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由蒙古土默特部领主、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孙孛儿只斤.俺答(阿拉坦)主持建成了漠南第一座城市库库和屯,万历三年(1575年)明朝廷赐名为归化城,清代乾隆年间在归化城外扩筑了绥远城,清末,二城合并为归绥城,到民国时称作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再次改名为呼和浩特市。在蒙古语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市",所以呼和浩特也被称作青城。先发一组随拍的呼和浩特市的镜像,再选择几处我认为值得祥细介绍的呼市景点奉上。</p> <p class="ql-block"> △大召广场的俺答(阿拉坦)塑像。</p> <p class="ql-block"> △席力图召。在蒙古语中,"召"主要指佛教寺庙,席力图在蒙古语中意为"首席",汉语寺名为"延寿寺",乃康熙皇帝所赐。席力图召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清代雍正、咸丰、光绪年间均有所扩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图为席力图召山门,二图为藏式风格的大经堂,三图为覆钵式喇嘛塔,下图为康熙亲征噶尔丹纪功碑碑亭。</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因寺内的金刚座舍利宝塔上有五座小塔而得名。这座塔为慈灯寺寺塔,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建成。通高16.5米,塔上雕有佛像1600多尊。上图为慈灯寺大日如来殿,下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座舍利宝塔。</p> <p class="ql-block">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西洋建筑文化对该寺的影响。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 △回民区美食街宽巷子。</p> <p class="ql-block"> △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街区塞上老街。</p> <p class="ql-block">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建于辽圣宗时期(982~1031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图和下图为塔上的护法天王浮雕。</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地铁一、二号线新华广场站。</p><p class="ql-block">一 大召</p> <p class="ql-block"> △大召,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图为大召山门前的牌楼,上面嵌有"九边第一泉"之匾,"九边第一泉"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传是康熙皇帝在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后,凯旋路过大召时由马蹄踏地而涌出泉水。</p> <p class="ql-block"> △大召由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俺答(阿拉坦)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次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名原叫"弘慈寺",皇太极改为"无量寺",</span>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此后大召便增设了帝王宝座,成为皇家的"家庙"。大召的主要建筑基本采用了汉传佛教寺庙的布局,中轴线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等。图为大召山门和山门前的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和其它寺庙有别的是,每尊天王都高抬一只脚。据说因为大召是皇家家庙,等级高,那些被天王踩住的妖怪都已修成正果,得道升天了。</p> <p class="ql-block"> △菩提过殿。</p> <p class="ql-block"> △过殿内西侧是密宗护法佛殿。殿内供奉大威德金刚、吉祥天母等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 △东侧是药师佛殿,殿内供奉药师佛、四大天王、关公。</p> <p class="ql-block"> △药师佛殿内的关公像。</p> <p class="ql-block"> △菩提过殿后便是大殿了,大殿乃大召主殿,细看下,这座汉藏结合的大殿是由前殿、经堂、佛殿组成,三部的屋顶均为金色琉璃瓦歇山顶,可见建筑的等级很高。</p> <p class="ql-block"> △前殿入口的这块匾是清光绪元年的,"便是西天"四字据说是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 △经堂。</p> <p class="ql-block"> △佛殿两侧的护法金刚。</p> <p class="ql-block"> △佛殿内供奉的四尊主佛,似是竖三世佛加宗喀巴大师。梁上的珍珠八宝宫灯为康熙皇帝所赐原物。</p> <p class="ql-block"> △佛殿内高约三米的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用三万两纯银铸成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 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开光,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释迦牟尼佛座前立有两根高约十米的通天龙柱,为明代遗物,柱上盘有造型灵动、雕工精湛的金色蟠龙。</p> <p class="ql-block"> △九间楼,乃大召中轴线最后一幢建筑,历史上曾作为经书储藏处,所以也叫藏经阁,二层结构,采用蒙藏风格与汉式斗拱相结合的形制建造。</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九间楼供奉的文殊菩萨,下图为观音菩萨,两尊菩萨的造像已经显现出藏传佛教风格。</p> <p class="ql-block"> △九间楼供奉的莲花生大士(右),弥勒佛(左)。</p> <p class="ql-block"> △九间楼供奉的大白伞盖佛母(左),阿弥陀佛(右)。</p> <p class="ql-block"> △大召在中轴线建筑的东西两侧,还有一些附属建筑(附召),东面的称为东仓,西面的称为西仓,东仓的原建筑已毁,现存的是二00六年后陆续复建的,从南到北主要有菩萨殿、玉佛殿、大乐殿;西仓的建筑从南到北是乃春庙和庇佑殿。图为菩萨殿,原殿在WG中被拆,现殿是在原址上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菩萨殿内供奉的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 △玉佛殿。</p> <p class="ql-block"> △玉佛殿供奉的这尊释迦牟尼玉佛是由整块的缅甸玉雕刻而成的,重二十多吨,由于佛像大,只能是先将佛像安放好后再建造大殿。</p> <p class="ql-block"> △这尊玉佛的袈裟用四万一千多颗红宝石和七千颗钻石镶嵌而成,合计用宝石四万八千颗,象征佛祖农历四月初八的诞辰。</p> <p class="ql-block"> △玉佛殿里的坛城。藏传佛教寺庙中的坛城,指的是供奉佛陀的台阁建筑,是佛陀菩萨将会降临的圣地,其样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中央的佛塔代表着佛教中的"须弥山",佛塔周围的道路则代表了悟道之路的曲折,建筑中用金色或银色的华丽色彩装饰,代表着佛教的神圣和高贵。</p> <p class="ql-block"> △大乐殿,该殿也是在WG中被拆掉的原殿旧址上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 △大乐殿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弥勒佛一般都供奉在山门或前殿,而大召不知何故却将其放在最后。另外,这尊弥勒佛的造像酷似南传佛教的佛像,不看说明,还真认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 △相比老建筑荡然无存的东仓,西仓在历史的劫难中留存下了乃春庙的山门和大殿。图为乃春庙山门。</p> <p class="ql-block"> △乃春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庙内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所奉的世间护法神的主神白哈尔。图为乃春庙主殿。</p> <p class="ql-block"> △乃春庙内的明代四大金刚壁画。</p> <p class="ql-block"> △乃春庙供奉的佛像在骷髅帏幔后,只有模糊的显现。骷髅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生死无常之象征,它提醒着世人,肉体生命终将归于尘土,超越肉体的唯有信仰。这信仰就是帏幔后面的佛,你可能被世俗纠缠视而不见,但佛就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庇佑殿,为西仓最后面的佛殿。</p> <p class="ql-block"> △供奉的是大白伞盖佛母,所以庇佑殿也叫大白伞盖佛母殿。</p> <p class="ql-block"> △大召随拍。</p><p class="ql-block">二 昭君墓</p> <p class="ql-block"> △昭君墓如今叫昭君博物院,除原来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之外,又加盖了一些建筑,图中的匈奴历史博物馆我前几年来时还没有。</p> <p class="ql-block"> △昭君墓的建筑沿神道延伸依次是诗碑、昭君像、青冢牌楼、和亲塑像、墓碑亭。</p> <p class="ql-block"> △昭君墓诗碑亭。亭中碑上镌有董必武题《谒昭君墓》七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p> <p class="ql-block"> △诗碑前的和亲演出队列,今天时间来的巧,正好能看到演出。</p> <p class="ql-block"> △诗碑后的神道,两侧有不少石象生(石兽)。</p> <p class="ql-block"> △昭君石雕像,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于二OO六年增建。王昭君原名王嫱,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西汉建昭元年(公元前37年)被选入宫,成为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被朝廷赐名昭君选嫁给当时的匈奴单于呼韩邪。</p> <p class="ql-block"> △昭君石像身后的神道,两侧依然布滿着石象生。</p> <p class="ql-block"> △青冢石牌坊。制式为三间四柱式仿汉式,碑额中"青冢"二字为乌兰夫题书。</p> <p class="ql-block"> △青冢石牌坊后呼韩邪与王昭君并辔而行的和亲铜像。铜像的设计者为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潘鹤先生。</p> <p class="ql-block"> △和亲铜像后,昭君墓墓表前的小广场,一会儿就要在这里进行和亲演出。</p> <p class="ql-block"> △和亲演出。</p> <p class="ql-block"> △昭君墓前的墓碑亭。</p> <p class="ql-block"> △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昭君墓墓碑。</p> <p class="ql-block"> △昭君墓。传说每到深秋,塞外原野上的草木尽数枯黄,唯有昭君墓上仍是青草茵茵,所以"青冢"便成了昭君墓的别称。据说此处现存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但是否真是王昭君墓葬地尚有争议。</p> <p class="ql-block"> △拜谒了昭君墓后,顺道匆匆瞄了一眼匈奴历史博物馆。图为博物馆内的雕塑与浮雕,没有说明,想必主题大概与"上帝之鞭"阿提拉有关吧。</p><p class="ql-block">三 将军衙署</p> <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清廷为了安排从漠北撤回的八旗将士,也为了就近监控归化城附近的土默特等蒙古诸部,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开始动工修建一座新城,两年后新城竣工,乾隆皇帝赐名"绥远城",同时设立绥远将军统领管辖今内蒙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地域。并有权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官阶为正一品。将军衙署便是绥远将军日常办公、生活之所。</p> <p class="ql-block"> △将军衙署严格按照《大清会典》一品封疆大吏府衙规制建成,南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中轴线东西两侧散布有若干厢房耳房。大堂、二堂为驻节将军办公之所在,三堂则为将军眷属内宅,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礼制建筑风格。图为将军衙署(府)正门,五开间,悬山顶。</p> <p class="ql-block"> △仪门,廊下有楹联"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此联之典出自西汉名将周亚夫驻守细柳营的故事。仪门为衙署中出入的礼制之门,中门通常是关闭的,只有在将军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打开。平时,进出者只能从两边的侧门(阿斯门)通行。</p> <p class="ql-block"> △过仪门即来到大堂前的院落,院落东边的厢房为折房。折房是负责起草奏折和公文的机构,折房前有"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的楹联,上联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下联出自唐代诗人储光羲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折房内景。</p> <p class="ql-block"> △大堂前院的西厢房为回事处(文秘处),是将军衙署的典吏为日常往来公文建档造册的场所,门前楹联为"有为有猷有守,日清日慎日勤"。</p> <p class="ql-block"> △回事处内景。</p> <p class="ql-block"> △大堂。大堂是将军衙署内规格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建筑。大堂建于院中月台(露台)之上,是新任将军到任时的"望阙叩恩”之地,也是衙署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堂前飘扬着八旗旗帜,门前及廊下有楹联两幅。廊下为"议论作社稷谋,事业为黎民福"。门前为"将军更解神谶字,太史合书大有年"。此联为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七十四岁时所书。</p> <p class="ql-block"> △大堂内景,蜡像重现了绥远将军与属下议事的场景。堂上所悬的"泽敷遐迩"之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堂中的海水麒麟屏风,彰显出一品武官的尊贵与威严(清代一品武官朝服的补子图案就是麒麟)。</p> <p class="ql-block"> △大堂海水麒麟屏风背面,为清嘉庆帝的御作《满汉合璧八旗箴》。</p> <p class="ql-block"> △出了大堂后门就跨进二堂大院,院内东厢房是箭厅,乃是负责绥远城武备事宜的机构,负责官员称"枪箭营官"。</p> <p class="ql-block"> △箭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 △二堂大院内的西厢房为客厅,是客人等候将军召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客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 △二堂。亦名“退思堂”,是将军日常办公地点。其名来源于《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二堂檐柱挂有一幅古篆楹联:"政惟求于民便,事期可与人言"。此联出自梁章钜文中之句,意为政事管理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便利百姓;执政所做的事情都可以公之于众,不要怕百姓谈论。另外说一句,梁章钜在道光年间亦是禁烟派的中坚力量之一,他在广西巡抚任上时,曾积极配合林则徐查禁鸦片。</p> <p class="ql-block"> △二堂檐下,悬有由当代书法家康庄所书的"安民则惠"之匾。此匾非常有意思,一是反读则为"惠则民安",颇能讲得通;二是惠字上少了一"点",民字上则多了一"点",是不是寓意要多给人民一点实惠呢?</p> <p class="ql-block"> △二堂正中悬挂的"捷凯抒勤"之匾为嘉庆皇帝题写,只不过现匾是仿制的。</p> <p class="ql-block"> △二堂院落与三堂院落间有一道垂花门相隔,迈过垂花门,便是三堂前院了。</p> <p class="ql-block"> △三堂。又名"燕思堂",属内宅。燕居是官员退朝后的闲居状态,此处指将军工作后的修身养性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三堂前院地上镶嵌着一块民国时的碑。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改绥远将军为绥远都统,将军衙署顺理成章变为绥远都统署。此碑是为纪念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整绥远都统署而立。我觉得此碑也是重要文物,不应放在地上任游客踩来踩去,这样太容易毁损,现在碑上已经有几个字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三堂内景。民国十三年(1924年),将军衙署(府)燃起了的一场大火,三堂遭受了严重损坏,四堂完全毁圯。同年对三堂进行了重修,重修过程中有所改建。所以现在看到的三堂内景,带有浓厚的民国时期时尚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从乾隆至宣统年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七十九任,将军衙署历时一百七十二年。民国时期,作为绥远都统署、绥远省政府办公场所历时三十八年。新中国成立后,此处又作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场地历时六年。李培基、傅作义、董其武、乌兰夫等当代名人等都曾在此地办公。说"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是再贴切不过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上篇完,敬请期待下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