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日子

康伴人生

<p class="ql-block">  “音容笑貌今犹在,片纸难书万绪哀。”1960年6月7日,我父亲在江苏国营淮海农场东滩指挥灭蝗时不幸因公殉职。这一天成为我们全家人刻骨铭心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还未满7岁,尚未完全懂事,甚至还不懂“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六十五年过去了,但当时的一些情景我仍记忆犹新,尤其是父亲罹难时的一些情况,更是没齿不忘。</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60年5月下旬的一天,父亲与场部机关干部一起奔赴头庄和龙潭港分场,支援那里的三夏大忙。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6月5日(那天是星期天)上午,父亲托人给家里捎来一条大草鱼,当时就挂在我们家屋前自留地的篱笆上,鱼尾巴一直拖到地上,估计有六、七斤重。直到那时,母亲方知父亲已到了农场东滩。但谁也意想不到,这条鱼竟是我父亲给妻儿送来的最后一份浓浓的爱心。</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的6月7日早晨8时许,父亲血洒东滩,英勇献身,永远离开了我们。我还记得,那天接近中午时分,我正在学校上课,听到场部广播站中午的例行广播突然中断。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之前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才知道,正是因为我父亲因公殉职之事所致,这在当时农场算是一件突发性大事。那天午饭后,外面下着倾盆大雨,母亲和我们兄弟俩一起在家里剥自留地里刚摘回来的蚕豆。下午在学校教室里,听到有同学说我父亲死了,我当即伤心地大哭起来,老师们闻讯后纷纷赶来抚慰我。</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我父亲所在生产科的一位同事前来告诉我母亲,说我父亲受伤了,现正在医院抢救。接着,又不断有我父亲的同事和好友来到我们家。此时,我母亲已预感大事不妙,否则,不可能来那么多人。后来,在众人的陪伴下,我母亲去了淮海农场医院。到医院后,农场党委书记张振华对我母亲说:“告诉你一个很不幸的消息,张本同志已因公殉职了。”我母亲听闻后,当即昏厥了过去。后经医生紧急抢救才慢慢苏醒过来。张书记接着又对我母亲说:“他的死就像战士在战场上牺牲一样,是光荣的。你身怀有孕,一定要节哀保重!这样你才对得起张本同志。”</p><p class="ql-block"> 当晚半夜,我莫名醒来,夜空中突然传来当地很少听到的老鸦叫声,那声音仿佛要刺破夜空,格外瘆人,令我十分恐惧。或许这声音在告诉我,从今以后,你将永远失去父爱,将会饱尝丧父之痛。</p><p class="ql-block"> 6月9日上午,我父亲的追悼大会在淮海农场大会议室隆重举行。父亲的遗像悬挂在会场主席台正上方,遗像下面是书写在白布上的中共国营淮海农场委员会的悼词:“张本同志:你是忠实的革命工作者,你为革命劳苦大半生,你学专业精,人人敬仰的好战士;祖国建设正需要你贡献最大才能,这次负命东滩治蝗,为早日完成任务,不辞昼夜辛勤,亲自临阵督战,不幸机伤捐身。全场同志闻惊,无限恸悼悲沉。同志:你的革命毅力值得学习;你的光荣业绩,万古不朽;你的精神,永活人间;你的音容,将令我们记忆不休。安息吧!”遗像两侧悬挂着淮海农场全体职工敬献的挽联:“干革命事业勇敢捐躯,为祖国建设光荣献身。”农场的各级领导和职工代表数百人参加了追悼大会,江苏省盐城地委农场工作部的一位领导专程赶赴农场参加追悼大会。我祖父从南通赶到农场,与我们一起参加了追悼大会。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在追悼大会现场失声痛哭,泪流满面,这一幕令我至今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  追悼大会结束后,父亲的入殓仪式在农场的农机修理厂西北角的康拜因库进行。我记得,父亲穿着新制作的蓝哔叽中山装,被安放在一块门板上,胸以下覆盖着洁白的被单,他一侧太阳穴处好像有一小块红药水的痕迹。当抱在别人怀中的我年仅两岁的二妹看到父亲时说:“爹爹睡着了。”因担心我母亲承受不了当时那种生离死别,故没有让她去入殓现场。入殓结束后,父亲的棺椁被拖拉机运送到三垛分场的最东头(杨湾南边)安葬。我和两个哥哥在现场目睹了整个安葬过程。从此以后,那个地方便成了淮海农场的公墓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后来,听我父亲的同事讲述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由于东滩出现大量蝗虫,为避免发生大规模蝗灾,农场领导指示我父亲立即奔赴那里,指挥灭蝗。因为我父亲之前已指挥过几次灭蝗,在这方面富有经验。他6月4日赶到那里后,与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灭蝗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尽快完成此次灭蝗任务,他想方设法赶时间。6月6日晚,东滩那里的天气不太好,我父亲还专门打电话询问了农场气象站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他被告知:7日没有雨,即使有雨,也只是小雨。所以7日早晨天还没有亮,他就赶到了作业现场,做好喷药作业前的相关准备。原先是想让我父亲骑在马上指挥灭蝗的。但由于当时正处自然灾害年代,粮食供应紧张,实行配给制。为了让长身体的儿女们多吃一点,父亲只好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贫血,无法骑马,所以只能站在拖拉机上指挥。</p> <p class="ql-block">(说明:上面是我父亲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照片,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页面上高低不平的折痕,这是当时我父亲被卷入机身后被硬生生挤压出来的,可见当时的事故现场是何等的惨烈。父亲在日记中写道:“早出到工地尚看不见等了一刻……”这是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的一段话,可谓绝笔。)</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前面一辆拖拉机,后面拖带了一台喷粉机,喷粉机的动力是靠拖拉机传送的,即通过一个万向节将动力传送到后面的喷粉机。而这个飞速旋转(每分钟一千多转)并带有销钉的万向节正位于我父亲的两脚之间,它的外面没有设置防护罩,加之拖拉机在崎岖不平的草滩上行驶,肯定会颠簸起伏,其实那种危险性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我父亲就站在拖拉机驾驶员座椅背后,面向前方,指挥驾驶员前进方向,喷粉机上有两位助手负责操作喷粉机,他们面向后方,背对着我父亲。所以,当时车上的这三个人都不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出的事。只是当驾驶员发现拖拉机负荷太重时,才感觉不对,回头一看,我父亲不见了,这一下慌了神,赶紧停车。此时,发现我父亲下半身已被卷入机身,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当时现场十分惨烈。</p><p class="ql-block"> 据后来我父亲的同事们猜测,很可能是我父亲翻毛皮鞋的鞋带或裤脚管被飞速旋转的万向节卷了上去(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当时穿的一只翻毛皮鞋的前侧有一个被机器打坏的洞),由于拖拉机和喷粉机巨大的轰鸣声完全掩盖了我父亲的呼救声,所以这场人间惨剧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据那位拖拉机驾驶员事后说,他曾告诫过我父亲站在那上面有危险,是我父亲坚持要站上去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别无选择,为了尽快完成灭蝗任务,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p><p class="ql-block"> 据我父亲的同事们讲,我父亲是一个办事十分认真和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例如,他们一同骑车去分场办事时,途中,每逢过桥时,为了安全起见,他总是会招呼大家下车,推着自行车过去。所以他们都认为,我父亲当时肯定是因完成任务心切,而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上去的。就像战场上的战士那样奋不顾身、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突然离世,犹如晴天霹雳,给我们全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他的英年早逝(年仅40岁),使我们过早地失去了父爱,对我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值此父亲殉国六十五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深切缅怀给予我们儿女生命和浓浓父爱的父亲。愿他和母亲的在天之灵能感受到儿女们绵绵的思念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