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北周姚襄城战事概述

壮宝爷

<p class="ql-block">  清朝光绪年间吴葵之所著《吉州全志》,在其第218页,以七百余字的篇幅,记载了发生于公元570年北齐与北周两国在我县姚襄城展开的一场战事。这场战事历时两年之久,最终双方各有得失,战事宣告结束。本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循着这七百余字提供的线索,又查阅了诸多相关的史志资料,将这场战事作一介绍,以飨读者,也望史志爱好者赐教并补充。</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上的北齐和北周</p><p class="ql-block"> 北齐(550一577)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其疆域主要位于黄河下游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核心区域包括现今的山西省大部分地区、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大部、河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辽宁省西部,历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都城为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p><p class="ql-block">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又称后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宇文氏①于北朝建立的一个政权。其建国时期的治理区域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部地区。北周历孝闵帝②宇文觉等五位皇帝,国祚二十四年,都城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二、姚襄其人和姚襄城</p><p class="ql-block"> 姚襄(约331年-357年),字景国,南安郡赤亭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是十六国时期羌族的重要首领。随父降晋,授平北将军、并州刺史③,他以雄健威武、多才多艺和善于笼络人心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姚襄城在今山西吉县西南约五十里处,也就是现在东城乡西村西南一带。永和十二年(356年),姚襄攻打洛阳不克,为大司马桓温所败,之后北徙北屈(吉县)期间筑此城,故得名。“城高二丈,周回五里”,“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元和郡县志·慈州》)。地势险要,为北周、北齐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  三、战事经过</p><p class="ql-block"> 这是指北周天和四年(569)九月至天和六年(571)九月,北齐与北周军队在宜阳(今河南)至汾北(汾河以北)进行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历时将近二年,战线从河南宜阳一直打到山西定阳(吉县)。战役前期战场主要在河南宜阳、洛阳一带。战役中后期战场主要在汾河北新绛、稷山、河津、吉县一带。汾北之战最激烈的战斗就在定阳城(吉县),而战斗反复争夺多次的焦点就是姚襄城。</p> <p class="ql-block">  起因是公元569年8月23日,北周一个不知名的盗贼诛杀了北周孔城(河南省伊川县西南)守将,将城池献给北齐,之后双方就孔城归属进行多轮谈判,均未达成结果,北周十分不滿,于是九月五日北周朝廷派齐公④宇文宪⑤和柱国李穆⑥率军包围北齐宜阳,并在周边筑五城,切断其粮道,随后还准备包围洛阳。</p><p class="ql-block"> 于是570年一月,北齐后主高纬⑦下诏命令太傅斛律光⑧率三万大军解救宜阳。军队一路南下, 推进到宜阳城下,与北周宇文宪等人的大军对垒,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不分胜负。斛律光下令在洛水南岸修筑统关、丰化二城,打通了通往宜阳的道路,然后斛律光率军假退。宇文宪等人率领五万周军渡过洛水追击,行至安业(今地不详),斛律光纵兵反击,周军溃败,齐军生擒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又斩首三百余级。宇文宪又命令宇文桀、梁洛都与梁景兴、梁士彦等率领三万步骑在鹿卢交切断了道路阻击齐军,斛律光与韩贵孙、呼延族、王显等将攻击周军,再次大破敌周军,斩杀了梁景兴,缴获一千多匹战马。虽屡胜周军,但未能解宜阳之围。此后双方在宜阳战事上持续到年底仍不见分晓。</p> <p class="ql-block">  此时驻守玉壁(今山西稷山县)的北周军事家韦孝宽⑨对部下说:争夺宜阳一城之地,不会对大局有什么影响,两国都来争夺,兴师动众,齐国也有不少有才能的人,难道都缺少谋划吗?如果放弃宜阳,来争夺汾北的土地,我国的疆土一定会被侵扰。现在应该在华谷及长秋(华谷在今稷山县西北华谷村,长秋在今新绛县西北泉掌镇)修筑城池,打破北齐国图谋。如果让他们抢先一步,再夺回来就很困难了。并绘制了地图,派人向宇文护⑩汇报,遗憾的是北周当局并未引起重视。</p><p class="ql-block"> 北齐武平元年(570)十二月,北齐后主高纬让斛律光从晋州道⑪出兵,修筑城池,以备与北周再战。解律光率军五万在玉壁(山西稷山县)附近筑华谷、龙门二城,使北周在汾北一带的军队有所顾及,不敢轻举妄动。之后,斛律光又率军北上,包围并占领了汾北定阳(吉县),并在定阳西北修筑了一座南汾城,还在此设立了南汾州,北周当地一万多户百姓纷纷归顺了北齐。此外还在汾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城池十三座,向西一直延伸到龙门,分兵把守,把齐国的土地拓展了五百余里。致使韦孝宽的玉壁城陷人孤立无援状态,他之前的忧虑全变成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汾北危急,周军只好撤去宜阳之围,前去攻克定阳。宇文护向宇文宪问计,宇文宪建议说:“以我之见,哥哥应当暂时率军进至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声援汾北我军,我率领精兵前去,随后见机行事,定能获胜。"</p><p class="ql-block"> 这时定阳城己被齐军占领,投送援军和运送粮草的道路已被截断。于是宇文宪又派柱国宇文盛⑫运粮,因无路可走,部队只能从乳谷(乡宁下化乡一带)挺进。由于北齐军将定阳防守的十分坚固,周军暂时无法突破,于是在定阳城以西连营防御,并在营外挖了一条 隔断交通的沟,使战况暂时处于僵持状态</p> <p class="ql-block">  同年四月,宇文护十分关切汾北的战况,派心腹郭荣去前线查看,郭荣回来说,定阳和姚襄相隔较远,不能相互支援,建议在二者之间再筑一城,可以两头兼顾救助,宇文护同意后,郭荣城就是在这时筑建的。</p><p class="ql-block"> 当斛律光还在坚守定阳时,北周武帝又派遣宇文纯⑬、田弘⑭增兵宜阳,以期调动汾北齐军回援,减轻汾北的压力。于是斛律光放弃定阳率军五万赶去救宜阳,在宜阳城下与周军大战,虽没有夺回宜阳,但攻取了北周建安等四个城池,俘虏周军千余人,然后撤军。</p><p class="ql-block"> 宜阳之战大致在公元570年六月结束,第二年三月,黄河边的姚襄城被北齐斛律光攻占。随后北周宇文宪又秘密派人潜入姚襄城,里应外合又夺回姚襄城,之后姚襄城再次被北齐攻占,如此这般姚襄城几经易手最后终被北齐占领。占领后诸将建议一举占领南边郭荣城。北齐重臣段韶⑮知道后说:“此城一面濒临黄河,三面系高山,易守难攻,即便得到它,也只是一座土城罢了,不如集中兵力攻打定阳,这才是长久之计。”</p><p class="ql-block"> 六月,北齐段韶接管斛律光兵权集中兵力围攻定阳,定阳城主为汾州刺史、开府仪同⑯杨敷⑰坚守,久攻不克。段韶登山观望城池形势,指挥士兵加紧攻打,昼夜不停使用云梯和挖地道攻城,杨敷则冒着枪林箭雨和投石亲临城头指挥,坚守待援。</p> <p class="ql-block">  定阳被齐军包围激战时,北周宇文宪身在龙门(今河津),手边虽有两万军队,欲救定阳,山路崎岖,道路遥远,远水不解近渴,于是放弃了救授。</p><p class="ql-block"> 公元571年七月,北齐军攻破定阳城,北周军队大部被歼,但仍有一部分生还准备突围。当时北齐段韶患病,因为内城还没攻破,就对兰陵王高长恭⑱说:定阳城三面高山、深沟遍布,残留周军要逃走只有东南一条小路可走,他们要突围必走此路,可挑选精兵把守,定可一举全歼。于是高长恭挑选了壮士千余人,在定阳城外东南的涧口设伏。</p><p class="ql-block"> 此时定阳城内北周士兵不满两千,又缺粮少水,杨敷深知内城早晚被攻陷,于是召集将士们说:我和你们一起守城,希望同心协力,打败齐军,保全城池。齐军攻城已久,人困马乏,他们粮食也不多,不如趁着夜色突围出去。没想到却中了高长恭埋伏的圈套,被包围后杨敷和全部士兵被俘。</p> <p class="ql-block">  齐军正式占领定阳和姚襄城,而唯独位于两城之间的郭荣城还在北周军队的手中。攻下定阳后,段韶、高长恭转兵对付宇文宪,宇文宪率领周军严阵以待,双方交手后,北周大将军韩欢部首先被齐军击败,周军阵脚动摇,宇文宪亲自督战,才将齐军击退,此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双方遂各自收军。北周宇文护见宇文宪无法取胜,遂在黄河之上架设浮桥,准备率军强渡黄河,与齐军决战,齐军段韶(或者为高长恭)率军在黄河上游放下木筏,试图毁掉浮桥,但没有成功,周军渡过了黄河。</p> <p class="ql-block">  在北齐斛律金所部还未赶到宜阳时,北周宇文纯、田弘已经攻克了北齐宜阳等九座城池,斛律金率领五万齐军来到宜阳地区后,虽然没有夺回宜阳,但攻占了北周建安等四座城堡,俘获上千周军。与此同时,汾北战场上齐军主帅段韶病重,不得不提前返回国内,兰陵王高长恭接替他担任齐军主帅继续与周军作战,宇文护也无法夺回定阳、姚襄城。斛律光在宜阳方向制止了周军的攻势后,也奉命率军返回国都邺城。事到如今,为期将近2年的宜阳、汾北战役结束,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齐军占领汾北定阳、姚襄城,周军攻占南线宜阳等九座城池,打成平手后重新开始谈判。最终在当年十月,双方各自派出使者,达成协议,承认现状,两国又暂时恢复了平静。</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①鲜卑宇文氏是中国古代鲜卑族的一个重要部落和姓氏。</p><p class="ql-block">②北周孝闵帝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第一位君主,名字宇文觉。</p><p class="ql-block">③并州刺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并州地区的行政、军事和司法事务。北齐并州大致位于今山西省全部与陕西省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④北周齐炀王。</p><p class="ql-block">⑤宇文宪(545年~578年),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是北周宗室大臣、政治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⑥柱国李穆(510年-586年9月18日),字显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是汉代骑都尉李陵的后代,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四朝名将。“柱国”是保卫国都的武官。</p><p class="ql-block">⑦北齐后主高纬(556年~577年),字仁纲,是北齐第五位皇帝,武成帝高湛的嫡长子,他的统治对北齐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⑧太傅斛律光(515年-572),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西北)人,北齐名将,斛律金之子。他初任都督,善于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太傅”是辅佐国君并教导太子的官,地位仅次于太师。</p> <p class="ql-block">⑨韦孝宽(509年~580),京兆杜陵人,武威太守韦旭之子,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p><p class="ql-block">⑩宇文护(513年~572),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颢第三子。北周缔造者和权臣。封晋国公,历任雍州牧、骠骑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p><p class="ql-block">⑪、晋州道 大致在今临汾市辖区及其周边广大地域的道路。</p><p class="ql-block">⑫、宇文盛(?~580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中国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的军事人物。</p><p class="ql-block">⑬、宇文纯(?-公元580)今内蒙古武川县,鲜卑族人,是北周宗室大臣,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九子,史称“陈惑王”。</p><p class="ql-block">⑭、田弘,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长城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p><p class="ql-block">⑮、段韶(?-571)是南北朝时期北齐重臣,也是北齐开国功臣、“北齐三杰”之首。</p><p class="ql-block">⑯“开府”指打开府署、自辟僚属,“仪同三司”是说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开府仪同三司”意即可以按照三公的规格和待遇,开设府署,自选僚属。</p> <p class="ql-block">⑰、杨敷(?-571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是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大臣,也是隋朝名将杨素的父亲。</p><p class="ql-block">⑱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北齐宗室、名将,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今河北景县东人。北齐开国皇帝高欢之孙,鲜卑化汉人。先后因战功被封为乐城、乐平、高阳等郡公,徐州兰陵王、左、右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太保、太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