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徐州云龙书院

太阳

<p class="ql-block">乘国盛文兴之时,我三探云龙书院,全且当作劳作后休歇的散步或时尚旅游。</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徐州历史上的最高学府。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鼎盛于雍正十三年(1735)的云龙书院,辛亥革命后被张勋夷为平地,先后共存了182年。</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当今文化学者用现代视觉解读传统文化的场所。佇立风雨中标注三国文字的导游牌,在向游客介绍的同时,也在默默虔诚的履行着文化担当。</p><p class="ql-block">地承楚汉雄风煌煌其象,人沐湖山佳气郁郁乎文。而我想到的更多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浓彩重墨:1938年战乱中的西南联大,1979年拨乱反正后的广播电视大学,当今学府欲实现“双一流”目标…优秀的中华民族,前仆后继,从未放弃过教书育才这份神圣。</p><p class="ql-block">知识就是力量,颠覆不破的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  《联大,中国教育史上的最牛》发出后加精,也收到了很多美友留言:西南联大确实是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联大如此伟大有什么独特的教育理念?很想了解更多联大当时的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面对众多精彩评论,我感觉仅靠美篇形式,实在无法满足美友对办学专业的诉求。这无疑给了我一个极大启发,可借鉴着尝试做些体验。</p> <p class="ql-block">徐州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麓第一节西南角的白鹿祠。据专家考证,这里就是徐州第一中学前身。</p><p class="ql-block">走进七进院格局的云龙书院,迎面就是四贤祠。这里供奉着唐宋时期曾在徐州任职的四位先人:韩愈,苏轼,杨时,陈师道。不仅文字广为传流传,而且政律非常清明,深受徐州人民的爱敬。</p> <p class="ql-block"><b>书院学规。</b></p> <p class="ql-block"><b>书院课艺</b></p> <p class="ql-block"><b>书院课程</b></p> <p class="ql-block"><b>书院管理制度</b></p> <p class="ql-block"><b>云龙书院名师。</b>千古书香育徐淮才俊,一庭正气弘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从云龙书院走出去的各路英豪</p><p class="ql-block"><b>李根云。</b>康熙戊戌进士,雍正十一年曾任徐州知府借山川之胜,因前人古迹,改义学为书院为云龙书院发展具定鼎之功聚顶。</p><p class="ql-block"><b>姜焯(1659-1974) </b>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二年任徐州知府。康熙五十九年主持创办徐州义学,即后来著名的云龙书院前身。</p><p class="ql-block"><b>张伯英(1871—1949)铜山人。</b>光绪进士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曾任北洋政府副秘书长。7岁入云龙书院读书,受教于冯煦等诸名师。</p><p class="ql-block"><b>徐树铮 ( 1880—1925) </b>原徐州府萧县人。八岁入云龙书院读书,曾任北洋政府秘书长,陆军部次长。对维护共和政体,取消外蒙自治贡献卓著。</p><p class="ql-block"><b>冯熙(1841-127) </b>光绪12年探花,官至安徽巡抚。光绪十三年前后承任云龙书院山长。清末徐州名生俊彦出其名下。</p><p class="ql-block"><b>桂中行(1833 —1895)</b>光绪元年起,四任徐州知府。在位12年间关怀书院,广聘名师,培养人才众多。</p> <p class="ql-block"><b> 云 龙 书 院</b></p><p class="ql-block"> ......游览后的触感</p><p class="ql-block">烟雨云山径路长,一院庭阴古墨香。</p><p class="ql-block">锦笺拮秀叠儒影,逐韵翰风话平常。</p><p class="ql-block">草阁扶笔逢昌世,书生又起锁高梁。</p><p class="ql-block">耕学百年惟思远,日月厚载有文章。</p> <p class="ql-block">2016年云龙书院修茸如旧,复建开院。</p><p class="ql-block">循清同治13年(1874)&lt;徐州府志&gt;中的云龙书院为蓝本。 山门/大门在中轴线,穿堂/讲堂居中,共六进院落。房舍百余间,有宜福堂/紫翠轩/三官庙/文昌阁等园内花木葳蕤。可廊在东侧石岗,望湖亭位于白鹿洞之上。石床位于后院。</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云龙书院,不仅保留了众多名胜故迹,且增添了许多汉画像石。如:孔子问路/吕梁观洪。 已成为集文化传承公益讲座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文化场所。 常年可见游客在这文化氛围极高的打卡地拍汉服写真,以鲜活的新姿续写前世未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第一稿:2017.10.(23)</p><p class="ql-block">第二稿:2022.4.5 (2256)</p><p class="ql-block">第三稿:2025.6.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