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黄帝陵**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p><p class="ql-block">>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p><p class="ql-block">>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p><p class="ql-block">>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p><p class="ql-block">>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p><p class="ql-block">>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p><p class="ql-block">>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p><p class="ql-block">>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p><p class="ql-block">>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p><p class="ql-block">>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p><p class="ql-block">>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p><p class="ql-block">>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p><p class="ql-block">>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p><p class="ql-block">>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p><p class="ql-block">>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p><p class="ql-block">>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p><p class="ql-block">>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p><p class="ql-block">>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p><p class="ql-block">>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p><p class="ql-block">>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p><p class="ql-block">>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p><p class="ql-block">>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p><p class="ql-block">> 尚飨!</p><p class="ql-block">## 解读分析</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这首《祭黄帝陵》创作于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同年7月7日)。此时,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派代表林伯渠(即林祖涵)参加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的活动。毛泽东亲撰此祭文,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p><p class="ql-block">1. **崇高的民族认同与历史追溯:**</p><p class="ql-block"> * **开篇颂祖:**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诗歌以无比崇敬的语气,赞颂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伟大功绩——开创华夏文明,繁衍子孙后代,使中华大地山河壮丽,文明光辉远播,成就了雄踞东方的伟业。这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脉和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2. **深沉的民族危机与耻辱感:**</p><p class="ql-block"> * **痛陈时弊:**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笔锋一转,指出历经沧桑,国家曾遭挫折(可能暗指近代以来的屈辱),如今更面临强敌(日本)的侵略(“强邻蔑德”)。具体列举了琉球、台湾失守,朝鲜沦亡(“三韩为墟”),以及东北、华北(“辽海燕冀”)汉奸众多的严峻现实。</p><p class="ql-block"> * **批判投降:**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尖锐批判了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对日妥协退让(如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的严重后果:割地求和只会助长侵略者的贪欲,最终让中华民族沦为被奴役的境地。</p><p class="ql-block">3. **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战斗号召:**</p><p class="ql-block"> * **以祖为鉴:**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高度赞扬黄帝在涿鹿之战中英勇奋战、平定四方、保境安民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 **激励子孙:**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作为黄帝英勇的子孙,难道能如此不尚武勇?难道能让这泱泱大国沦丧于敌手?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民族血性和反抗精神的强烈呼唤。</p><p class="ql-block"> * **表明决心:**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东等”指毛泽东等)宣誓:虽然才能有限,但已拔剑奋起(“剑屦俱奋”),经过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万里崎岖”、“备历险夷”),一直在为国家命运浴血苦斗。引用霍去病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共产党人誓死抗战、不驱逐日寇绝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自我牺牲精神。</p><p class="ql-block">4. **明确的抗战纲领与统一战线思想:**</p><p class="ql-block"> * **团结御侮:**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这是全诗的核心主张之一,明确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所有党派、阶级、阶层、团体团结起来。</p><p class="ql-block"> * **救国良方:**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明确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唯一正确道路,号召四万万同胞坚决抵抗侵略。</p><p class="ql-block"> * **政治主张:**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在呼吁抗战的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国内政治、实现民主共和的主张,这反映了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对国家前途的政治构想。</p><p class="ql-block"> * **必胜信念:**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只要亿万人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抗战的胜利。表达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必胜信念。</p><p class="ql-block">5. **庄严的誓言与使命承诺:**</p><p class="ql-block"> * **核心目标:**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清晰表达了抗战的根本目标:收复失地,捍卫国家主权。</p><p class="ql-block"> * **郑重宣誓:**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物”指决心和行动,“志”指志向和目标。向祖先和天地郑重宣誓:收复河山、捍卫国权的志向和行动,永远铭记,永不改变。</p><p class="ql-block"> * **整军备战:**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明确表示要加强军事建设,整顿军队,并将此昭告于黄帝及历代祖先。</p><p class="ql-block"> * **祈请明鉴:**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最后,恳请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明鉴这份赤诚之心和坚定誓言。以传统祭文结尾“尚飨”(请享用祭品)作结。</p><p class="ql-block">## 核心意义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民族精神的凝聚号角:**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通过祭奠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极大地唤醒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将“炎黄子孙”的概念置于抵抗外侮的核心位置。</p><p class="ql-block">* **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宣言:**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向全国、全世界公开表明的政治立场和行动纲领。它超越了党派之争,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呼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起到了重要的舆论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共产党抗战决心的庄严宣告:** 诗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即将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为民族解放事业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和誓死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提升了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传统形式的现代运用:** 采用庄严肃穆的四言古体祭文形式,既符合祭祖的礼仪传统,显得庄重有力,又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容和战斗精神,是古为今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祭黄帝陵》绝非一篇普通的祭文。它是一篇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以民族始祖为旗帜,以血浓于水为纽带,以收复河山为号召,以团结抗战为核心的政治宣言和战斗檄文。它成功地将历史认同、民族情感与现实的抗日救亡斗争紧密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诗中体现的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精神,以及“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坚定信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p><p class="ql-block"> 本文文字由ai生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