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闲鱼.茶话】 卖面条的小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桥头开了家压面铺,开店的是位四川农村小哥。有次我问他,以前在哪做的?他说在高平党校那条路已有十多年了,一直做面条。我感觉他对高平的风土人情很了解。他说高平人喜欢吃面条,而更喜欢吃饸饹面和炉面,这两种面卖的都不错。卖面条小哥态度不错,应对自若。我买面条顶多也就是两块钱,一次他过了秤,说:“两块一,两块。”我付了两块,沾了一毛钱的光,我客气地表示谢谢。 </p><p class="ql-block"> 再以后“两块一,两块。”几乎成了定律。我知道这是生意人吸引顾客的小技巧。是不是真的“两块一”,我并不去考虑多出来的“1毛”面条,我也不会去多付“1毛”——这多少有点吹“毛”求疵。买面条是我的生活需要,卖面条是他的生意需求。两相心照不宣,互相理解和尊重即可。</p><p class="ql-block"> 城北综合市场里,早先有一对四川中年夫妻开压面店。夫妻很勤劳。每天男人在里间忙压面,总是一身白。女人在前窗卖面条,态度和蔼,脸带微笑,也是一脸白。这对夫妻在高平一方城域里和客人处得很好。后来中年夫妻不见了,接替他们是一对年轻夫妻——其实是闺女和女婿接了班。男孩是辽宁的,女孩是四川的。有次我疑惑问男孩你们是怎么天南地北结合到一家了?男孩笑着说:“我媳妇儿在我们那儿打工,我们认识的。” </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认识,这样的结合——从四川到辽宁,实属奇遇。当下中国,年轻人四处打拼,八方创业,他们的婚姻早已不是我们六零后、七零后的守着一方水土的价值观了。不管对方的家是哪里,对了眼缘就有可能走到一块。</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节临近,这对小夫妻腊月二十六开车回辽宁,到正月初七已经返回高平。 我有点体恤这对年轻夫妻的艰辛和敬奉精神了。</p><p class="ql-block"> 我赞赏人家省外的人,他们敢于闯荡江湖,“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哪怕困了倦了,也不停下。“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p><p class="ql-block"> 往往不比较不知道谁辛苦。我看到的本地一些年轻人,文凭不高,不想踏一点坎,不想过一条河。还没出力就知道了什么叫“苦”,什么是“累”,再小的妖魔也怕捉。虽不信佛,却自甘躺平成仙。通过关系穿一身灰制服,戴一顶大盖帽,大门口当保安,坐一整天好舒服。即使上煤矿,也要当保安。每月一千多,够吃够喝。至于房子车子有老爸老妈去想。周末或下班后,小巷的麻将馆里,满满当当坐的都是年轻男女。(2025.7.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