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一)水上长城

建军

<p class="ql-block">昵称:建军</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99150</p><p class="ql-block">图文:张树新、建军,个别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早就仰慕山海关,最近终于有机会和朋友一起来到心念念的山海关。</p><p class="ql-block">说道山海关,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有战略眼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这里筑城建关,使之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这里一边是燕山,一边是大海,故命名为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海关,我们坐的出租车司机师傅把我们先带到九门口水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一进景区,有几个当地大妈给我们推销她们自己制作的花帽,我们感到很有创意,鼓励她们一下,我俩各买一顶戴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关于九门口-水上长城有个民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城九门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城在水上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水在城中游。</b></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长城可能鲜为人知。但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水上长城-九门口。这里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台子村和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九门口村交界处,怪不得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里<b>一脚跨两省</b>,一个出口直通关外,从河北这里一下就跨到了辽宁,过去内地人们创关东,就是从山海关这里出关的。这里当地人都在景区卖“过关饼”,有顺口溜说“过关不空手,带着干粮走,越过越有”;“吃了过关饼,干啥啥都行”。</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奉命主修蓟镇长城,九门口长城就是其中一部分,号称“九门口关”。明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调任“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对九门口长城进行了加固。九门口是山海关及京东防御体系的羽翼,是保卫山海关及京师的重要屏障。它集城、桥、关于一身,是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一到九门口,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九门口的过河城桥。这个过河城桥横跨九江河,其建筑风格独特,既威严凛凛,又厚重敦实,令人耳目一新。最让人称道的是修建城桥的建筑方式打破了修筑长城“遇山不断,遇水而绝”惯例,它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是高峻的城墙,城桥两侧各有露天方形围城一座,呈现了“遇山而断,遇水不绝”的奇观。这就是长城九门口的独特魅力,上有威严的城桥,下有九江河水静淌,看似平凡却有不平凡之处,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地处关内外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在此修建长城,地形上其南伸入大海,北跃上角山,中间留一个关口,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长城在这里目睹了太多的无奈,经历过太多的血腥。1644年5月,吴三桂勾结清军对战李自成的农民军,在一片石多尔衮统帅的清军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展开了一场恶战,矢飞箭雨,血流成河,清军利用兵力优势和战术配合最终击败了李自成大顺军,此役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成为明清易代的历史转折点,因而被称作“山海关之战”或“<b>一片石之战</b>”。</p><p class="ql-block">除了一片石战役,1922—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展开了大规模战役;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过去战火纷飞的故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一片石大战遗址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堡乡的九门口河床上,是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与清军(多尔衮统帅)进行的关键战役遗址。该遗址1986年发掘时发现,由7700平方米的巨石铺砌而成,使用约1.2万块花岗岩条石,石间以铁榫卯(民间称为燕尾铁)扣接固定。 ‌‌</p><p class="ql-block">当地人流传这样的民谣:</p><p class="ql-block"><b>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b></p><p class="ql-block"><b>门门断人魂。</b></p><p class="ql-block"><b>要想出一门,</b></p><p class="ql-block"><b>十人九断魂。</b></p> <p class="ql-block">当年关山飞渡,金戈铁马,鏖战激烈,如今硝烟散尽,天下太平,而眼前偌大的关城静静地横陈在河滩之上,其两端与峭壁相衔,巨大的拱形水门巍然耸立,一字排开,雄踞于两山之间的峡谷之上,其景色壮观绝美,不愧是独一无二的水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站在九门口长城上,回味那已远去的年代,遥望一座座战台、烽火台、哨楼、信台,细细品味时光留在这些建筑上的烙印,让人感慨万千。抚摸墙上的一块块砖石,感受一段悠久而又风云变幻的岁月,脑海里浮现出血雨腥风的壮烈场面,似乎硝烟注入到自己的呼吸里,心里顿时产生一种参与捍卫家园,保卫边关的使命感。</p> <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长城。它的威严矗立,它的延绵不断,它的厚重的文化底蕴都深深吸引着我。记得1987年我们单位派我到北京培训。周日组织我们培训人员到八达岭游玩。那是我第一次登长城,心里默默念着“不到长城非好汉”,加快了爬上去的步伐。可天公不作美,天逐渐昏暗,不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雪花,登长城的路滑起来了,和我一起来的我的长辈裴老师鞋子很滑,她都无法迈开脚步了。她近七十岁了,为了防止她跌倒,我把我的旅游鞋换给她穿,也正好我俩的脚一般大,这样我穿上她的鞋相互搀扶着往上爬。雪越来越大了,上山还好,下山可就难了,我几乎是蹲着滑下来的,这段爬长城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我和战友们再次登八达岭长城。这次爬长城让我又有了新的体验。长城上人太多了,步子挪不开,只见人头,不见城墙,加上天气又太热,人紧贴着人的感觉很不爽,太令人失望了!真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九门口长城,气候宜人,人也很少。我和女友漫步在长城上,望燕山连绵起伏,空气里弥漫着清新,不时传来小鸟鸣叫。沿山拾阶而上,我心里一阵阵激动,这才是真正的长城!</p><p class="ql-block">传说修筑长城以前,曾有九条龙在此地盘卧,呼风唤雨,使得当地风调雨顺,护佑一方平安。百姓叩谢龙恩,集资修建九泉清龙寺,这座寺庙至今仍然在九门口南部王家峪屯。后来修筑长城时,根据这美好的传说,在跨河修筑城墙时,特意在九江河上,为九条龙留下通过的水道,这九道水门就是现在的九门口。</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今漫步在九门口长城的雕墙砖瓦间,拂去岁月的尘埃,砖石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城桥威严地耸立,仿佛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关势横吞海,波光直接天”(注1)的气势辉煌。这时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记忆,长城的曲线更接近永恒。长城是部壮丽的史诗,它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与血汗,它经久不倒矗立代表着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注1:这句诗引自清代汪松的《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谢谢美友们的收看!未完待续,请关注下期《老龙头—山海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