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三年疫情话焦虑

青儿♥

<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31日,中国武汉首次发现新冠疫情。</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20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通告,将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并采取甲类管理措施。</p><p class="ql-block">此时接近2020年春节,我在准备去京过春节,上海读研的女儿和我同一天出发,在北京一家三口终于团聚。春节临近,老公胡胡一边准备过春节食材,一边看着电视新闻心里越来越焦虑,新闻关于疫情的情况一时一变,形势越来越严重。</p><p class="ql-block">除夕之夜,一家三口边看电视,边思考大概这个春节假期不能如约过完。我提前定了正月初二车票,女儿定了正月初三车票,虽然孩子假期还有一段时间,女儿说还是回到学校稳妥,打算提前出发。</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二,我踏上返程列车,女儿跟导员联系,到了晚上导员回话,原地待命,学校禁止提前返校。这样我回到家乡,女儿在京大约滞留半年,才重新返回学校,疫情依然在继续。有越发严重趋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单位不能正常上班,毫无征兆地,通知第二天不用上班了,有时候一停就是一周。这时候我的时间仿佛停滞,地球仿佛也静止了,早晨起床打开窗户向楼下张望,社区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各个楼下走动,招呼各楼业主下楼打疫苗,小区前后有两处打疫苗点,各排一列长长队伍,每个人都带着口罩,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人与人之间隔着很远的距离,每个人都很警惕,生怕不明的病毒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沾染上自己。</p><p class="ql-block">打完疫苗回家,手里捧着手机密切关注群消息,忽然有团购水果的,有团购地瓜的,有团购蔬菜的,打量着自己厨房不多的物资,竟然有种恐慌,“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时候丝毫不考虑价钱,只要你有,我需要,价钱那都不是事。</p><p class="ql-block">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开始胡思乱想,想上海的女儿,想北京的老公,一点小事便互通有无,无非是都被圈在某个地方,或者在打疫苗,或者在排队打疫苗的队伍中,世界这时候很静,静得似乎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世界似乎睡着了,打乱了这个世界的秩序,各地的人都宅在家里,等待着解封,等待着交通、通讯、工作能够恢复正常秩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爱运动的人被关在家里,一个工作的人按了 暂停键,一个开朗的人忽然感觉到抑郁,不,焦虑。我不知道这种状况能到什么时候,我惦记远在上海的女儿,在京城的老公,在老家的父亲,你们都好不好,是不是有吃有喝,可千万千万不要感染病毒。</p><p class="ql-block">同事说一个给她家装修的小伙子上周还在干活,下周就去了。</p><p class="ql-block">我听了更是焦虑,好像死神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我的世界混乱了,不去上班有时候我黑白颠倒,我成宿成宿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脱落,我仿佛置身于无人的荒岛,仿佛世界把我遗忘了。</p><p class="ql-block">那天早晨起床,我站在镜子前面,看着我憔悴的面容,发红的双眼,凌乱的头发,我知道我焦虑了,心里有个声音说,你不能这样,你必须从这个状态走出来。</p><p class="ql-block">我需要积极和这个邋遢焦虑的自己对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我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我第一个行动,是参加了一个心里咨询师培训班,我要在心理学里去寻找百分之九十隐匿在冰川之下那个真实的自己,去寻找那个处变不惊,温和有力量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在心理学理论中,我开启孜孜不倦的学习之旅。</p><p class="ql-block">我又报名参加一个读书写作训练营,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我在读书,我重新拿起稚嫩的笔,开始书写,书写中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平衡。</p><p class="ql-block">书,是开启心门的钥匙,书,给你打开一扇窗,正是在这个期间,我读了加缪的《鼠疫》,大灾大难来临时,世间各类人各种姿态,那个平凡的奔走呼吁的医生,其实他就是一个平凡的医生,但是他却没有任何犹豫,投身于与鼠疫搏斗中,他从没有认为自己伟大,他只是站在他的位置,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其实这何尝不是最美的宣言!就如我们战斗在一线的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忙碌的身影哪里有时间去焦虑?那个有限的空闲,还不如给爱人一个微笑,给孩子一句叮嘱,或者来一个觉更实惠得多。</p><p class="ql-block">我这个无聊的焦虑的人,忽然间释然了。老公的环境他自己完全能应对,女儿的事情她自己着急就好了,难道因为远方不知情的妈妈跟着焦虑就会不一样,恐怕不添乱才怪呢。</p> <p class="ql-block">我的时间忽然间不够用了,每天我要学习心理学,每天我要读书,写文章,我的思绪渐渐平稳,平和。</p><p class="ql-block">那天我读《苏轼传》,忽然间豁然开朗,一代文坛领袖苏东坡,他一生坎坷,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那个暗无天日的乌台诗案,被关押的130天,伸手便可触墙壁,没日没夜地审讯,精神到肉体的折磨,这岂是焦虑可以比拟,暗无天日,没有尽头,但是苏东坡熬过来了,最终成就他的伟大人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防长作岭南人。”是何等的胸襟,何等豁达的心胸。</p><p class="ql-block">我焦虑的心终于找到出口,走向自己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一家三口天各一方。2022年春节,一家三口天各一方。</p><p class="ql-block">这期间,经历了2022年2月底,上海封城。此时女儿研究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所有的面试转移到网上,所有同学被关在宿舍,女儿每天面对的是论文答辩、是否申博、考公,投简历,面试,宿舍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p><p class="ql-block">女儿精神高度紧绷,有时情绪几近崩溃,成宿成宿跟妈妈聊天,这时候我反而平静多了,我把苏东坡的一句诗送给女儿,“吾心安处是吾家。”任何事情,任何情况,终究有解,不用焦虑,一切自有答案。</p><p class="ql-block">女儿终于顶住所有压力,完成毕业论文,并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最后找到如意工作。</p> <p class="ql-block">阴霾终于过去,回首三年疫情,像翻阅一本厚重的日记,每一页都写满特殊的印记。我和我的家庭,如同千万个普通家庭一样,在焦虑中摸索,在迷茫中徘徊,在各自的困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微光。</p><p class="ql-block">那些团购的蔬菜、排队打疫苗的人群、隔屏的牵挂,都成了带着温度的回忆。是心理学让我看清内心的褶皱,是书籍为我撑开一片晴朗,是女儿的坚韧让我懂得成长的力量,也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彼此支撑,让我们在动荡中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我终于明白,困境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向内扎根的契机。就像疫情打乱了世界的节奏,却也让我们学会了在停摆中倾听自己,在分离中珍惜相守,在不确定里,长出确定的勇气。</p><p class="ql-block">如今再想那段时光,少了恐慌,多了释然。那些曾让我辗转难眠的焦虑,终究化作了生命里的养分,让我懂得平凡日常的可贵,风雨来临时,笑着说一句:没关系,一切有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