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高明华</p> <p class="ql-block"> 今年6月中旬,我和姐姐结束了西安旅游,去商络市柞水县红岩寺镇王家院,拜访一位长期"深谷文心"的文友王来生先生(原是陕西地矿局的工程师,简称王工),他爱人特地赶过来陪我们去柞水。一路上,我们乘地铁,上高速、穿隧道行程一百多公里到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据王工爱人姜老师介绍,柞水县属于秦岭山脉范围。地处陕西省南部,位于秦岭南麓,境内多山地,属于秦岭山脉的组成部分,自然风光与秦岭山区的地理特征高度契合。当我们汽车进入陕西秦岭,是一片绿色的长廊,仿佛进入了一幅雄浑壮丽的山水画卷。山脉巍峨耸立,连绵不绝。山谷深邃幽静,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溪水在山间跳跃。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隧道群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当我们乘坐的汽车驶入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隧道全长18.02公里,宽敞明亮,双向车道井然有序。隧道内的灯光设计独具匠心,蓝色、绿色、黄色等不同颜色的灯光交替闪烁,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人在漫长的行驶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和疲劳。隧道的墙壁光滑平整,仿佛是用巨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给人一种坚固而又华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进入了王工所居住的村子一一王家院。这里去年7月份经历了一次山洪暴发的自然灾害,致使这里的村民无家可归,房屋倒塌,道路冲垮,耕地被洪水吞噬。一年来经过政府和村民的努力,已建成了新居,被洪水损坏的道路、桥梁都建成己投入使用,地里种上了各种蔬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王工给他的房子起了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听雨里",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听雨的地方,一个静心的地方。这个村子与镇区相比,有些寂寞和冷清 。只有十几家住户,闻到的满是潮湿的草木气,混着腐叶与新苔的微腥,唯独寻不到半分烟火气味,只有偶尔掠过的风,卷着几片枯叶簌簌飘落,我突然发觉这寂静原是活的,藏着千万生灵的呼吸。我们走进王工的家,看到砖混结构的房屋,就势建在大山的平地里。厚厚的砖墙冬暖夏凉,却也沁着山里的湿气。大门敞着,门槛磨得溜光。屋内家俱全是现代化家庭的智能裝备。大书屋、大彩电、冰箱、电脑、按摩椅、监控、厨房用具等。喝的是山涧的泉水,用的是绿色的能源电。屋檐垂挂的干菌子和草药散发着独特的山野气息。吃午饭时,王工拿出了储存的山货招待我们。这些美食就地取材,做法朴实,却藏着深山里独有的鲜香,吃的就是那份原生态的本味。</p> <p class="ql-block">王工是位搞地质工作的工程师,读佛学,练书法、在笔墨间修行、感悟人生是他年轻时代的梦想。下午我们一起在附近的山下边走边聊。王工望着大山深情地说:于我而言,写小说与学佛,从来都是同一条路上的事——前者是用笔墨铺陈世间相,后者是在观照中明了因果理,说到底,都是在学着读懂“人”与“心”。</p><p class="ql-block"> 他的书柜子里放着上百本各种书藉,多为佛教文化知识的书多。他说:年轻时写东西,总爱堆砌辞藻,追求所谓的“深刻”,学佛后反而偏爱平实。佛经里的故事多简单啊,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寥寥数语,却震得人心里发颤。如今写小说,也学着做“减法”:少用华丽的比喻,少发空洞的议论,让人物自己说话,让情节自己流动。就像师父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写的时候不执着于“一定要表达什么”,反而更容易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照见自己。王工在地质部门工作几十年,写了许多工作日志,上百篇散文、小说等,但没出版发表。近年来在妻子的说服和帮助下,出版了《这个世界我来过》上下册,实际就是王工所著的日记自传。</p><p class="ql-block"> 我翻开书,感觉到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阅历、丰富的经历的人。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在认真地讲述自己平淡的故事。虽然没有华丽的的辞藻和激奋的语言,但给人形成的印象十分深刻。朴实的文风表达了他对来自传统文化、大学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这三方教育最真挚的感谢和深情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柞水王家院王工的"听雨里"小屋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要离别回去了。这里的山风会记得我们的笑语,石阶会印下离别的轻愁,而这份情意,就像院里的灯火,即便转身走远,也亮在心头,盼着某天再聚,让长谈续上这未完的篇章。祝愿王工 藏于大山,心向远方,愿墨香伴松涛,灵感随云雾常来,写出更多直抵人心的故事,我们在文字那头,一直等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