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王后(1):凯瑟琳·德•美第奇(1519.4.13~1589.1.5)

沁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巴黎蒂伊勒里公园和凯瑟琳·德•美第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西岱岛的美国咖啡厅(Café American),吃了一顿午餐,为了犒劳一下在兴奋的劲头过后,已经开始疲惫的身体。这顿丰盛的午餐,有恺撒沙拉、橙汁、黄油面包,主食是牛排,甜点是巧克力布丁,一杯小小的、浓浓的咖啡,既帮助了消化又提振了精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下一站,</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蒂伊勒里公园,法语是Jardin des Tuileries。</b><b>从餐厅出来,很方便就下到地铁。在西岱岛的地铁中转站中有一条</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地铁线就可以直达蒂伊勒里公园</b><b>。</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狭小古老的地铁站出来后,我眼前一亮。该站的出口正好毗邻花园的北面出口。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走进了</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蒂伊勒里公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和西岱岛相对狭窄的街道相比,</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里豁然开朗。</b><b>因为是中午时间,公园里游客如织。</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首先走过花园最外一层的碎石路和紧挨着的林荫路,遇到很多锻炼的人</b><b>。看着这些挥洒着汗水,认真奔跑的锻炼者,我心生羡慕。如果能够在这里跑上几圈,那该有多么舒服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来到蒂伊勒里公园中心的喷泉边</b><b>,环视这个</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公园</b><b>,慢慢体会着它的美,也体会着这座我心中最美丽的城市的韵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准确地说,</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蒂伊勒里公园就位于巴黎著名的历史中轴线(Historical axis)上。</b><b>在这条</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b><b>,在蒂伊勒里公园的</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西边就是协和广场(</b><b>Place de la Concorde),而在杜伊勒里花园的</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东边就是卢浮宫(</b><b>Palias du Louvre)。</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喷泉的位置</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向西望去,协和广场上高高耸立的卢克索方尖碑(Luxor Obelisk)和在更远处的,位于香榭丽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末端的、雄伟的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立刻映入眼帘</b><b>;</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向东望去,卢浮宫前那个标志性的玻璃金字塔(Pyramid)和稍近一点的小凯旋门,也称为卡鲁塞尔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也尽收眼底</b><b>。</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真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喷泉的四周,围绕着绿色的、低腿的铁椅子,</b><b>供游客休憩。而在这个巨大的</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圆形喷泉外圈,围绕了多个雕像</b><b>。这些</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人物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b><b>对于这些人物雕塑,我大都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故事。但有个别,我还是比较熟悉的,这其中</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有古希腊著名英雄提休斯大战人身牛头怪物弥诺陶洛斯</b><b>(Theseus Fighting the Minotar),</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罗马不贪恋权力,功成身退的公民执政官辛辛纳图斯(</b><b>Cincinnatus)。顺便说一句,美国俄亥俄州著名城市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就是以这位古罗马英雄的名字来命名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到法国旅游,有必要读一些有关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历史的书籍,否则很多精彩的东西都会不知其所以然,也就辜负了难得的旅行。这种情况,在太阳王的凡尔赛宫更明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继续</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漫步在蒂伊勒里公园中,享受着绿树、喷泉、石雕的时候</b><b>,</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禁想起了一个女人,她就是蒂伊勒里公园的奠基者,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摄政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为近500年之后的一个普通中国人,或者说一个单纯的历史爱好者、游客,我没有实力去从历史大事件中来分析或评断</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位对16世纪的法国留下了深刻个人印记的女人。</b><b>我只想试着从</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b><b>的角度来向读者朋友们,展示凯瑟琳·德·美第奇,这位</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着极其不平凡人生经历的女人。</b><b>对于她,下什么样的结论,或贬或褒、或慕或恶,就留待大家评说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讲凯瑟琳·德美第奇,首先要讲讲她的丈夫,1547~1559年的法国国王亨利二世(Henry I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亨利二世生于1519年,只比他未来的妻子凯瑟琳·德美第奇大不到半个月。</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亨利二世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第二个儿子</b><b>。1525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帕维亚战役失败被俘后,被关押在西班牙。在委曲求全被迫签订协议后,弗朗索瓦一世获释。</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但作为交换条件,当时只有6岁的亨利二世和他的哥哥,法国王太子,弗朗索瓦(Francis, the Dauphin)作为人质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关押在西班牙长达四年之久</b><b>。这段屈辱、恐惧和孤单的</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囚徒岁月给亨利二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b><b>在寂寞的时间中,</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亨利二世靠阅读中世纪的游侠骑士传记来打发时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并逐渐培养了亨利二世尚武顽强的性格</b><b>。这一点,</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亨利二世继承了父亲弗朗索瓦一世的个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1547年3月31日,亨利二世的父亲弗朗索瓦一世去世了。</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亨利二世正式成为法国国王</b><b>。从1547年登基到1559年意外身亡,</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亨利二世执政了12年</b><b>。</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为一位颇有建树和作为的国王,亨利二世的这12年,至少有两件事情值得提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首先亨利二世继承了其父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敌对,双方战火重燃</b><b>。在先后长达八年的第八次意大利战役(the Eighth Italian War)中,尽管互有胜负,但却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交战的双方逐渐都认识到这是一场没有任何结局的战争。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于1555年退位后,亨利二世和查理五世的接班人,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费迪南德一世又鏖战了四年。终于,疲惫不堪的双方于1559年达成了《卡托-康布雷奇和平协议》(Peace of Cateau-Cambresis),</b><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从而结束了法国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之间长达几代人的战争。这是亨利二世的历史功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另外一个历史事件,当然不能够称之为他的功绩</b><b>。16世纪后半叶蔓延整个法国的、非常血腥和异常惨烈的法国宗教战争(French Wars of Religion)在亨利二世执政时期已经初现端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于法国宗教战争,我们在后面要详细介绍,这里只简单提一提。法国长期以来,就是非常传统的天主教国家(Catholic Kingdom)。法国人民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但随着16世纪初的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法国逐渐也出现了新教运动,尤其是在法国南方,新教运动尤为旺盛。历史上,把法国新教称为“胡格诺教”,其教徒称为胡格诺教徒(Huguenots)。但是由于亨利二世的铁腕镇压,比如采取火刑惩罚这些异教徒,胡格诺教并没有在亨利二世执政时期,兴起多少风浪。但是在亨利二世去世后,继承他王位的三位儿子不但缺少亨利二世维护王权统治的坚定决心和铁血果断,更缺少行政统治的手腕和资源,胡格诺教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了可以和占主流的天主教相抗衡的力量。法国因此陷入了内战的深渊中,并于1572年8月24日,爆发了法国历史上,乃至整个基督教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恐怖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Sain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关于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我们留在后面详细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让我们从法国的国事回到亨利二世的家事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533年10月,在法国南部最大港口马赛,只有14岁的亨利二世和他同年的凯瑟琳·德美第奇结婚。凯瑟琳·德美第奇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虽然美第奇家族富甲一方,但用当时法国宫廷的眼光来看,美第奇家族,尤其是凯瑟琳·德美第奇的父系家族并没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和血统。似乎在一些法国贵族心中,作为法国王位第二继承人的亨利二世和这位“暴发户家族”的女儿并不匹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尽管,当时的教皇克莱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对亨利二世和凯瑟琳的婚姻给予了极大的祝福。但可以想象,孤身一人来到法国宫廷的凯瑟琳,才满14岁的凯瑟琳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其实,从父系关系上讲,教皇克莱芒七世实际上是凯瑟琳的远房祖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尽管凯瑟琳称不上是绝世美女,而且具有美第奇家族中普遍存在的眼球突出的特点,但从小受到文艺复兴教育的凯瑟琳,也可以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雍容典雅,气度不凡。最为重要的是,凯瑟琳有一副似乎是铁打的好身体,这为她在以后度过无数艰难岁月奠定了基础。此外,身材不高的凯瑟琳外表柔弱,但实际上内心相当坚强。尤其是凯瑟琳幼时经历过美第奇家族在1527年被驱赶出佛罗伦萨的巨大变故,更磨砺了她勇敢顽强的个性。两年后,美第奇家族成功返还佛罗伦萨。凯瑟琳也结束了这段漂泊不定,甚至是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生活。凯瑟琳的这个经历和她未来的丈夫亨利二世颇为相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亨利二世和凯瑟琳的婚姻还算顺利地开始了,但接下来等待凯瑟琳的将是非常痛苦、焦虑甚至是绝望的10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两个原因造成了凯瑟琳婚姻的坎坷。首先是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普瓦捷的迪亚娜(Diane de Poitiers)。普瓦捷的迪亚娜也是一位奇女子,传说她貌美如花,而且非常重视保养和打扮,直到老年,仍然仪态万方,让人陶醉。她受过良好教育,生性侠义,具有骑士精神,而这一点非常令亨利二世迷恋。不但如此,普瓦捷的迪亚娜还精于理财,熟悉宫廷礼仪,知书识礼。这一点让她也得到了弗朗索瓦一世的认可,成了法国王后的第一侍女(The First Lady-in-Waiting)。最为重要的是在亨利二世小时候,尤其是在他的母亲克洛德去世后,普瓦捷的迪亚娜几乎扮演了亨利二世母亲的角色,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很自然,亨利二世对普瓦捷的迪亚娜产生了浓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发展到后来,混杂着爱情和亲情。对此,亨利二世从不否定更不掩饰,即使是对凯瑟琳。这显然让凯瑟琳对这位比自己大近20岁的女人心怀妒忌甚至是仇恨。但无论如何,凯瑟琳无法改变,更不可能取代普瓦捷的迪亚娜在亨利二世心中的重要位子。面对丈夫的公开冷落和旁人的暗地奚落,凯瑟琳只有忍耐,只有等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让凯瑟琳更为尴尬和痛苦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婚姻的头10年中,尽管用尽各种办法,她始终未能给亨利二世产下儿女。这比起和普瓦捷的迪亚娜争风吃醋而言,是更为致命的打击。为了能够怀孕,凯瑟琳试过了各种方法,甚至不惜按照偏方的要求,喝驴尿来增加荷尔蒙分泌。但可惜的是,10年了都没有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凯瑟琳当时经受了多么大的压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种需求在1536年之后,变得更为迫切。1536年,亨利二世的哥哥弗朗索瓦因病去世后,17岁的亨利二世正式成为法国王太子。在亨利二世成为多芬后的五年后,即1544年,也就是在亨利二世和凯瑟琳结婚后的第11年,凯瑟琳终于为法国王室产下了第一个后嗣,而且是一个男孩儿,即后来的弗朗索瓦二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5岁的凯瑟琳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在这之前,有关弗朗索瓦一世试图废除亨利二世和凯瑟琳婚姻的谣言也不攻自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从凯瑟琳第一次生育后,这位身体强壮,当时只有25岁的美第奇女人在接下来的12年中,为亨利二世一共生下了十个孩子,其中有七个孩子得以成年,四个王子、三个公主。在四个王子中,其中三个都先后成了法国国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为生育过十个孩子的母亲,其中的辛酸只有凯瑟琳自己才最有体会。1556年,已经37岁的凯瑟琳最后一胎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为了成功产下这对双胞胎,凯瑟琳差一点就死于难产。而更为不幸的是,这对珍贵的双胞胎公主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她这么旺盛的生育能力和生育意愿在中世纪的欧洲王室中都是少见的。因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怀孕生产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在历史上不乏王后死于难产或因生产留下后遗症的例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虽然拥有这么多的子女,但她却是一位不幸的妈妈。因为在她成年的七个儿女中,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比她长寿。换句话说,凯瑟琳经历了五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对此,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熬过那些绝望和眼泪相伴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但不幸的是,凯瑟琳的这种牺牲和付出,并没有丝毫挽回丈夫的心。亨利二世的心,如同凯瑟琳的心坚定地留给亨利二世一样,坚定地留给了普瓦捷的迪亚娜。对于亨利二世这种典型的恋母情结,其实凯瑟琳只能理解,无法改变。亨利二世在对于这位长自己近20岁的女人的依恋反而与日俱增。舍农索城堡(Château de Chenonceau)就是明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舍农索城堡位于卢瓦尔河谷的小镇舍农索(Chenonceaux)。这里幽静闲适,城堡就宛如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一样,楚楚动人。如果说香波城堡是整个卢瓦尔河谷城堡中的气势磅礴的美男子,那么毫无疑问,只有舍农索城堡配得上婉约纯洁的美少女称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于舍农索城堡,凯瑟琳和普瓦捷的迪亚娜都非常迷恋,都想亨利二世将城堡送给自己。显然,在这场博取国王欢心和恩典的竞争中,普瓦捷的迪亚娜轻易赢得了胜利。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凯瑟琳对此有多么的失望和羞辱。但对于普瓦捷的迪亚娜,这位在当时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她没有丝毫的办法,她唯有等待。而这种等待是痛苦的,似乎也看不到结束的那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终于在1559年,命运有了改变。然而,这个改变对于凯瑟琳而言又是如此的残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按照《卡托-康布雷齐和平协议》的签署,亨利二世将自己的长女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France)嫁给了西班牙的国王菲利普二世。为了庆祝和平与联姻的双喜日子,亨利二世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在庆典活动中,亨利二世参加了他酷爱的,在当时也是流行的长矛比武大赛(Jousting Tournament)。</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按照惯例,骑士的长矛上必须系上一根他最心爱的女士的绸带。不用问,亨利二世的长矛上系的是普瓦捷的迪亚娜的绸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令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是,在亨利二世和他自己的卫队长蒙哥马利的加布里埃尔(Gabriel Montgomery)对决的时候,亨利二世不幸被加布里埃尔的长矛所伤。据说加布里埃尔的长矛击中了亨利二世的脸部,巨大的冲击立即将亨利二世从马背上掀飞在地,鲜血顿时模糊了亨利二世的头部。当时在台上观战的凯瑟琳和普瓦捷的迪亚娜在目睹了这个惨剧后,立即双双昏倒。这次受伤是致命的,不到两周,亨利二世就因伤去世,终年40岁。从此以后,长矛比武在法国被永远禁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亨利二世去世后,他的长子弗朗索瓦二世(Francis II)成了法国国王。当时弗朗索瓦二世已经年满15岁。这是法国法律规定的国王亲政的最低年龄。所以,作为母亲的凯瑟琳并没有成为摄政监国。但毫无疑问,已经年满40岁的凯瑟琳终于成了法国最有权力的女人,但同时她也永久地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接下来的30年中,凯瑟琳将左右着法国的政局,成为实际上的王权控制人,没有加冕的女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然随着亨利二世的去世,普瓦捷的迪亚娜也从权力的顶峰滚落下来。凯瑟琳不但收回了她一直向往的舍农索城堡,也当然地将普瓦捷的迪亚娜驱逐出了巴黎。不过,凯瑟琳和普瓦捷的迪亚娜长期以来的个人关系和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嫉妒也有相互体贴和帮助。普瓦捷的迪亚娜甚至一度是凯瑟琳几个孩子的教母,负责照顾孩子的教育。在凯瑟琳最后一次生产命悬一线的时候,普瓦捷的迪亚娜更是给予了凯瑟琳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现在已经贵为王太后的凯瑟琳并没有置她于死地。普瓦捷的迪亚娜在非常富裕中度过了晚年,并于1566年,即亨利二世去世后的七年去世,终年66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1559年,虽然凯瑟琳成了王太后,但当时的环境对于她而言并非有利,我们甚至可以说还是相当艰难的。她的长子弗朗索瓦二世只有15岁,并且身体孱弱。在位只有17个月后,就因病去世。而她膝下除了弗朗索瓦二世之外,长女伊丽莎白和次女克洛德均分别只有13岁和12岁,而她的次子,即后来的法国国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当时只有9岁。他的第三个儿子,即后来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Henry III)当时只有8岁。在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之后,凯瑟琳还有两个孩子,幼子弗朗索瓦(François)和小女儿玛格丽特(Margaret/Marguerite)。也正是这位貌美如花的玛格丽特公主,后来嫁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即波旁王朝的创建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凯瑟琳要把这六个孩子抚养成人,是多么的不容易。虽然作为王太后,凯瑟琳没有经济上的担忧,但在尔虞我诈、生死常常悬于一线的宫廷中,其实生活并不轻松,在光鲜的外表下,他们的生活甚至比普通百姓更为艰难、危险和痛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惨烈的宗教战争爆发的前夜。以吉斯家族(House of Guise)为代表的传统天主教势力和以波旁家族(House of Bourbon)、纳瓦尔家族(House of Navarra)为代表的胡格诺教势力的斗争已经开始升级。宗教的狂热和对权力的觊觎交织在一起,注定要燃烧起一场毁灭法国的烈火。而凯瑟琳也注定要在这场法国宗教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客观地说,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凯瑟琳对于胡格诺教肯定是有抵触,甚至是厌恶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尤其是在查理九世年幼登基,凯瑟琳作为摄政王太后的时期,凯瑟琳不能够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带到处理国事中。凯瑟琳首要关注的是法国社会的稳定和瓦卢瓦王朝统治的牢固。所以,她一直采取中间路线,利用一切办法来调和天主教势力和胡格诺教势力的矛盾,以此让两股势力相互制衡。但随着法国宗教战争的爆发,天主教和胡格诺教的仇恨不断被鲜血加深,整个国家陷入了长久的动荡和仇杀。凯瑟琳对胡格诺教的态度也逐渐在转变,尤其是在1567年发生的胡格诺教妄图劫持查理九世和自己的政变后,凯瑟琳认识到胡格诺教的一些支持者们要求的不仅仅是宗教宽容,可能更是法国国王的桂冠。在这之后,凯瑟琳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她变成了胡格诺教的死敌,并引发了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的爆发。从此之后,凯瑟琳被描绘成一个邪恶的女人,一个嗜血的太后,尤其是经过当时法国胡格诺教的盟友,信奉新教的英格兰众多历史学家和文学大师之手的艺术加工,凯瑟琳的这一丑恶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以至于法国19世纪大文豪大仲马(Alexandre Dumas)在《玛戈王后》(La Reine Margot)中也对凯瑟琳刻意丑化。显然,也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对于法国宗教战争,让我们在下一章有关亨利四世中详细讲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我看来,尽管在和亨利二世26年的婚姻中,凯瑟琳饱尝了泪水和屈辱,但她对丈夫却充满了深情,并且忠贞不一。据说,在亨利二世去世后,凯瑟琳一身都穿戴着黑色衣服,以示悼念。同时,她将自己的个人勋章图案改为一支长矛,并配以这样的拉丁格言:从这把长矛中流出了我的泪水和痛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为了纪念丈夫,凯瑟琳效仿他的岳父,即弗朗索瓦一世,成了法国艺术的热心资助者,并且在法国各地建立了很多的宫殿、城堡、花园、教堂和纪念碑来缅怀亨利二世。这其中就有我们在本章之初,讲到的蒂伊勒里公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1559年亨利二世去世五年后,凯瑟琳就开始在卢浮宫以西修建一座新的宫殿,蒂伊勒里宫(Palais des Tuileries)。作为蒂伊勒里宫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凯瑟琳按照她家乡佛罗伦萨花园的风格,修建了蒂伊勒里公园。在建成的时候,蒂伊勒里公园就被誉为巴黎最大最漂亮的皇家花园。这里分列着众多的喷泉、由低矮的灌木丛编织的迷宫(Labyrinth)、栩栩如生的雕塑、林荫小路,花团锦簇。从此,蒂伊勒里公园一直被法国王室和巴黎市民钟爱。不过可惜的是,作为蒂伊勒里公园里的王室宫殿蒂伊勒里宫,不幸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被焚烧为瓦砾,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只看得到蒂伊勒里公园而找不到蒂伊勒里宫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丈夫去世后不久,凯瑟琳又面临着丧子之痛。弗朗索瓦二世在位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时年才16岁。接下来的查理九世在位时间相对较长,从1560年到1574年,一共14年。但由于查理九世天生呼吸系统脆弱,加之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的发生,他背负了不堪承受的心理压力、良心折磨和巨大的罪孽感。在大屠杀之后不到两年,已经神经极度脆弱的查理九世就因病去世,终年只有24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而在查理九世去世前六年,凯瑟琳的长女伊丽莎白,在嫁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后,因为难产也不幸去世,终年也只有23岁。而在查理九世去世后不到一年,凯瑟琳的二女儿克洛德在嫁给洛林公爵查理三世(Charles III, Duke of Lorraine)后,因为难产也不幸去世,终年也只有28岁。也就是说,在1575年,凯瑟琳56岁的时候,她已经经历了四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这时继承法国王位的是凯瑟琳第三个儿子,即亨利三世。当时亨利三世已经24岁。凯瑟琳没有继续作为摄政监国,但她仍然对亨利三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亨利三世在位的前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凯瑟琳的另一位儿子,也是她的幼子弗朗索瓦,于1584年,因病去世,终年仅29岁。这是凯瑟琳最后一次目睹儿子先于自己撒手人寰,此时的她已经65岁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凯瑟琳为之奋斗了一身的瓦卢瓦王朝就只剩下了亨利三世,这唯一的血脉。而亨利三世却一直没有得到男性继承人。对此,已经年迈的凯瑟琳忧心如焚,但却无力回天。因为这时法国宗教战争的硝烟更加浓烈,而此时新成长起来的一代胡格诺教领袖,纳瓦尔王国国王亨利(Henry of Navarre),正是法国王位除当时法国国王亨利三世之外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算起来,纳瓦尔王国的国王亨利还是凯瑟琳的女婿。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凯瑟琳也无法阻止瓦卢瓦王朝走向尽头的命运。最终,长达261年的瓦卢瓦王朝走到了终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凯瑟琳于1589年1月去世,终年70岁。同年8月,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终年38岁。瓦卢瓦王朝至此结束。纳瓦尔王国的亨利国王正式成了法国国王,史称亨利四世(Henry IV of France)。亨利四世从此开启了波旁王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于凯瑟琳,这位引发了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的人,亨利四世后来有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I ask you, what could a woman do, left by 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with five little children on her arms, and two families of France who were thinking of grasping the crown—our own [the Bourbons] and the Guises? Was she not compelled to play strange parts to deceive first one and then the other, in order to guard, as she did, her sons, who successively reigned through the wise conduct of that shrewd woman? I am surprised that she never did worse.</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来问你,一个女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怎么做?丈夫突然去世,留下五个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抚养,而法国两大家族,我们波旁家族和吉斯家族,对于王位心怀觊觎,蠢蠢欲动。难道她不是被迫采取阴谋诡计来先后欺骗着两个家族吗?难道她这样做不是为了保护她的儿子们吗?她这样做了,并且通过狡黠精明的手段成功地维持了她儿子们的统治。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她从来没有做得很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