b></p> <p class="ql-block"><b><i>从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i></b></p> <p class="ql-block"><b><i>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i></b></p> <p class="ql-block"><b><i>从井岗上星星之火可以僚原</i></b></p> <p class="ql-block"><b><i>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i></b></p> <p class="ql-block"><b><i>再到延安边区的军民大生产</i></b></p> <p class="ql-block"><b><i>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毛主席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教导中国知识青年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离开了工农主力军不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这也是他从奋斗生涯中得出来的体会</i></b></p> <p class="ql-block"><b><i>1945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毛主席对他说你读过苏联的大学却没有读过边区的“劳动大学”,去那里学习对你有很大帮助,这可是“再教育”的经典案例,难怪有人说毛岸英才是中国的第一个知青</i></b></p> <p class="ql-block"><b><i>解放后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去就农业,话讲的最多的是刘少奇,他着眼于人才培养讲得很实在,鼓励大家下去了解农村,经受锻练,再争取信任,得到拥护,就可以当干部并走上领导岗位……</i></b></p> <p class="ql-block"><b><i>人民日报社曾把刘少奇的有关讲话汇编成册,可惜在文革中被批为“下乡镀金论”,一旦上山下乡变成了政治运动,那么即便有善良的初衷和本意也被纽曲了</i></b></p> <p class="ql-block"><b><i>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以农村改革倒逼城市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i></b></p> <p class="ql-block"><b><i>从1982年开始,“关注三农”成了中央一号文件的鲜明主题,这也是符合国情的</i></b></p> <p class="ql-block"><b><i>1997年江泽民提出“两个一百年”(即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其中“2020全面小康”的关键当然在农村</i></b></p> <p class="ql-block"><b><i>2005年胡锦涛提出了“新农村建设”</i></b></p> <p class="ql-block"><b><i>随后中组部开启“大学生村官计划”</i></b></p> <p class="ql-block"><b><i>习近平主抓了这项工作并作出了“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指示</i></b></p> <p class="ql-block"><b><i>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为“2020全面小康”的实现起到关键的作用</i></b></p> <p class="ql-block"><b><i>2021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推进乡村振兴</i></b></p> <p class="ql-block"><b><i>2023年广东省提出要动员30万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工程”</i></b></p> <p class="ql-block"><b><i>有人说这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其实它的起点更高,目标更明确,组织更有力</i></b></p> <p class="ql-block"><b><i>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讲三农,恰逢上山下乡70周年,作为知青感慨万千!</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