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古建巡礼 之解州关帝庙—-千古男神

王曼毓(圃毓洛荧)

<p class="ql-block">关帝庙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而建的庙宇。关羽以忠义勇武闻名,历代帝王对其不断加封,宋代封“义勇武安王”,明万历年间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清顺治元年封“关圣大帝”。随着关羽地位的提升,其信仰广泛传播,关帝庙也在各地大量兴建。</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册的关帝庙约有30多万座。关帝庙遍布中国各地,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庄,很多地方都有供奉关羽的庙宇。而山西作为关羽的故乡,有28196座关帝庙,数量位居我国所有省份之首,最著名的当属解(hai)州关帝庙了。</p><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始建于陈末隋初,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p><p class="ql-block">总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等,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等,庙内悬挂有康熙、乾隆、咸丰等御笔亲书的匾额,与中轴线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了严谨有序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此为端门,是关帝庙的正门,也是山门,门前有明代宣德年间的四龙壁(琉璃影壁)。</p> <p class="ql-block">端门两侧分别是“精忠贯日”“大义参天”,第二个字加一起就是“忠义”二字。</p> <p class="ql-block">这与众不同的铁狮有五百年的历史,但是它的耳朵是马耳,尾巴是兔尾,这种设计是为了致敬赤兔马。铁狮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捐铁匠和工匠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梐枑是古代官署前拦挡行人的栅栏,通常用木条交叉制成,也有石制、铁制等,</p><p class="ql-block">梐枑最早可追溯至《周礼·天官·掌舍》中“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的记载,可见其在周朝时就已被用于王的会同之舍,作为阻拦人马通行的设施。</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它具有阻拦作用,能够防止行人车马随意进入官署区域,维持官署前的秩序,保障官署的安全与威严。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礼仪象征,提示过路的各级官吏,文官需落轿,武将需下马,躬身施礼后绕过梐枑方可继续前行,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p> <p class="ql-block">铁柱交叉排列而成,有的呈简单的十字交叉状,有的则组成较为复杂的图案或文字,关帝庙前的梐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义”字,也像极了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在一些古建筑群中,梐枑也是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与周围的建筑相互映衬,增添了古建筑的庄重感和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前的四龙壁是明代宣德年间烧制的琉璃影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平面呈长方形,宽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通体砖砌,建筑形式为一字形,立面包括基座、壁身和瓦顶三部分。壁心嵌有“四龙图”,壁身由一字排开的四条巨龙组成,中心两条龙腾飞于海潮之上,作二龙戏珠状,中间布满盛放的牡丹花,左右两侧的游龙龙鳞细密,身形矫健,盘曲如如意,四条龙中轴对称,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关羽生前为臣,殁后封帝,身份特殊,四龙壁以偶数龙显示其独特地位。四条龙还代表着四海供养,即东、西、南、北四个海,表示四海都供奉关老爷。</p><p class="ql-block">此外,四条龙还分别指代侯、王、帝、神,亦代表儒、释、道、圣,同时也寓意着报国以忠,行事以义,对友以仁,杀敌以勇。</p> <p class="ql-block">雉门是庙内的第二重门,位于端门之后、午门之前,为三间歇山建筑,其名称源于古代宫殿的“雉门”规制,象征着等级与威严,整体风格庄重古朴。平时作为通道,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这里会设置戏台,成为仪式和演艺的重要场所,体现了庙宇“祭神娱神”的功能结合。</p> <p class="ql-block">午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门前有一对铁狮子,威严庄重,是帝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庙内第三重门,因仿帝宫规制营造而设,始建时间不详,碑记显示明代已有,清光绪年间毁于火灾,现存建筑为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后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午门建于高1.3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外砌设踏道阶级以通前后。前踏道当心的云路,长3.1、宽2.63米,由十二块青石合成,雕刻着流云卷草、二龙戏珠等图案。</p><p class="ql-block">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屋顶采用中国古建最尊贵的庑殿顶,是解州关帝庙内惟一的庑殿顶建筑。</p><p class="ql-block">中三间前后露明,空间敞朗,无门扉与天花隔断,室内广袤舒展。两稍间依中柱砌墙,与东西山墙构成“T字形”。</p><p class="ql-block">除中间通道外,午门前后台边均以石勾栏围护。望柱头上雕刻狮、猴、瓜、果等形象,栏板图案剔地阳雕,有龙凤、动物、吉祥等多种题材。</p> <p class="ql-block">墙壁前面绘周仓、廖化二将,对应的山墙画青龙、白虎,用以镇守门庑;墙壁背面彩画关公的生平战绩,起于桃园结义,止于威震华夏。</p><p class="ql-block">梁架上挂有许多楹联、牌匾,多为官员、商家、善男信女捐赠,表达对关羽的赞誉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午门和御书楼之间的牌坊是“山海钟灵”木牌坊,始建于明代,当时坊额名为“如在其上”,后毁于火灾,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建之物。</p><p class="ql-block">为中轴线上的第一道木牌坊,立柱瘦高,形体秀美。其朝南一面上书“山海钟灵”,朝北一面则为“如在其上”。</p> <p class="ql-block">“山海钟灵”意为山川海洋汇聚天地灵气,既赞美解州此地风水灵秀,孕育了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暗合关羽“忠、勇、仁、义”的精神如同山海般厚重深远,是对关羽人格与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尊崇。</p><p class="ql-block">背面“如在其上”则带有对关羽“神格”的敬畏,仿佛关羽的英灵就在上方,体现了民间对关羽的神化崇拜,承载着人们对忠义精神的信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 原名“八卦楼”,因楼内藏有康熙皇帝御笔“义炳乾坤”匾额而得名,楼体为三层楼阁式,结构精巧。</p> <p class="ql-block">八卦藻井</p> <p class="ql-block">旗杆,胡人牵狮</p> <p class="ql-block">狮子、胡人,焚炉</p><p class="ql-block">焚炉上的精美浮雕说明了这是集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焚炉,不是绝无仅有,也实属罕见呀。儒释道三家也在抢关二爷,纷纷拉他入自己的阵营:佛家封他为“伽蓝菩萨”,道家封他为“关圣帝”,儒家封他为“武圣帝”。</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 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北宋崇宁三年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名,其“忠义”精神得到了官方认可,奠定了他后续封帝的基础,由此开启封帝神话。殿前矗立两个华表,殿内供奉关羽坐像,像前有康熙御书“义炳乾坤”、乾隆御书“神勇”等匾额。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周围有26根盘龙石柱,雕刻精美,为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华表</p> <p class="ql-block">神勇(男神),乾隆御书</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关公的磨刀石</p> <p class="ql-block">蟠龙石柱共26根</p> <p class="ql-block">青龙偃月刀</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写“气肃千秋”,注意到没有,牌坊上面的檐是凤首,而下面的才是龙首,把建筑规制都改了。</p> <p class="ql-block">牌坊远观像条龙,左边柏树是龙头,右边的则是龙尾。</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 是关帝庙的最高建筑,因楼内有关羽读《春秋》的塑像而得名。楼体为两层三檐歇山顶,高33米,底层有回廊,上层四周设勾栏,楼内结构精巧,有“悬梁吊柱”的奇观(上层的柱子并非直接落地,而是悬挂在下层的梁架上)。</p> <p class="ql-block">到春秋楼二楼要花三十元,除了鞋套以外,这小黄包包就是一个锦囊,里面有Led手电筒、蜡烛、关帝符。</p> <p class="ql-block">菊花藻井,一对可以随风转运的藻井,它位于解州关帝庙春秋楼上层中三楹间架中心,分布着三眼不同形制的藻井,其中当心一眼恰在暖阁顶部,从外侧缝隙中隐约可见,两次间藻井格局对称,造型犹如怒放的菊花,由中心向四周放射,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整个藻井由204组斗拱以榫卯拼接成放射状的菊花造型,中心的垂莲柱恰似花蕊,四周408根昂嘴向外伸展。</p><p class="ql-block">藻井平面为八角形,周置小木作斗栱雕刻,有三踩和五踩两种,四层斗栱叠架,下面分别设置平板枋垫托,下层斗栱转角处设垂莲柱八枚挑承。</p><p class="ql-block">井底中心垂有雷公柱一枚,柱下端雕刻着莲蕊。通过增设木骨框架,在昂的两侧加施斜昂,逐层递增,将藻井上全部昂身稳固成一个整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藻井常被赋予“镇火”的功能,其水生植物的纹饰,呼应着《风俗通》中“东井主水”的厌火理念。而对于关帝庙来说,这朵永不凋谢的菊花,或许也象征着关羽忠义精神的永恒不朽。</p><p class="ql-block">藻井在古建筑中是规格很高的存在,一般只有皇宫、寺庙才有。关羽生前为臣,死后封帝,关帝庙中的菊花藻井体现了他被尊崇的地位,也显示出这座庙宇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菊花藻井是古代工匠运用高超技艺,通过精妙的榫卯结构和斗拱堆叠而成的。具体建造过程如下:</p><p class="ql-block"> • 确定中心支撑:在次间中心处与脊桁和脊枋成90度角处安装雷公柱一枚,上端以榫卯和桁枋结构相连,肩部与襻间枋连成一体,腰部于两袱之间用枋材结成框架,框架上施叉手托于雷公柱颈项处,使雷公柱稳固地设置在悬架之中,这根雷公柱就如同菊花的花蕊,是整个藻井的关键支撑点。</p><p class="ql-block"> • 斗拱层层堆叠:以雷公柱为中心,在其周围设置八角形框架,周置小木作斗栱雕刻,采用三踩和五踩两种斗拱,进行四层斗栱叠架。每增设一层木骨框架,就在昂的两侧加施两道斜昂,逐层递增,至外沿最上一层,每面加至十昂,周檐共八十只昂嘴,四周上下合计二百零四只昂嘴,这些斗拱如同菊花的花瓣,从中心向外放射状伸展。</p><p class="ql-block"> • 固定昂尾与垂莲柱:将藻井上全部昂尾贯固于藻井中心垂莲柱上,柱头下垂,雕有莲蕊,形成一束庞大而盛开的菊花式藻井,使其稳固地悬系于春秋楼梁架之中。</p><p class="ql-block">整个建造过程无需钉子,完全依靠榫卯结构让各部件紧密相扣。工匠们需精准把握每一块木材的木纹方向、榫眼开孔位置和孔径大小,才能保证藻井环环相扣、无缝接合。</p> <p class="ql-block">更为奇特的是,如果把房间门全打,藻井竟然可以随风转动。</p><p class="ql-block">(为保护的需要,已经加固,暂时不让转动了)</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制作者在某根木头上留言:“胜我者多木一根,不胜我者废木一车”,其中之意可想而知,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敢拆了这澡井。</p> <p class="ql-block">印楼</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这座庙宇不仅仅是一座纪念关羽的建筑,更是一座传承和弘扬忠义精神的文化殿堂。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之行,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在领略古建筑之美的同时,汲取到了丰富的精神养分。我相信,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庙宇,将会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向世人传递着忠义精神的永恒力量 。</p> <p class="ql-block">关公的升迁,在关羽死后,其辉煌在清代得到了无限的升华,纵观关羽生前和死后,汉代封侯宋代封王明代封帝,特别是在清代他的封号让一个个皇帝加的足足26个字长:忠义神武灵佑仨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雍正皇帝还封关羽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这又开启了武圣关羽的美名。</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关帝庙、关公会馆。这些关帝庙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如日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古巴等。</p><p class="ql-block">关帝庙,见证了关羽的一步步高升,它不仅是一座纪念关羽的庙宇,更是一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5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