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甘南行-3

maoge

<p class="ql-block">甘南行第五天</p><p class="ql-block">花湖天眸</p><p class="ql-block">诺尔盖花湖生态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若尔盖花湖位于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热尔大坝上有3个相邻的海子,最小的叫错尔干,最大的叫错热哈,花湖是居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若尔盖花湖四周数百亩水草地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在四川最大的草原——热尔大坝草原中间,热尔大坝草原是全国第二大草原,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拔3468米。浩原沃野,广袤无垠,是中国最平坦的湿地草原。原野上绿草如茵,簇簇野花,五彩斑斓,遍地牛羊如散落在草原的颗颗珍珠,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黑颈鹤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是若尔盖国家公园组成部分。若尔盖草原海拔35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花湖、热尔坝大草原、松潘草原、红原草原、黄河九曲第一湾等景点。若尔盖草原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固体水库”——若尔盖泥炭沼泽湿地,也是多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因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水源贡献超过30%,被称为“中华水塔”。</p><p class="ql-block">若尔盖大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p><p class="ql-block">若尔盖大草原天高气爽,日出晨曦,帐篷点点,炊烟缭绕,牛羊漫野,牧歌悠悠,风情醉人。</p><p class="ql-block">若尔盖花湖独特旖旎的自然风光,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第一弯蜿蜒逶迤,风姿绰约。</p><p class="ql-block">纳摩大峡谷怪石嶙峋,峰峦叠翠。</p><p class="ql-block">若尔盖大草原一碧万顷,梦幻若尔盖花湖烟波浩渺。</p><p class="ql-block">降扎温泉氤氲缭绕,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巴西会址光芒四射,古潘州遗址绵亘至今,宗教文化神奇瑰丽,民族风情古老质朴。</p><p class="ql-block">漫步若尔盖花湖,枕黄河涛声,观日落牧归,共水天一色。</p><p class="ql-block">若尔盖花湖栈道,看鸥翔鹤舞,任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跨骏马飞身天际,入峡谷探白龙江源,品奶酷饼、喝酥油茶、吃烤全羊、煮黄河鱼、舞迷人锅庄,如品诗赏画,其乐融融,妙趣无穷。</p><p class="ql-block">若尔盖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林涛澜荡。</p><p class="ql-block">若尔盖西部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棕头鸥觅食</p> <p class="ql-block">花湖生态湿地</p> <p class="ql-block">大雁的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资深美女拥抱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打卡花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基建狂魔</p> <p class="ql-block">离开花湖来到郎木寺。</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是一个地名:郎木寺镇,郎木寺以白龙江为界形成「一镇两省三寺」的奇幻格局,集高原峡谷、藏传佛寺、村落于一体,被誉为“微缩香格里拉”。晨雾中金顶寺庙与河谷炊烟交织,辩经声与天葬文化震撼心灵,徒步峡谷野花如毯,这里既是藏传佛教圣地,也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在甘南之旅的众多目的地当中,横跨甘肃甘南碌曲县与四川阿坝若尔盖县的“郎木寺”双子小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独特的旅行体验让这里成为甘南环线中必打卡的旅游点之一。</p><p class="ql-block">郎木寺并非单指一座寺庙,而是以白龙江为界形成「一镇两省三寺」的奇幻格局。</p><p class="ql-block">郎木寺集高原峡谷、藏传佛寺、村落于一体,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此生必去的微缩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是藏传佛教圣地,两座寺庙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僧众众多,经幡飘扬,诵经声不绝于耳,能让游客深切感受到藏传佛教的庄严与神圣。</p><p class="ql-block">郎木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周边有草原、峡谷、溪流等多种自然景观,风景如画,宛如世外桃源,被誉为 “东方小瑞士”。</p><p class="ql-block">白龙江穿越镇中心的溪流仅宽2米,却是长江二级支流的起源。沿峡谷徒步(免费),可见冰川溶洞「仙女洞」、钙化瀑布「虎穴银瀑」,6-7月谷底野花如毯。</p><p class="ql-block">登上甘肃赛赤寺后山(海拔3600米),俯瞰红石山环抱中的金顶寺庙群与河谷炊烟,晨雾弥漫时宛若仙境。</p><p class="ql-block">赛赤寺后方有甘南地区唯一允许参观的天葬台。天葬是藏族的传统丧葬方式,在这里可以了解相关文化,感受生命的轮回与神圣,但需注意尊重当地习俗,不要大声喧哗和随意拍照。</p><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每天 13:00-15:00,17:30-21:00 有辩经活动。僧人们通过激烈的辩论来参悟佛法,游客可以现场聆听,感受藏传佛教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浓厚的学术氛围。</p><p class="ql-block">还可以走进当地藏民家中,品尝酥油茶、糌粑等藏式美食,学习制作唐卡,或者参加锅庄舞等民俗活动,深入体验藏式生活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郎木寺的魔力,在于用一条白龙江分割两省信仰,又在炊烟中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当你在晨雾里听诵经声与唤礼声交织,看当地居民共饮一溪水,便懂得这处安多藏区腹地的「文化共生秘境」,才是甘南之旅中最生动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横跨川甘的‘虎穴仙女’小镇,白龙江畔藏着格尔底寺的肉身活佛与塞赤寺的金顶辉煌。藏式建筑与清真寺共舞,梵音袅袅中,夜晚星空下的酒馆故事与晨光中的秃鹫低飞,诠释着天地人神的绝妙和谐。</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一个隐藏在川甘交界的神秘小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它兼具壮美自然风光与深厚人文底蕴。横跨川甘两省的格尔底寺、塞赤寺历史悠久,以独特宗教魅力,共同构筑起小镇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既是一座著名的寺庙,也是一个美丽的小镇。郎木寺的名字来源于藏语中的“仙女”之意,因为该地的一个山洞中有石岩形状酷似亭亭玉立,民间传说这是仙女所化,因此得名。此外,寺后林荫深处有一虎穴,藏语称“德合仓”,所以郎木寺也可以被翻译为“虎穴中的仙女”。</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镇创建于公元1748年,由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1958年前,该寺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先后于1958年和“文革”中被拆毁,1981年5月批准开放复建。白龙江贯穿小镇,是川甘两省的分界,虽然号称是江,但是其规模不过是一条去源头不远的溪流。</p> <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始建于明代,是四川格鲁派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其屋顶以银色为主,相对简朴,给人以亲民之感。格尔底寺以肉身活佛殿最为有名,殿内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流转,活佛肉身仍保持着安详的姿态,肌肤富有弹性,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前来瞻仰朝拜。寺内经幡随风飘动,梵音袅袅,与古朴的建筑相映成趣。除肉身活佛殿外,寺内还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唐卡、佛像与藏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也让格尔底寺成为了川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宗教文化明珠。</p> <p class="ql-block">寒赤寺建筑恢弘,远远望过去,金色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气派非凡。它的建筑采用梁架结构形式,檐四周装有斗拱,内部立柱支承长额,构成独特的金顶坡度,形成了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寺庙的窗户设计独具匠心,以暗窗为主、通透窗为辅,既契合藏族高寒气候,又能有效抵御风沙侵袭。门窗端檐口采用多层小椽逐层挑出的构造方式,巧妙承托小檐口,兼具防水、保护墙面与遮阳的多重功效,尽显古人建造智慧。它建在半山腰,站在台阶上可以俯瞰整个小镇。寺院的左侧是一片草原,野花盛开,牛羊成群,白色的毡房大小不一散布在绿色的草地上,偶尔有牧民骑马经过。</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的是甘肃省的金顶寺院:塞赤寺</p> <p class="ql-block">看,莲花瓣似的佛光</p> <p class="ql-block">看,对面四川的银顶寺院:格尔底寺</p> <p class="ql-block">拜别郎木寺,我们前往下一站: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光</p> <p class="ql-block">拜偈拉卜楞寺,望不尽的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转经者: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是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主持始建,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寺院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赢得第二西藏之称。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依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囊欠、僧舍和其他5类,建筑特点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外石内木。</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p><p class="ql-block">1982年被中国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29日,获评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p><p class="ql-block">据闻,第一世嘉木样选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为寺址,后拉章(佛宫)建成后,出于对大师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称“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转音为“拉卜楞”,且广泛使用,于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p><p class="ql-block">据闻,第一世嘉木样选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为寺址,后拉章(佛宫)建成后,出于对大师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称“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转音为“拉卜楞”,且广泛使用,于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鼎盛时期有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这些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建筑形式有藏式,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和式。</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拉卜楞寺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那座楼高七层的颇章玛绕佛殿在“四清”中被拆除修了电影院,殿里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于1958年被砸碎炼了钢铁。十年“文革”更是不堪言状,一座座佛殿变成了食品厂、屠宰场。寺门紧闭,僧众四散。寺院建筑仅仅保留原寺院西北一角,约占原寺面积的四分之一。寺址大部分被机关单位占用。</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院虽历尽沧桑,但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在中国政府的关怀下,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自从1980年拉卜楞寺院重新开放以来,国家前后拨款上百余万元对原留的经堂、佛殿作了维修。并新建了藏经楼一栋,还拨专款1200万元,使四年前被大火焚毁的大经堂又从废墟上重现楼台。</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1月26日,“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文物保护工程已经完成了原计划项目的90%,其中14个佛殿已完成文物本体修缮,7个佛殿完成壁画修复,修复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坐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松林苍翠,寺前开阔平坦,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所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全州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群峦叠嶂,山大沟深,气候比较温和,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区。</p> <p class="ql-block">精美木雕</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经典文化</p> <p class="ql-block">甘南行第六天</p><p class="ql-block">拜偈米拉日巴佛阁。</p><p class="ql-block">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是全藏区唯一的一座供奉藏传佛教各派宗师的高层建筑名刹,始建于清乾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建筑总面积4028平方米,高40余米,共九层。佛阁内供奉有各类佛像一千二百七十多尊,建筑造型独特,融藏族堡式建筑与佛阁式建筑特色为一体,外观雄浑壮观。建筑面积:4028 m2。</p><p class="ql-block">楼内壁画琳琅满目,与彩绘、唐卡、塑像浑然一体,颇具宗教神秘的色彩;走廊楼梯盘旋直达楼顶,一至九层佛殿供奉的佛像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并先后形成了宁玛派、萨迦派、葛举派、葛丹派、格鲁派等诸多角派,有以喜金刚为主的密乘四部的众多本尊佛像;还有佛、菩萨、护法、财神等佛像二百一十五尊。整个佛阁的佛像总数为一千二百七十二尊。米拉日巴佛阁的僧侣们每年还要举行各类佛事活动。从后藏扎什伦布寺习而来的宗教法舞蹈形象或兽、或鬼或神,或善或恶,服装奇特、面具繁多,法号锣鼓激越,震颤人心。</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全称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是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北郊的藏传佛教噶举派重要寺院,始建于1777年,现存建筑为1988年重建的九层全木结构宗教建筑群,供奉1720尊佛像,兼具宗教、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坐落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北郊,距市中心约2.5公里,毗邻当周草原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筑毁于20世纪60年代。‌‌</p><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启动重建,历时四年完成。‌‌</p><p class="ql-block">‌宗教地位‌: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核心寺院,兼具宁玛派、萨迦派等教派元素,体现藏传佛教融合特征。‌‌</p> <p class="ql-block">拜别米拉日巴佛阁,前往美仁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美仁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资深美与美仁大草原斗美</p> <p class="ql-block">经幡隧道</p> <p class="ql-block">离开美仁大草原,前往下榻处。</p><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p> <p class="ql-block">冶力关镇</p> <p class="ql-block">甘南行第七天</p><p class="ql-block">李家龙宫</p> <p class="ql-block">李家龙宫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其“尊道贵德、图强兴业、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厚重且深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p><p class="ql-block">它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p><p class="ql-block">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为学校,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离开陇西李家龙宫,前往天水伏羲庙</p> <p class="ql-block">伏羲城</p> <p class="ql-block">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p> <p class="ql-block">精美龙凤木雕</p> <p class="ql-block">开物成务</p> <p class="ql-block">景区风光</p> <p class="ql-block">九鼎一排</p> <p class="ql-block">2025年公祭伏羲大典标志</p> <p class="ql-block">天水古城</p> <p class="ql-block">罐罐茶</p> <p class="ql-block">启汉楼</p> <p class="ql-block">再见天水,结束八天的甘南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