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二代博物馆 历史口述】杨永青 缅怀总理 故地重返 甲子一挥间

军垦二代博物馆 陈宇奇

<p class="ql-block">【题记】有一种回忆叫缅怀… 伟人的教诲则如光芒万丈灯塔照亮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5日下午四点左右踏着六十年前周总理访问石河子垦区的足迹甚至时光脉博,杨永青同志来到位于红色历史大道的一四三团军垦二代博物馆 深切的口述回忆当年周总理接见她们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的感人故事… 这注定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伟人教诲。</p><p class="ql-block">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长 陈宇奇同志,石河子市原副市长 乐晹同志,石河子大学原党委书记 何慧星同志成了这场口述历史 “大讲堂” 的主要听众。</p> <p class="ql-block">【口述历史】2025年7月5日下午16:00-17:40,在143团军垦二代博物馆,回忆六十年前,1965年7月5日下午15:00-16:30,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自治区、兵团领导人陪同下,来到农八师石河子总场看望干部群众,特地在二分场林带里,与上海知青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座谈。我幸运地站在周总理身旁,聆听周总理对我们的教导。周总理逐一询问我们家庭出身。周总理第一个问我,“你家里是做什么的?”我答 “我父母在香港。”总理鼓励我说:“他们在那里,你在这里照样可以独立生活嘛。”总理又问 “你的文化程度?” 我很自然地回答 “我因身体不好,没有考大学。”陈毅副总理接着说 “这里就是大学嘛,是劳动大学。”对我鼓励极大,后写在日记上 “一年劳动课,胜读十年书”。</p><p class="ql-block">【出身不由已 道路可选择】周总理对卓爱玲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压抑感,特别教导我们:“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原话)与后来被社会广泛流传的 “出身不由己 道路可选择” 的表述是有区别的。这句话是1965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对上海知青典型人物鱼姗玲报道的社论题目,与周总理教导字面表述不同但内容意思相似。</p><p class="ql-block">【记者跟踪 回访宣传】</p><p class="ql-block">我要在这里明确告诉大家,周总理的这段教导,还是两位《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振东、高影泉后来采访我们,把周总理接见全过程记载下来,并送给周总理亲自审阅。在他们专访第一篇文章中记载:有关出身的这一段文字,特别是周总理亲自修改的。所以,我作为这段历史亲历者,要把周总理的原话告诉各位。正是《中国青年报》这两位记者的跟踪回访,才有了1965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载的 - </p><p class="ql-block">“周总理陈副总理勉励知识青年献身边疆建设</p><p class="ql-block">更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中国青年》杂志 在1965年第十六期上 同步发表</p><p class="ql-block">“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新疆勉励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作为宣传跟进</p><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1965年8月10日转载</p><p class="ql-block">《新疆日报》1965年8月13日转载</p><p class="ql-block">全国数十家主要报纸 在这个时间均进行了转载。</p><p class="ql-block">由此,把这次在石总场接见知青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向舆论宣传高潮。</p><p class="ql-block">【总理的用心】应该说1965年7月周总理外访回国来到农八师石河子垦区一方面看看欣欣向荣发展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领导人还是心里早有惦念来看看从内地大城市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知识青年们…“要见见上海知青” 应该是他早就有的想法。从后面记者的跟踪回访以及发文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总理的用心。</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我将继续实践周总理教导“把毕生献给祖国边疆建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总理访问石河子的主要历史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要陪同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毅副总理 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恩茂 赛福鼎 郭鹏 张仲瀚(自治区、兵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鱼正东 罗汝正(农八师 政委、师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光(农八师 石总场政委)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5年7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4:00 左右抵达乌伊公路 石河子 北子午路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4:00 - 14:20 沿北子午路下车步行接见夾道欢迎的群众直到下榻的石河子宾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5:00 - 16:30 驱车前往石总场 开始视察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参观葡萄种植园、接见上海支边青年(二分场林带主接待区)、察看棉田中耕、施肥机械化作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7:00 - 18:30 在农八师廿三团农场(今一四三团)视察麦田及 康拜机收割作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00 - 20:00 先后视察八一棉纺厂和八一毛纺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1:00 - 午夜 招待舞会(周总理参加) 和 话剧(随行人员等出席)在两处同时举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5年7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0:00 点接见英雄、劳模、干部及军垦战士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2:00 离开石河子返回乌鲁木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部在石停留时间为 22 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 任友志 文、当年报刋、史料记载 整理) </span></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自治区、兵团领导人陪同下,来到农八师石河子总场看望干部群众,特地在二分场林带主接待区,与上海知青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座谈。我幸运地站在周总理身旁,聆听周总理对我们的教导。</p> <p class="ql-block">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长 陈宇奇取出《新疆日报》1965年7月6日、8月13日 全四版及《中国青年》1965年第十六期 - 珍藏历史报刊给杨永青 同志。</p> <p class="ql-block">【出身不由已 道路可选择】周总理对卓爱玲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压抑感,特别教导我们:“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原话)与后来被社会广泛流传的“出身不由己 道路可选择”的表述是有区别的。这句话是1965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对上海知青典型人物鱼姗玲报道的社论题目,与周总理教导字面表述不同但内容意思相似。这是我的真实反映史料,可以记载下来。</p> <p class="ql-block">【记者跟踪 回访宣传】</p><p class="ql-block">我要在这里明确告诉大家,周总理的这段教导,还是两位《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振东、高影泉后来采访我们,把周总理接见全过程记载下来,并送给周总理亲自审阅。在他们专访第一篇文章中记载:有关出身的这一段文字,特别是周总理亲自修改的。所以,我作为这段历史亲历者,要把周总理的原话告诉各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青年》1965年第十六期 - 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藏期刊杂志</p> <p class="ql-block">正是《中国青年报》这两位记者的跟踪回访,才有了1965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载的-</p><p class="ql-block">“周总理陈副总理勉励知识青年献身边疆建设</p><p class="ql-block"> 更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中国青年》杂志 在1965年第十六期上 同步发表</p><p class="ql-block">“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新疆勉励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作为宣传跟进</p><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1965年8月10日转载</p><p class="ql-block">《新疆日报》1965年8月13日转载</p><p class="ql-block">全国数十家主要报纸 在这个时间均进行了转载。</p><p class="ql-block">由此,把这次在石总场接见知青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向舆论宣传高潮。</p> <p class="ql-block">杨永青 在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藏《中国青年》杂志 1965年第十六期 刊文留白处签字… </p><p class="ql-block">“杨永青 2025年7月5日 于一四三团军垦二代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总理的用心】应该说1965年7月周总理外访回国来到农八师石河子垦区一方面看看欣欣向荣发展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领导人还是心里早有惦念来看看从内地大城市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知识青年们.“要见见上海知青”应该是他早就有的想法。从后面记者的跟踪回访以及发文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总理的用心。</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我将继续实践周总理教导“把毕生献给祖国边疆建设”。</p> <p class="ql-block">随行摄影师们 用镜头记录下 珍贵的六十年前 报刊史料…</p> <p class="ql-block">【照片历史】这张1965年7月5日下午,周总理接见上海知青的这张彩色照片不要使用。因为,把张仲瀚政委头像扣去了,画了几棵树木,不符合历史真实面貌。我提供这一张最好的照片,是全国报刊上采用的周总理接见我们最好照片,为新疆日报社记者傅胜瑞同志拍摄的,与文字报道一起在1965年8月10日,全国报刊40多家同时头版头条发表的的经典文章。两位《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振东、高影泉因此受到团中央表彰。他们记者生涯出版的专著中把这篇报道放在第一篇。</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接见我目前最好、最完整的照片。(原载 《中国青年》1965年第十六期)</p><p class="ql-block">两个月前,石河子市委宣传部有关同志联系我,问照片上不认识的一位领导同志,即,李光政委,我给他们介绍了。兵团过去因历史原因,这张彩照报刊上是用过的,包括石河子周总理纪念馆也使用过这张彩色照片好看一些。我都给他们指出,必须更换下来。历史真实情况我最了解。1979年4月-1981年2月,我从自治区团委重返石河子总场工作二年,党委让我继续筹备周总理纪念陈列室工作。我专门到乌鲁木齐市新疆日报社资料室里找到这张原版的周总理接见我们照片。我当时还选用了近100张周总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以及石河子视察的照片,给了总场收藏,我本人也收藏了部分。1980年6月23日上午,邓颖超副委员长到周总理纪念碑,接见我时,我左手夹里一本大影集,就是收集的周总理在新疆视察照片,送给邓颖超副委员长。告诉后来者这段真实的历史和周总理接见我目前最好的照片。这是我的真实反映史料,可以记载下来。不少周总理纪念馆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一一纠正。今年3月,我给总场周总理纪念馆馆长耿照军也说了,这张没有张仲澣政委的照片必须更换下来。</p>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5日 ~ 17:00 - 18:30 在农八师廿三团农场(今一四三团)视察麦田及 康拜茵收割作业。</p><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王恩茂 赛福鼎 郭鹏 周恩来 张仲瀚 陈毅 罗汝正</p><p class="ql-block">(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藏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5年10月 为贯彻落实周总理“要关心爱护上海支边青年”的指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市人民政府代表团慰问在</span>农八师国营廿三团(今一四三团)农场的上海支边青年并召开大会,图为大会合影。(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藏历史照片)</p><p class="ql-block">背景:廿三团 办公楼(俗称小楼)</p><p class="ql-block">标语:</p><p class="ql-block">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带着问题学</p><p class="ql-block">活学活用</p><p class="ql-block">学用结合</p><p class="ql-block">急用先学</p><p class="ql-block">立竿见影</p> <p class="ql-block">杨永青 同志参观一四三团军垦二代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访问结束时,大家纷纷与 杨永青同志 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随行摄影及现场人员。</p> <p class="ql-block">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长 陈宇奇向杨永青同志 赠送马灯。</p> <p class="ql-block">历史时刻 之定格。</p> <p class="ql-block">好友晚宴,瓜果飘香…</p><p class="ql-block">谈笑风声,人生时光。</p> <p class="ql-block">【任职省城】1979年4月-1981年2月,我从自治区团委重返总场工作二年,党委让我继续筹备周总理纪念陈列室工作。我专门到乌鲁木齐市新疆日报社资料室里找到这张原版的周总理接见我们照片。我当时还选用了近100张周总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以及石河子视察的照片,给了总场收藏,我本人也收藏了部分。1980年6月23日上午,邓颖超副委员长到周总理纪念碑,接见我时,我左手夹里一本大影集,就是收集的周总理在新疆视察照片,送给邓颖超副委员长。这段历史是我从1965年7月5日,到1977年6月10日参加周总理纪念碑奠基开始,10月底建成 召开庆典大会。1978年7月我调离到自治区团委任副书记,1979年3月5日在延安全国植树造林大会,提出重返总场,1981年2月,真正离开总场,回到乌鲁木齐市自治区团委工作,1981年3月调到自治区科协任党组副书记,1996年4月出差途中车祸受伤,10月退居二线。1998年4月提前回到上海假休,2001年8月真正退休。但是,回沪后,多次回到石河子总场,亲眼看到周总理纪念碑修缮,并多次改建纪周总理念馆等,所有往事,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石城好友… </p> <p class="ql-block">不忘纪念。</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5日 - 注定是一个历史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5日 - 注定是一个历史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公办、民办” - 展现兵团军垦辉𤾗历史的 两个博物馆 馆长同框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5日 - 注定是一个历史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大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军垦二代博物馆 - 一座装满回忆的乡村庭院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 乙巳 盛夏</p><p class="ql-block">(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