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世博会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但大多也就看了个热闹,很多场馆离题作文,来这里参展,也就是卖卖土特产。一般国家也就算了,发达国家是有责任回答“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的问题的,至少可以给欠发达国家绘制一张蓝图。 发达国家中扣题写作,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是德国馆。排队的时候就看到外面的活动区,这个是要事先预约的,有啤酒喝,不过是要花钱的。 进馆以后,每人发一个小玩偶,这个叫“circular”,对应着德国馆的循环利用主题,别小看这个,首先,功能类似导览耳机,可以拿在耳朵边听导览,另外,还可以玩,几个人一对碰,就变成粉红色,据说听了7段以后,就变成彩虹色。 <p class="ql-block"> 这个部分,是对未来城市的畅享,每个人可以用这个小东西在屏幕上选择自己理想的城市应该有的特征,比如说:智能型、自然型。当一段时间之后,按照大家的投票,不断组合成理想城市的样貌,展示出来,这种互动性还是挺有意思的。</p> 德国馆还是很务实的,很多环节,小玩偶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非常舒服的360度巨幕影像区,放的是什么真的没好好看,感受是,第一,环形座椅是旋转的;第二,周围座位不仅很舒服,而且是可以躺下的;第三,躺下看头顶,这个画面比周围的电影还好看。</p> 拍下来还可以在里面找找大家都在哪里。 最后归还小玩偶的环节,没有人拿个篮子在收,放在滑梯上,“啊”的一声小玩偶就回家了。<div> 德国馆还有室外植物园区,应该说,在扣题写作方面,一定可以打到9分。</div> <p class="ql-block"> 要说优等生,当然是日本馆。</p><p class="ql-block"> 日本馆在圆环外,这是我们最后参观的一个馆,晚上六点半左右可以去排队免预约入场(要不就是早去),第二天我们去的时候,晚了,已经全都结束入场了;第三天,无论如何都得进去,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包括没素质地插队汇合——当然是跟工作人员商量过、包括上甘岭一样忍受没有水喝的痛苦,包括已经折腾一天之后的疲惫),终于能够过了关闸走进去的时候,简直像做梦一样。</p> <p class="ql-block"> 整个场馆就是一个大型的循环经济试验场,甚至还有生产出混合藻类的生物塑料的现场,我们看了以后才明白,刚才我们坐的凳子就是这个过程生产出来的。</p> 另外还有用世博园的垃圾发酵生成的沼气发的电;整个场馆的水循环出来的再生水击打在鼓面上发出奇妙的声音。 庭院中这个侘寂风的水池里的水也是参与循环过滤过的水。 全馆充满了日本的文化符号,用绿色的HelloKitty代表着的32种藻类(特产店里还卖这个盲盒) 还有机器猫参与的各种生活场景的介绍。 日本人的认真态度实在让人敬佩,整个场馆的设计宏伟大气,干货满满,必须打满分,一直没买纪念品的我,在两条腿都不听使唤的情况下,仍然跑到礼品店,买了一把藻类小盲盒回来。 态度认真的还有让我们不仅排队,还要爬楼的西班牙馆,这次来世博会看场馆建筑的话,一定不能错过西班牙馆,从楼梯看上去,如果不看人,就会发现整个从楼梯到场馆,就像一幅画,画面像是红日从海中升起,那个红色发光的部分,就是入口,上面深蓝色的海水,就是场馆本身。这几种颜色对应着场馆内也是这几种颜色代表的主题。 这是小红书上找到的照片,效果看起来更明显。 宕开一笔,从建筑上看,这个有点儿傻的场馆有什么特色,看出来了吗? 有没有天开了一个洞的错觉?下面这个白天的图也是小红书上搜来的。这个设计师就是设计大屋根的藤本壮介。 回到西班牙馆。 记得上海世博会,一进门就是一个弗拉明戈演员在跳舞,这次馆内有一个全息的弗拉明戈舞者。<div> 不过这不是重点,西班牙参展也是诚意满满,这次的主题叫“黑潮”,蓝色部分,是海洋文明:把西班牙的海上殖民与日本之间的历史关联建立起来,馆内大量西班牙的海洋文明、海洋经济的展览,充满着互动环节。</div><div> 橙色部分,也就是在馆外看到的,充满着饱满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因为人比较多,很少有人驻足体验,我们也错过了这个部分的体验,据说,满墙的明信片都是没有被污染的西班牙海岸原始风光,如果自拍的话,呈现的就是被污染的引发人警醒的现实。</div> 总之,西班牙馆,用浪漫的巧思演绎着世博的主题,讲述着与东道主之间的故事。 这是个看建筑、看内容都不会失望的场馆。 世博我们实在没法进中国馆,但TW还是想去排一下,这个馆的名字叫“Tech World”,队伍比中国馆短了三分之二有多,这是有导览的馆,节奏把控得非常好,几个部分的参观人群可以做到互不干扰。<div> 小岛的小而美在这里充分体现,大屏幕上的文案以及东方审美视角,只有我们这些同文同种的人看起来才会心领神会。</div> 进门时一人给了一块手表,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最后扫一块大屏幕,我以为是测心率,给一些健康建议,其实像算命一样,说了一串不着边际的吉祥话,提出旅行建议,无聊,连拍的兴趣都没有。 靠这些平板展示出小岛上奇异的蝴蝶世界,略有互动。 小岛芯片行业发达,因此这一面芯片组成的墙视觉上还是挺有冲击力。 最后离场时,一人送了一个包,真是惊喜,整个世博会,就在这里有礼物收,据说中国馆也有,真是…… 还有一个小馆也有意外惊喜,就是印尼馆。我们在歇脚的时候,刚好在印尼馆的门口有表演,我们就驻足看了一会儿,看着队伍也不算长,干脆就排一下。 里面也是有导览的,速度也比较快,进门的时候,就发现,这里的门和巴厘岛的很像,听解说,果然如此,墙上的这些面具也都是来自巴厘岛。我想巴厘岛如此特别,应该就是它的宗教信仰与其他岛屿不同吧。<div> </div> 进去以后是一片热带雨林,从室外正午大太阳地排队进来,简直像来到天堂。<br> 然后进了一个环形影院,介绍印尼的自然奇观。 然后顺着弧形走廊上二楼,走廊两旁是摄影作品,我真的被这些作品感动到,真实得让人不由得边看边揣摩他们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 到了楼上,还有一个小电影院,简直谢天谢地!有座位了!展示印尼的祭祀仪式和皮影戏文化。坐下来完全不想起来。</p><p class="ql-block"> 排队时间与感受体验性价比最差的就是这个乌兹别克斯坦的馆。</p><p class="ql-block"> 看到外型真的觉得很震撼,我以为是希腊馆(其实最终我都没碰到希腊馆)。</p><p class="ql-block"> 排队的速度真不是一般的慢,二十分钟挪动一小段。</p><p class="ql-block"> 等轮到我们,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慢了,一个解说员过来问我能不能讲英语,我点了一下头,然后他就开始为我讲解整个这个馆的参观内容,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这个馆的修建过程,LOGO的理念……我边努力地听,边想,为什么,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等给我讲完,他再对着我们这一批里其余的人,用日语开始大声讲解。</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一批人里除了我们两人,其余都说日语。</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人说这个馆是知识最进脑子的一个馆,因为是强制动线+强制讲解。</p><p class="ql-block"> 我绝对是被强制讲解了。</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只要我的眼睛跟这个讲解员对上了,他就用英语再讲一遍,同伴叫我离他远点,别再让他看见我了,也是,他的讲解反正我也最多听懂五成。</p> 按照强制动线,终于挪到了楼顶,这时候,已经是接近傍晚,光线开始变得柔和,这些由日本本土产的木头搭建起的这个空间还是挺震撼的。 下图右边就是他们的LOGO,上面是树木,中间是传统纹饰,下面是根系。他们的展览也围绕着这三个部分“教育”“创新”“清洁能源”展开,但,说实话,没太大意思。<div> 强制动线,导致所有人都在摸着这些木头看个没完没了,没人带我们从这堆柱子里走出去,我们在大屋顶碰了几次壁之后,终于自己摸索到下去的通道,赶快下去找另外两个人去了。</div> 沙特土豪馆也没啥意思。 除了这个阿拉伯风情的庭院,真没啥意思。 同样的土豪国阿联酋打开大门迎客,根本不用排队。里面跟他们国家一样,地广人稀。 这个展台上这些精致的小人是阿联酋在航天事业方面的人才。 这个展台上展示的是在医疗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个馆,也是进得快出得快的。 这个馆展示了很多主要城市的夜景地图。 瑞士馆也是匆匆忙忙进进出出,没顾上好好看看这些看似低幼的互动环节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玄幻在里面。 有些场馆就看了看外观,比如说泰国馆,用镜面来呈现房屋对称的另一边。 比如阿塞拜疆馆,看上去也是充满了民族风情,看看门口排队的阵势,算了。 因为每天都是从东门进,西门的这些场馆除了他们抢到了预约票去参观,我们也就是去看夕阳的时候,路过看了看热闹。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还有几个场馆,像印度馆、摩纳哥馆,都是进去直接就出来,真没什么好看的,也不知道来占块地皮修个馆是啥用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活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天世博网页上都会公布今天有什么活动,不过有时候中文版上面翻译得不清不楚,与其去赶,不如偶遇。我们去的第一天就说是摩洛哥国庆日(几乎每天都有国家过国庆,也挺有意思的),说是有巡游,我们东西南北还没搞清楚,时间倒是可以,但也算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从印尼馆出来,正碰上巡游的队伍,这预期不到。</div> 还有一次,听着闹哄哄的,过去一看,大阪保健馆门口一群跳啦啦操的,下面是她们的亲友团。 第一天,刚要向大屋根冲过去,竟听到了粤语歌曲。 一看,这一天是中国馆的广东省日,真是太巧了。小舞台上正在试音。 不远处,还有英歌队在候场,真是在国内都没看过的,在这里碰到了。 又一阵熟悉的音乐飘过来"Hey,Jude”,回头一看,澳大利亚馆外面一个乐队正在演奏,所有人都跟着“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整个氛围轻松快乐,一个乐手,用熟练的日语跟下面的人交流,很厉害! 上回书说到,整个世博会每个月有一次烟花表演,有的人下午三点多,就在水广场坐等,在大屋根上等着,整个过程不过四分多钟,反正生命就是用来浪费的,但花着几百块钱,在毒太阳底下晒着等,实在有点儿想不通。 熊用手机拍的还挺不错。 白天太阳是毒的,但是晚上的夕阳是美的。<div> 我们晚上顺着西门一直走到海边儿,欣赏落日。</div> 偶遇了一场草坪上的音乐会。好像是波兰成为欧盟理事会主席国的庆典。 其实如果能坐在这里观看一下音乐会,也不错啊,但当时我们想的就是去日本馆试着排一下队。 于是一边回头一边往前走了。 第一天晚上还看了无人机表演。表演之后,天上用无人机显示出东西两个方向,我们随着人流直奔着东门去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世博护照</span></div><div> 入园第一件事儿,就是去礼品店买世博护照,后来在大屋根下看到随便儿买的事后,才觉得当初拍了那么长时间队(这是在世博会第一次排队)多么愚蠢!</div><div> 但,这就是信息差!</div><div> 接下去,我们三天下来,一共盖了83个章。</div> 阅读哈,阅读哈,基本上前面几页读好了,对于整个世博会的布局也就了解清楚了。 每一个部分也都有具体场馆的指引。 有些场馆比较省事儿,知道你也约不上,你也看不了,干脆把章放在门口,让你随便盖,对,盖章也排队。<div> 像下面这八个馆,都没法进去,不过把章改齐了(八个馆紧挨着)。</div> 也有一些馆,不参观完是不能盖的,盖章的地方在里面,日本馆,里面一个,外面一个,还都盖上了。 这里展示的仅是部分章,有些是真的用血汗换来的,有些是在联合馆里,十几二十个国家在一起,都不知道谁是谁了,一个一个盖吧。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套彩的章,分别在五个场馆各盖一种颜色,这个是刚盖了黑色的。 这是五种颜色都套完了,一幅完整的浮世绘就出现了。日本元素真是一点儿不落啊!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你要是问我盖戳有什么好处,第一,有些戳儿的设计确实很好看;第二,这就是最后驱动着我继续前行的动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最后给跑戳的同志们一些建议,就是,别管你能不能进,先问问章在哪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关于世博,还想说的是</div><div> 1、一定要肯去阅读:世博会网站上的资料非常丰富,而且购票之后,邮箱里还不时会收到一些关于参观和预约的建议,如果想更高质量地参观,很多场馆的预约是门学问,尤其是在日本这个吃个饭都要预约的国家,不会预约就只能走哪儿看哪儿了;</div><div> 2、三天对体力来说真的是个极限,毕竟不是住在大阪,随时随地可以去,去了就想着多看看,努力了三天之后,让我们再去第四天,谁都没有折腾的力气了。</div><div> 3、世博会其实还是各个国家关于未来发展,科技交流的更高水平的平台,我们看的都是热闹,其实看世博会网站就知道,每天都有很多关于科技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有国与国、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只不过我们是局外人。</div><div> 4、世博会也是个节日,人类文明的展示,文化的交流,没有比这个更集中的场合,徜徉其间,感受人类更合理的生活应有的样子,感受到科技在为我们引路,我们是一个文明的共同体,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div> 据说2030年的世博会在沙特举办,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