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潘玫同学从天津孩子家回来提意:“去坤都我家吃手扒肉吧,顺便看看白音浩力宝变成啥样了。"就这么一句话,几个老同学当即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b></p> <p class="ql-block"><b> 车轮碾过450公里的路程,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渐渐变成无垠的草原。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都在回忆1976年在那片草原上度过的两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b> 抵达阿旗宾馆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早已等在那里——却宁布,白音浩力宝的原书记。虽然他的汉语依旧带着浓浓的蒙语腔调,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我们时,所有的情感都不需要言语来表达。</b></p> <p class="ql-block"><b> 次日一大早却宁布亲自带我们回村看看。车子驶过崭新的柏油路,两旁是一排排红砖瓦房,阳光下闪着温暖的光。他指着远处的家庭牧场说:"现在家家都有冰箱了,但咱们宝图牧场的酸马奶酸牛奶,都还是用祖传的法子酿的。"……那酸甜的滋味,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49年前。</b></p> <p class="ql-block"><b> 却宁布带我们走进一座洁白的蒙古包。包内铺着崭新的羊毛毡,铜壶里煮着的奶茶香气四溢。却宁布笑着说:"现在牧民们住砖房了,但蒙古包还在,客人来了,总要按老规矩招待。"我们坐下来,接过银碗盛的热奶茶,听着包外风吹草浪的沙沙声,仿佛回到了当年游牧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在村子里我们同学品尝久违的奶豆腐和奶茶,还是当年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当车子缓缓驶出离开白音浩力宝时,大家都特别感概,身后不仅是茫茫草原,还是一个崭新的白音浩力宝。</b></p> <p class="ql-block"><b> 潘玫的"青年之家"让人惊叹。五百亩荒草地在她的手里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杏树林。</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坐在果树下,现宰的羊肉在锅里咕嘟作响,潘玫端着奶茶笑着说:"这都是用杏核赚的钱置办的。"她和爱人老周从1999起与坤都镇政府签约30年合约在此二次创业,用辛勤汗水筑巢开荒造林打造知青年家园,经过十几年的磨练捶打,现如今已制办上了拖拉机,方便了园子里收获输出,极大的满足几十只羊在园子里啃食茂盛的青草,我们吃的手扒肉也是潘玫家牧养的,肉质特别鲜美,与我们在城里吃的羊肉味道有质的不同,纯纯绿色生态。同学们深深地为她的付出竖指赞叹!</b></p><p class="ql-block"><b>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b></p> <p class="ql-block"><b> 夜幕降临时,我们去附近公园消食散步。正好阿鲁科尔沁旗汗廷主题公园离我们下榻的阿旗宾馆很近,道路两旁灯光微闪,走进公园时,呈现巨大的玉石砖块标注阿旗的各个苏木嗄查乡镇地理位置(浓缩版的阿鲁科尔沁旗地图)贴铺在公园中央,几座传统蒙古包在彩灯映照下熠熠生辉,包顶的绳索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同学们兴奋地在此合影,留下倩影……</b></p> <p class="ql-block"><b> 临行前参观的博物馆里,那些古老的马鞍和铜壶,都在告诉我们这片土地的记忆。而最让我们动容的,是展柜里那顶历经风霜的旧蒙古包模型——它承载的不仅是游牧民族的智慧,更是一代代人无法割舍的草原情怀。 </b></p><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宝古图沙漠,继续这场穿越时光的旅程......)</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阿旗博物馆后,我们驱车前往奈曼旗的宝古图沙漠。当草原渐渐退去,金色的沙丘映入眼帘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这片无垠的沙海与翠绿的草原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p> <p class="ql-block"><b> 傍晚时分,我们骑着骆驼深入沙漠。驼铃声声中,夕阳为沙丘披上金纱,我们的影子在沙地上拉得老长。这时有人轻声哼起内蒙歌手呼斯楞原唱《天边的骆驼》的歌来,歌声随着晚风飘向远方。</b></p> <p class="ql-block"><b> 天还没亮,我们就爬上最高的沙丘等待日出。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整片沙漠顿时苏醒过来,每一粒沙子都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一刻的宁静与壮美,让所有人都忘记了言语。</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时,沙漠已经褪去晨露,开始散发灼人的热气。我们带着满鞋的沙粒和满心的感动继续前行,这片金色的海洋将成为我们永远珍藏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下一站行程前往赤峰……</b></p> <p class="ql-block"><b> 结束宝古图行程本应返程,有人临时起意要拐去赤峰😁。这座因红山得名的城市,对我们这些老草原人来说,总带着几分亲切。</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先去了红山博物馆。那些五千年前的玉器和陶器静静陈列,特别是那件"C形玉龙",温润的玉质仿佛还带着远古的温度。</b></p> <p class="ql-block"><b> 走出博物馆,红山就在眼前。沿着石阶往上,赭红的山体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现代建筑与古老文明在此交融,让人不禁驻足良久。</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完了红山公园后已经是晚间了,我们必须要尝尝地道的赤峰对夹。酥脆的烧饼夹着卤肉,简单却美味,就像这座城市给我们的印象——质朴而温暖。</b></p> <p class="ql-block"><b> 返程途中,我们决定在阜新稍作休整。网络搜索时,"海棠山"三个字忽然跃入眼帘——这座国家4A级景区,竟藏着一处千年古寺与摩崖石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来到景区已是中午,吃过午饭后景区入口处"海棠山林业局"的牌子略显质朴,却掩不住内里的灵秀。沿着石阶向上,古松夹道,偶有山雀掠过。转过一道山梁,普安寺的金顶忽然映入眼帘,在午后日光中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 寺后的摩崖石刻群最令人震撼。陡峭的岩壁上,数百尊佛像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清晰可辨。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像高逾五米,衣纹流畅如初。指尖轻触冰凉的岩壁,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匠人的虔诚呼吸。</b></p> <p class="ql-block"><b> 下山时正值午后,我们在寺前的石凳小憩。山风送来阵阵松香,远处传来隐约的诵经声。这座深藏林业局辖区的灵山,就像一位隐士,不事张扬却自有其深厚底蕴。</b></p> <p class="ql-block"><b>关于本次内蒙草原之行的活动总结</b></p><p class="ql-block"><b>首先,衷心感谢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使此次内蒙古之行取得圆满成功。特别要感谢立瑛、宋军两位同学,他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更在经费和人力上无私奉献,其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全体同学学习。</b></p><p class="ql-block"><b>本次活动亮点纷呈:</b></p><p class="ql-block"><b>1. 饮食体验:品尝了地道的手扒羊肉和草原烧烤,亲身感受了生态羊肉的鲜美;</b></p><p class="ql-block"><b>2. 文化体验:身着传统蒙古服饰,深度体验蒙古族风情;</b></p><p class="ql-block"><b>3. 怀旧之旅:在白音浩力宝重温知青岁月,引发无限感慨;</b></p><p class="ql-block"><b>4. 自然景观:观赏沙漠驼影、日出日落,游览赤峰红山和海棠山秀丽风光;</b></p><p class="ql-block"><b>5. 人文探索:探访摩崖石古迹,领略佛教文化传承。</b></p><p class="ql-block"><b>全程六天行程安排合理,交通便利,食宿舒适,虽行程丰富却毫无倦意。最终活动圆满结束,过程顺利愉快。</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