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时常听老人讲二十家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位大官张遐民,说曾任绥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第一分区保安司令。还讲张遐民虽官大但没有架子,每每回村都坐车在2里地外就下车,步行回村,让车跟在后面。还比较护村,国民党抓壮丁从来不到二十家抓。只知道这些信息,其他一概不知。有一天看到了张氏宗谱,为张遐民次子整理重印,并在重印前还回山西省寿阳县普延村寻根问祖,但未果,必竞从山西迁到内蒙有二三百年了。正好最近有时间,通过网络,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过世名人的历史事迹,了解他们的学习、生话和事业,解惑长年疑问。</b></p> 回忆过去 记录变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呼和浩特市东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十家村,农村往事,记忆深处的回味</span></p> <p class="ql-block">收获的秋季,从东头看村庄,很美的</p> 记录名人 寻觅变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十家的名人:张遐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rgb(1, 1, 1);">张遐民(1906~1988),归绥东郊(今呼和浩特赛罕区黄合少镇二十家村)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1946年4月9日任绥远省政府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5年,任归绥学联委员、宣传部长,是著名的“孤魂滩事件”组织领导者之一。1927年,任国民党归绥市党部执行委员。1933年5月,任国民党绥远省党部秘书兼蒙古族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绥远省政府农村经济研究专员,《朝报》社主笔。1938年12月,任绥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0年12月,当选为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任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委员、书记长。1945年3月,任绥远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处长。1946年4月,任绥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49年只身飞台湾,从此和夫人卜晓霞(卜效夏)天各一方。先后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61年起,执教于“国立政治大学”、私立铭传女子商业专科学校及辅仁大学。着有《边疆问题与边疆建设》、《边疆经济》、《国父思想要义》、《国父思想图说》、《海天掠影》、《王同春与绥远河套之开发》、《杨业父子忠勇事迹考》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孤魂滩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归绥县(今呼和浩特市)蒙汉人民的革命斗争。1926年,晋系军阀政府在归绥设立“清丈局”,借口换发土地执照,掠夺蒙汉人民土地,搜刮清丈费;激起蒙汉人民不满。1927年3月28日,归绥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城南孤魂滩(贫苦人家的公共坟地)举行抗议集会。参加者以农民为主,包括工人、学生和城市贫民。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捣毁清丈局,包围政务厅,迫使归绥县政府取消清丈局,免收土地执照费。斗争取得了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遐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遐民夫人卜效夏</b></p> <p class="ql-block">家谱记载</p><p class="ql-block">十世,四子:张遐民</p><p class="ql-block">家谱是从山西来到内蒙开始记录的,来自于山西省寿阳县普延村东一都下五甲</p> <p class="ql-block">家谱记载</p><p class="ql-block">十一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记卜效霞(夏)女士与张遐民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看了他们的一生,真让人落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每每读着爷爷留给我『一叶飘来又是秋,长留海隅岁如流,白云不断人千里,老翁诗穷酒末甌。声切哀鸿催弘思,身枕劫海滯归舟,苍烟渺渺家何在,北望风波步走愁。』的诗作,我无限悵然……思念爷爷的情异常沉痛。爷爷带著深深的遗憾,终止了他疲倦的行程,谁能告诉我,那一颗漂泊异鄕的心灵,曾充塞了多少对亲人对故鄕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我年纪轻轻,对国家大事、国共两党之事知道甚少,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乃铮 张遐民 张乃钧</b></p> <p class="ql-block"><b> 张遐民在病危时他的次子、女儿(乃钧,乃铮)曾从香港去台湾探望,由于两岸提供的信息有误差二人在香港停留十五天,经香港好友帮助终去了台湾可是张遐民已去逝三天,二人未能见最后一面,在台湾迎接他们的是张遐民在台的继子(当时是台湾世界新闻社的记者),丧事由他的继子操办,临终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把他的骨灰带回家乡,具体详情发表在当年的团结报上。</b></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19日绥远起义、解放。张遐民受代总统李宗任委托陪国防部长徐永昌来绥阻止起义未果。在绥见了傅作义、董其武,提了三个策略方案,均未被采纳。好友密告其实当他来绥当天,军政要员已在和平起义上签字。大家均劝张遐民留绥,但他执意回广州回命。傅作义、董其武到机场送行时作最后劝留也无果,还是执意要走。此时解放炮声到处响起,转机到宁夏也马上解放,广州已回不去了,后直飞重庆交差,到广州去香港再转台湾,从此再未能回故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9年绥远"9-19"</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起义前夕张遐民返绥之经过</b></p> <p class="ql-block">绥远名人张遐民在台之后半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去台湾的呼市人员</p><p class="ql-block">红圈内的就是张遐民</p><p class="ql-block">于1988年11月15日去世,患癌症</p> <p class="ql-block">印有张遐民印章的支票</p> <p class="ql-block">网上对张遐民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体民瘼国共联手 孤魂滩骤起风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归化城南有孤魂滩,是旧时刑场,在南茶坊和西菜园中间,除东岳庙和孤魂庙,附近全是乱坟岗子,四周是芦苇草滩。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二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绥远地委、国民党绥远区党部联手在此召开反帝反封建军阀的绥远难民大会。大会以归绥农民协会名义召开,由归绥农民协会会长、国民党员李正乐为大会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个多月前,共</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产党员贾力更、王建功等</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即在毕克齐领导农民协会与清丈局开展斗争,将清丈委员赵滁游街示众,并将其逐出毕克齐。这次斗争实为孤魂滩事件之前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月二十八日清晨,归绥县各区农民、工人、学生、市民、地方乡绅、工商界人士、回民中的驼户等约六千人集中到孤魂滩。学生和工人们都拿着统一糊好的纸旗,提着木棒短棍,会场上用两根竹竿撑起一幅白布红字横联,上写“绥远难民大会”。大会由李正乐致辞,共产党员杨曙晓首先讲话,</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国民党员张遐民、学联主席张焕文、女子师范学生卜效夏、鄂荣光亦先后讲话。</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后,五六千人组成示威游行队伍,按事先计划路线游行示威。高呼“打到贪官污吏!”“反对清丈地亩!”“反对开放烟禁!”等口号,经史家巷到财神庙巷,冲进地亩局,将卷宗册簿焚毁。又经小南街、进入大南街,再经大十字进入大西街。一路上又有许多民众加入示威队伍。队伍冲过军警设置的防线,奔向归绥县公署。先后捣毁绥远地市清丈局、归绥县署,砸碎财政厅和教育厅牌子。中午十二点后,队伍进入新城,但城门紧闭,一时难以打开。都统商震坐卧不安,决定让示威队伍派代表进城谈判。于是,刘进仁、张焕文、李正乐、阎肃、陈志仁、苗英、辛崇业、纪亮、</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遐民、卜效夏</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和鄂荣光十一人为代表,进城与都统谈判。商震一筹莫展,只好发电报请示阎锡山。阎锡山早已获悉绥远清丈土地“闹事”,为吸取山西反房捐运动教训,考虑七八个小时后,回电让商震让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一名代表提出六项要求:废除清丈局、撤掉垦务总办冯曦、撤掉政务厅长屠义源、撤掉归绥县知事冯延铸、反对开放烟禁、反对扣发流通券。商震皆允照办,只是关于更换冯曦一项说要请示阎督军后方能决定。至此示威获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周后,北京《晨报》刊发题为《空前未有之绥远市民示威运动——反对丈量余荒、夹荒,反对开放烟禁,反对扣发流通券》报道。称“绥远今以丈量余荒夹荒,积成民变。三月二十八日晨,有市民五六千人,在归化城南之孤魂滩聚集示威,并散发传单。大意为辛亥革命成功,不过换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新招牌,所有专制时代的腐朽遗物与那帝国主义思想,完全保留着……”此后,内蒙古革命斗争史、中国革命斗争史均有孤魂滩事件的记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孤魂滩事件被载入史册,是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后的一次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以统一战线形式,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领导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是这一时期农民运动发展的高潮。</b></p> <p class="ql-block">张遐民印章</p> 绥远省政府架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遐民的官到底有多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是当时绥远省政府委员之一,共七个委员,相当于现在内蒙的常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0月~1949年9月)绥远省政要录</b></p><p class="ql-block"><b> 1928年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将绥远特别区改建为绥远省。 </b></p><p class="ql-block"><b> 10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任命令,当日,绥远省政府正式在归绥成立。设委员7至9人(张遐民任委员,1946年4月9日),从委员中产生1人为主席(前后任职分别是:徐永昌、李培基、傅作义、董其武),下设秘书处及民政、财政(张遐民兼任财政厅厅长,1946年4月9日任)、教育、建设4个厅和高等法院。后增设保安处、社会处、卫生处、农林处、合作事业管理处(张遐民任处长,从1945年3月至1947年4月7日)、田赋粮食管理处、新闻处、统计处、公路管理处、地政局、水利局、粮政局、全省保安司令部(分别是傅作义和董其武,最后董其武起义)等机构。1938年12月,全省分设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区保安司令部(张遐民任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和保安司令,1938年12月20日任。第一区,辖归绥、武川、萨县、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6县。),为省政府辅助机关。保安司令由行政督察专员兼。1949年9月19日,省主席董其武在归绥通电起义,绥远和平解放。</b></p> <p class="ql-block">1947年一家四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乃钧和母亲、姐姐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乃钓与张遐民于1986年在香港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遐民夫人卜效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卜郊夏老家古路板村</span></p> 网 络 寻 踪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杜文明的以下文章中可查到张遐民、卜效夏的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乌兰察布(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文/杜文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革命运动中的乌兰察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5年初至1927年春,期间,国共合作开创的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工人运动、农牧民运动、学生运动空前高涨,极大地动摇和削弱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势力,也是乌兰察布国民革命发展的大好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上海日本纱厂武力阻止工人罢工,枪杀中共党员顾正红,打伤多名工人。5月28日,日本纱厂勾结军阀枪杀、打伤和逮捕近百名罢工工人。5月30日,上海大中学校2000多名学生举行声援罢工工人的游行示威,遭上海公共租界出动武装镇压,当场枪杀和重伤众多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对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三罢”(罢工、罢课、罢市)斗争。绥察地区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风起云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5年6月上旬,在中共绥远特别区工委的领导下,绥远学生联合会组织归绥大中学生、工人、商人共约2000余人,在归绥旧城席力图召大院举行各族各界声援“五卅”惨案蒙难者、响应“五卅”运动的群众大会。大会发出通电,声援“五卅”运动。会后组织游行示威和募捐活动,归绥学生们捐银1000多元,当即汇往上海市学联。中共张家口特支领导铁路、电灯、造纸工人以及商店店员和青年学生万余人举行集会,抗议英、日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工人们高歌自编歌曲:“英日人,在上海,惨杀我工人。这种冤仇,这种恨,我们不能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7年初,反对晋系军阀清丈土地,废止禁烟令,开征烟税、烟灯捐、“割头捐”等繁多税种,和林格尔、毕克齐、归绥等地首先爆发抗清丈斗争。3月28日,在中共绥远地委领导下,在归绥旧城南“孤魂滩”召开有归绥及周边县区六千多名农牧民、工人、学生及市民参加的群众大会(又名“绥远难民大会”)。大会主题是反晋系军阀,反清丈地亩,反开放烟禁,反扣发流通劵。国民党左派、绥远特别区农民协会会长李乐正任大会主席,中共绥远地委路作霖任副主席。共青团绥远地委书记杨曙光发表演讲。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捣毁归绥县地亩清丈局,烧毁地亩文书档案,砸毁特别区财政厅、政务厅和教育厅的牌子,要求与都统商震谈判。后示威群众推举刘进仁、张焕文、李正乐、阎肃、陈志仁、苗英、辛崇业、纪亮、</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遐民、卜效夏</b><b style="color:rgb(1, 1, 1);">和鄂荣光11人为代表与都统商震进行谈判。迫于压力,商震应允了群众提出的废除清丈局、撤消归绥垦务总办、政务厅长、归绥县知事职务、反对开放烟禁、反对扣发流通券等条件。“孤魂滩”事件以民众反抗斗争获得彻底胜利而告结束。为此,北京《晨报》刊发题为《空前未有之绥远市民示威运动——反对丈量余荒、夹荒,反对开放烟禁,反对扣发流通券》的报道。受归绥“孤魂滩”事件影响,和林格尔、武川、四子王旗、凉城、丰镇、陶林、集宁、兴和、商都县,也出现局部的反勘丈清赋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5年11月,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京绥铁路总工会号召全线工人全力以赴,大力支持国民军的反军阀战争。张家口铁路机厂一度变成了国民军的兵工厂,日夜生产,制造弹药与迫击炮,源源不断送往前线。1926年底,奉、晋军阀控制京绥铁路后,铁路工人数月领不到工资,衣食无着,生活困苦。中共绥远地委和张家口地委发动京绥铁路总工会举行全线大罢工,要求发放工人工资。丰镇、平地泉(集宁)、旗下营等各大小车站的工人积极响应总工会号召,开展讨薪罢工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麟祥留任国民党绥远特别区党部农民部部长;贾力更、王建功在毕克齐、兵州亥一带发动农民,开展反土豪劣绅斗争;高布泽博在察素齐、萨拉齐一带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李裕智在包头周边的农村“哥老会”中开展农民运动;张良翰、杨洪涛在察北的商都、化德、多伦、康保一带组织联庄会,组织了1500多人的农民武装,向土豪劣绅开展夺粮斗争。纪松龄、宝音巴特尔(贺志远)、莫杰(孟克吉尔格勒)等在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蒙古族民众中领导开展牧民运动;中共党员王瑞符(王秉璋)和恩克巴雅尔、芒来巴特尔等在乌拉特前旗一带发动牧民运动、逐渐武装、创办学校;中共党员吉雅泰、李裕智、奎璧、贾力更、高布泽博等在土默川组织开展农牧民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革命运动失败后的乌兰察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6年上半年,北方反奉斗争失败,北方国民革命形势发生逆转。而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的发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陆续辞去国民党中央职务,隐喻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裂痕。加之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势力的膨胀缺乏警觉和预防,最终导致国民党右派举起“清党”、“分共”和反共的屠刀。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6月20日,冯玉祥加入到国民党右派集团阵营。一时间,中国大地政治风云突变,革命联合战线顷刻瓦解,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跌入低谷。绥察地区的笼罩在反革命白色恐怖之中,至此,乌兰察布大革命形势一步步趋于恶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多名共产党人。4月28日,张作霖下令将李大钊等20多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归绥五族学院学生举行追悼李大钊牺牲大会;绥远职业学校、归绥中学、绥远师范学校、绥远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举行声讨奉系军阀暴行的游行示威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26年秋,多松年于从苏联回国接任中共察哈尔工委书记,在张家口恢复党的组织和活动。1927年4月27日,多松年作为党的五大代表赴武汉出席五大。8月,多松年回到张家口后被叛徒出卖被捕。不久,奉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用近1尺长的5颗大铁钉,将多松年活活钉死在大境门城楼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同时期,绥远地区国民党右派成立国民党绥远特别行政区清党委员会。逮捕共产党员杨曙光、张国林、崔文彬、丁钰文、贾玉琴等。查封中共绥远地委、绥远地方工会、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与此同时,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内部右派势力也在排挤打击党内的共产党人。白云梯等毒杀共产党员旺丹尼玛,篡夺军权。1927年7月,李裕智、奎璧、吉雅泰、纪松龄、王瑞符、奇子俊等共产党员和革命左派,在银川召开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特别会议上,与白云梯、郭道甫等右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7年8月5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乌兰巴托召开特别会议,共产国际驻外蒙古代表阿木噶耶夫主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批判和清算党内右派错误,确定今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改选中央领导机构。白云梯、郭道甫、金永昌、李丹山、巴彦岱等人被撤销职务。选举孟和乌力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长,白永伦为秘书长。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由孟和乌力吉、白永伦、福明泰、布尼雅巴色尔、白海风5人组成。增补宝音巴特尔、纪松龄、奇子俊、福明泰、恩和巴雅尔、乌勒吉敖喜尔、云润、章文轩、查干喇嘛为中央执行委员。不曾想白云梯、金永昌于9月,潜回国后,封锁特别会议精神,公开发表《内蒙古国民党反共宣言》。白云梯派暴子青在乌审旗秘密杀害李裕智,通缉共产党员奎璧、纪松龄、王瑞符、吉雅泰、贾力更等。1928年8月,恩和巴雅尔遭绥远当局通缉,派兵袭击恩和巴雅尔所部,恩和巴雅尔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时仅26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杜文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内蒙古托克托县人。多次在《解放军日报》、中央电视台及内蒙古各媒体发表作品。1987年转业到地方后,参与《乌兰察布党史资料》等编撰工作,曾发表人物传记《内蒙古早期中共党员纪松龄》和《草原忠魂》等;为内蒙古电视台专题片《绿野晨光》撰写解说词,先后在《法制日报》《中国人大》《人大代表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大》等多家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与人合作长篇纪实文学《郑天翔在绥南》和《青年郑天翔》(均为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国共产党乌兰察布历史》(上下册)第二稿,印刷样书已送审。现任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市文化研究促进会副秘书长、市作家协会副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党史——第一卷 第七章 九一八事变和党领导的内蒙古地区抗日救亡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内蒙古东部地区抗日斗争的开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九一八事变强烈震撼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主张的影响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内蒙古东部地区各族民众更是不甘沦陷的命运,纷纷响应共产党号召,积极反抗日本的侵略和奴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面对日本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大举侵略,中共内蒙特委全力领导各族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1932年9月15日,中共内蒙特委发表《为纪念“九一八”一周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热河告蒙汉劳苦民众书》,号召全内蒙古地区的工农士兵劳苦群众及蒙古族平民大众行动起来,反对日本侵略军进攻热河。1932年底,中共内蒙特委负责人陈镜湖、王逸伦在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内蒙古地区的工作后返回北平,于1933年初召开特委紧急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组建了20余人的蒙汉抗日同盟军事委员会,同时组建蒙汉抗日同盟军。蒙汉抗日同盟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宣言》,号召各族人民迅速组织起来积极投入抗日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进一步推进抗日斗争,中共内蒙特委制定了三个月工作计划章案,提出“在发展以扩大反日的民族草命战争的任务之下,内蒙党须十百倍地加紧对义勇军的工作”⑥“要加强党的领导,招集大批工人加入义勇军,以形成义勇军中无产阶级的骨干”⑦,并要求“刻不容缓的去实行”⑧。会后,中共内蒙特委负责人分赴北平、热河、承德及张家口等地开展工作。特委还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内蒙党报告》《内蒙特委致中央的信》《内蒙古一般政治状况分析》等十余份文件,为中共中央正确指导内蒙古的抗战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随后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各地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最终取得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各地民众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凌和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号召的感召下,纷纷组织起来,采取各种斗争形式抗击日本侵略者,涌现出辽北抗日义勇军、蒙边抗日义勇军、东北民众救国军等各路抗日力量,在内蒙古东部广袤的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武装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1年10月底,东北军军事委员会步兵训练组少将组长高文彬在通辽组建辽北蒙边宣抚专员行署,收编地方武装,联络蒙汉人民共同抗日。高文彬委任李海山为骑兵第一路司令、刘震玉为骑兵第二路司令。李海山卖掉自己的家产,全部用于购买马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刘震玉将原有蒙古骑兵120人加以整顿,征集蒙汉青壮年扩充队伍,使抗日武装迅速扩大。两路骑兵厉兵秣马,誓师联手抗日。1931年11月中旬到1932年2月中旬,在通辽、舍伯吐、余粮堡等地奋勇杀敌,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此后,高文彬所部一直坚持战斗到193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2年初,关玉衡化名国尔家,从北平到上海参加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任委员,负责辽北蒙边抗日义勇军的后援工作。6月,关玉衡又改名为郭尔佳,化装到开鲁县,同辽北蒙边宣抚专员高文彬共同努力,先后建立开鲁后援会和辽北蒙边抗日义勇军,争取爱国的蒙旗官兵,发动贫苦农牧民,组建起一支1000多人的民众抗日武装,被北平救国会编为辽北蒙边义勇军的右路军。这支以关玉衡为总指挥的队伍,成为活跃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支重要民众抗日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2年2月,科尔沁左翼中旗反满抗日义勇军在开鲁成立,团长陈国清,团副赵道冷阿,全团500多人。义勇军口号为“宁做站着鬼,不为亡国奴”,个人自备枪支弹药和马匹,专打日本人。1932年3月至8 月,反满抗日义勇军转战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给日、伪军造成一定杀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2年10月,曾任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中东铁路哈满线护路司令的苏炳文在海拉尔组建东北民众救国军,自任总司令,任张殿九为副总司令、谢珂为总参谋长、金奎璧为副总参谋长。救国军下设5个旅,第一旅旅长朴炳珊,第二旅旅长吴德林,第三旅旅长张玉挺,第四旅旅长张兢渡,第五旅旅长李振华,前敌总指挥李海青。东北民众救国军长期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地与日军作战。后于1932年底退入苏联境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4年7月,奈曼旗群众自发组织500多人的抗日救国军,在周荣久等人的带领下,收复八仙筒镇,捣毁日伪警察署,捕杀日本参事官等伪官吏,解救出50余名爱国人士和群众,并张贴布告宣传抗日。这支队伍先后与辽西、建平等地义勇军会合,最多时超过1500人,多次血战日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除以上抗日力量外,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还活跃着不少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转战而来的抗日队伍。如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十六路祖耀时部第一梯队,曾在通辽一带活动。黑龙江马占山部抗日义勇军400余人曾攻克突泉县城,并在当地将队伍扩充到2000多人。吉林冯占海部、黑龙江檀自新部曾进入开鲁,与辽北蒙边抗日义勇军并肩作战。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骑兵第二路军马世锦部活动于茂林一带。这些队伍都为抗日救亡贡献了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推动建立绥远反帝联盟组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组建了绥远反帝大同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绥远队部、绥远牺牲救国同盟会、绥远省妇女会等反帝联盟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民众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反帝大同盟是一个国际保卫和平组织,于1927年由宋庆龄、高尔基、罗曼·罗兰等国际知名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运动。中国反帝大同盟总部设在上海,北平、河北等地都建有地区组织。1932年,北平文化总同盟派于伶、李佩衡、邸力等率领话剧团到归绥公演,与中共党员杜如薪、进步青年苏谦益、马麟取得联系,于4月下旬召开组建绥远反帝大同盟的会议,决定由杜如薪任绥远反帝大同盟书记,苏谦益任宣传委员,马麟任组织委员。会议还制定了斗争策略和斗争任务,确定大同盟以秘密的方式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绥远反帝大同盟成立后,秘密在归绥各学校爱国师生中发展成员50多人,并陆续成立了若干基层小组。中山学院小组负责人为武达平,归绥第一中学小组负责人为杨叶澎,归绥师范学校小组负责人为杨国兴,省立第三小学小组负责人为赵维新,省立第五小学小组负责人为何继宗,扶轮小学小组负责人为李迪九,归绥火车站小组负责人为何继武。包头、固阳的组织活动分别由朱葆光、侯清和负责。绥远反帝大同盟还在农科职业学校建立了组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3年4月中旬,绥远反帝大同盟派韩燕如参加在北平召开的河北省反帝大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大同盟的工作重点由发动爱国学生运动转为发动与组织工农群众共同抗日。会后,绥远反帝大同盟有计划地在归绥旧城小东街人力车厂、面粉厂、毛织厂、火车站的工人中开展工作,张贴标语,开展抗日救亡宣讲,引起了国民党绥远当局的恐慌。1933年4月15日,杨叶澎、韩燕如、苏谦益、杨国兴分别被捕,杜如薪、王炳熨、武达平、任子良、杜琏等被迫转移,绥远反帝大同盟遭到严重破坏。之后,武达平、任子良、杜琏等又重返归绥,继续以文艺形式开展抗日宣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4年,在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诗歌会的影响下,武达平、章叶频、任子良、袁尘影、李穆女等在进步人士杨令德的支持下,借绥远《民国日报》副刊的版面,复刊《塞原》文艺旬刊,组织“塞原社”发表新诗歌、小说、短文、书评、翻译文章等,为工农疾呼,为民族高歌。1934 年12月23日,“塞原社”在归绥旧城北门外绥远新闻社举行了绥远文艺界茶会,讨论了文艺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内容与形式等问题,明确了文艺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关系。1935年冬,章叶频、袁尘影、凌信之等人创办“漠南剧团”,演出进步剧目,宣传抗日救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党领导的爱国进步思想文化运动,唤醒了民众,推动了绥远地区抗日救亡斗争的开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6年2月1日成立于北平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12月,民先队总部的郑天翔①、张士珍代表北平学生到绥远慰问抗日将士,与当地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分子章叶频、吴殿甲、吴秉周、赵维新、郭新清等共同组织集会,成立了民先队绥远队部,由章叶频任绥远民先队队长并兼管宣传工作,武达平负责组织工作,并与北平的总部建立了秘密通信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民先队绥远队部成立后,在绥远各学校的进步青年中发展队员,编写发表了大量声援绥远抗战和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诗歌和文章。在援绥抗战中,民先队员宣传抗日救亡,组织募捐、慰问、支前活动,帮助各地来绥远慰问团了解情况,成为一支十分活跃的抗日宣传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6年9月,民先队绥远队部组织成立了绥远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绥远牺盟会),总负责人为贾润芝,武达平负责组织工作,章叶频负责宣传工作,吴殿甲、吴秉周、赵维新等负责各校学生工作。绥远牺盟会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同时,还先后向山西牺盟会输送了30多名进步青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青年大都成为抗日骨干,如中共党员杨植霖、苏谦益、郑庭烈、张志德、吴殿甲、赵维新、段松林等。民先队员还帮助学生联合会开展工作,利用假期深入城镇、农村向各族群众宣传绥远抗日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侵略罪行,激发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归绥沦陷前民先队员发展到100多人。日军侵占归绥和包头后,民先队员少数转入地下,一部分前往延安,大部分到河套地区坚持抗战。绥远民先队和绥远牺盟会活动期间,团结爱国进步青年,动员各族各界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团结组织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b><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36年11月6日,绥远爱国青年成立了绥远省妇女会,陈介平、谢汝珍、郭新清、李作栩、赵承芳、卜效夏6人为理事,陈介平任常务理事,总部设在绥远省第四小学</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绥远省妇女会在绥远《西北日报》开辟了“绥远妇女”专栏,在妇女中宣传抗战。绥远省妇女会着力组织培养妇女干部,使一批思想进步的女同胞逐步走上了抗日救亡和争取解放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国共产党还特别注重在绥远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乌兰夫、奎、吉雅泰、李森、高凤英、毕力格巴图尔等蒙古族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为依托,利用人地皆熟的优势,传播进步思想,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煽动民族分裂的企图,他们编演抗日救亡话剧,组织开展救亡演讲、歌咏会等,成立蒙古族历史研究会,启发民族觉悟,号召团结抗日,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遐民从政交往密切的潘秀仁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潘秀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原台湾“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潘秀仁(1893―1965)字篇四,绥远归绥人,清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十一月五日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2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返里办理省立归绥中学。1928年服务于蒙藏委员会。1930年任中国国民党绥远省党部执行委员。1931年任绥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同时创办正风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侵入绥省,秀仁号召地方士绅及青年知识分子,共同策动各县市保安团队组成绥远省人民抗日自卫军,任副指挥兼第三路指挥,沿阴山平绥铁路一带牵制日军西犯。1939年绥省政府转移绥西陕坝,仍长教育厅,并兼绥远中学校长。1940年任国民参政员。1945年出席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45年抗战胜利,任绥远省党部主任委员暨建设厅厅长。1946年中共军队贺龙部围攻绥包,秀仁督率地方军民抵抗。旋赴京出席制宪国民大会。1949年绥省失守,离省至绥西,主持绥西行署。继而奉命飞穗,随政府来台。1951年“行政院”设计委员会成立,被聘为设计委员,后改聘为“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七日病逝台北,年七十有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国民党一级上将——徐永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徐永昌,字次宸:一级陆军上将。1887年10月1日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逃西安避难,路经大同。护跸毅军某部书记官徐椿龄,在街头偶遇徐永昌,便收留他充执勤务。1908年,徐永昌考毅军随营军校。于辛亥革命前夕毕业;授副军校(中尉),任武卫左军左路前哨副哨长(副连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辛亥革命爆发后,山西起兵响应,组成忻代宁公团,据守大同。徐永昌受命与毅军陈希义前往镇压,但他不愿回家乡和革命党人作战,便借故拒行。不久调毅军新兵营任哨长。1912年夏,陆军部筹建将校讲习所,他辞去哨长入所深造,于第二年冬毕业。继又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15年夏,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孙中山先生派人分赴各地策动讨袁,徐永昌赶赴上海参加讨袁运动。几经辗转,到山东加入吴大洲和居正的起义民军,并为吴大洲组成参谋厅。袁世凯猝死后,他仍返北京陆军大学继续学习,是年冬毕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17年冬,孙岳在廊坊创办直隶军官教育团,邀请徐永昌任教官。1920年7月,孙岳成立直隶省(今河北省)保卫团,他任营长。后孙岳任十五混成旅旅长,提他为旅参谋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2年夏,直奉第一次战争爆发。孙岳任直军西路司令,徐永昌随抵良乡以北的长扬村督战。奉军以优势兵力向长扬村发起攻势,他督兵苦战,出奇兵退敌。继又转战河南,平息河南督办赵偶响应奉军的变乱。直奉战争后,徐永昌任十五旅第二团固长。他受孙岳委托,领兵剿匪。先将通匪卖路的南宫县游击队长正法,使匪徒失去耳目,再分头包剿,一举擒获匪徒四五百名,冀南地区始无匪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4年秋末,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徐永昌任第三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驻防保定,负责平汉线北段治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5年初,段祺瑞以“执政”身份任命孙岳为豫陕甘三省剿匪总司令,并许“人陕督陕,人甘督甘”。徐永昌兼任第三军第一路总指挥,率部西进,入潼关抵渭南,击败陕西督办吴新田的北洋军第七师,进入西安。是年8月,孙岳兼任陕西省督办,任徐永昌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一师师长兼陕西警备司令,准备继续向甘肃进发。不料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甘肃督办,孙岳、徐永昌等不能入甘,便引兵京津。此时,续桐溪正策划倒阎,欲与孙岳、徐永昌合攻山西。但孙岳主张先打天津奉系军阀李景林。徐随孙岳一举攻克天津。后李景林与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向天津反攻。这时,孙岳患病,徐永昌代理第三军军长,在津浦线被直鲁联军战败,退守包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7年4月,徐永昌与阎锡山达成协议,第三军进驻山西汾阳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同年6月,阎锡山白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出兵讨伐张作霖,命徐永昌为右路军副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8年5月,孙岳病故于上海,徐即将所部改编为晋绥军。锡山委他为晋绥军第三军军长。从此,徐永昌成为阎锡山的部属。这年冬,徐永昌被任命为绥远省主席,时值绥远灾荒严重,野有饿殍。他商请赈济督办朱庆澜运东北三省余粮以济绥民,又请华洋义赈会会长张元善以丁代赈。赈粮源源而至,绥民人心遂安。次年8月,徐调任河北省主席,亦逢水旱灾情。他约集平泽银行界人士,并经行政院批准,设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凿井开渠培养民力。同时,整理河北省财政预算,节约行政开支,增加税收,财政日趋稳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0年5月,阎锡山通电讨蒋,中原大战爆发,徐永昌任陇海线总指挥。中原战事进行了六个月,倒蒋联军败北。徐改任晋绥警备司令。中原大战结束后,阎锡山避居大连。1931年,徐永昌任山西省主席,这是蒋介石看重徐而发出的一个信号。这年11月经他亲手批准,将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刘天章、组织部长阴卿和特派员任国祯杀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2年2月,阎锡山回到太原,任绥靖主任,徐永昌与阎在处理军政事务中常有分歧,因而互相猜忌。徐永昌暗地里与蒋介石打通关系,待机离晋。1934年7月,蒋调他到武汉,并派往江西视察围攻红军根据地的战事。次年,红军长征至陕北,他给蒋介石出谋献策,组织“参谋团”,入陕北指挥“围剿”苏区红军。1936年5月,他正式辞去山西省主席职务,改任山西清乡督办。随后被蒋介石调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为蒋介石督办整训军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七事变”后,徐永昌任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指挥华北方面抗日军事。次年1月,调任军委会军令部部长。</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5年8月17日,国民政府派他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参加了9月2日在东京湾举行的盟军受降典礼,代表中国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书上签字。</b><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6年6月任陆军大学校长。</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8年7月,山西大部分地区解放,阎锡山仅有太原孤城一座,徐永昌助阎顽守孤城,使阎得有机会南逃。这年12月,徐出任国防部部长。</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次年1月21日,蒋介石派他和蒋经国及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等,到北平胁迫傅作义率部南迁,阻挠和平解放北平。是年8月28日,傅作义带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不以武力解决绥远问题”的亲笔信,偕同邓宝珊到绥远,推动董其武起义。</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月16日,他却带了大量钱物飞绥策划反起义活动。1949年6月,阎锡山组织“战斗内阁”,徐任政务委员。不久,徐飞往台湾。</b><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52年任“总统府”资政。1959年7月12日,在台北市寓所去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