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往事——那些随风而逝的日子(副本)

飞扬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刚刚打响不久 ,南疆炮声隆隆,战事正酣。</p><p class="ql-block"> 一天,正在杭州植物园访学交流,学习植物分类及植物标本制作的我和同学蒋利民,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让我们赴贵州大学进修,同时在贵州省供销学校进行访学交流,为期两年。单位的通知比较急,我俩刚参加工作不久,不敢有丝毫懈怠,便立即着手行前准备工作:开介绍信,购买车票,调换全国粮票,准备铺盖行李等,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那时从杭州到贵阳火车要两天两夜,经过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省,杭州无直达车,每天只有一趟从上海发车至贵阳的51次特快 。经杭州预留的卧铺票很少,我打了个电话给同学,同学帮忙购买了两张卧铺票,我俩办理好行李托运后,就匆匆踏上了南下列车……</p><p class="ql-block"> 因是第一次往西南方向走,很新鲜。一路上看看风景聊聊天,也算是轻松愉快。进入广西境内后,立刻感觉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一路上看到很多满载部队的军列南下,车站台上经常有载着战损坦克、火炮的平板军列停留,我们的特快客车也时常要给军列让行。</p><p class="ql-block"> 以前没机会去桂林,此次既然途经桂林,我俩就商量准备在桂林下车玩几天,反正离报到时间还早。到桂林后在市区找了间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 分工合作:我去火车站改签火车票,蒋利明到漓江码头买游船票,准备先去阳朔玩。运气好,我不但顺利改签了车票,还意外买到了两张桂林至贵阳的卧铺票,等我赶到漓江码头时,蒋利明也买好了游船票在等我,大家都完成了任务,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在杭州植物园访学交流期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西湖中山公园合影:</span>左起蒋利民,刘静,李伟。</p> <p class="ql-block">1979年3月,我和蒋利民在桂林阳朔,对面是漓江畔的猫耳山</p> <p class="ql-block">与蒋利民在桂林芦笛岩</p> <p class="ql-block">  在桂林两天,我们沿漓江而下,游玩了阳朔,还逛了芦笛岩,七星岩,独秀峰等桂林名胜,转了桂林的大街小巷,玩得很尽兴。领略了桂林风光名胜后,即转车前往贵阳。</p><p class="ql-block"> 贵阳是贵州省会城市,但那时的贵阳也和全国许多省会城市一样 ,高楼大厦不多,老城区比较破旧 ,一条流着污水的南明河弯弯曲曲,穿城而过。中心城区比较集中,人口密度大,但市内只有两条公交线路:1路车和2路车,回绕贵阳城区走 ,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的公交线路:1路车从贵阳站起点,经邮电大楼——大十字——小十字——喷水池——北京路——省府——黔灵公园——贵州省汽车总站——南门——次南门——河滨公园——火车站,2路车的线路与1路车正好相反。</p><p class="ql-block"> 到了贵阳站后,贵州省供销学校准时派了辆吉普车来接站,车子经贵阳城区,往西南方向的郊区走,约么一个来小时后到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贵州省供销学校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其师资力量与办学规模在全国同行里,还是有点名气的。学校坐落在贵阳市郊区三桥和尚坡,有将近200多亩的校园面积。学校把我们安排住在教师宿舍楼二楼一个房间里,条件还可以。学校领导很重视我们的到来,学校尤校长,教务科潘科长,还有业务技术教研室主任薛金仓一帮人亲自来校门口迎接,晚上还在学校食堂餐厅款待了我们 ,使我俩有点受宠若惊。</p> <p class="ql-block">业务技术专业教研室老师与访学教师合影,前排中为薛金仓老师 ,前排左一新疆帕提古丽,第二排左一黑龙江赵明,左二蒋利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访学交流的是该校业务技术专业教研室。教研室有九位老师:教研室主任薛金仓 ,及李旬,彭民黔,刘登丛,许大文 ,许忠强,谢儒鸿,还有两位外聘老师赵技师和吴老师 ;与我们先后到该校访学交流的还有黑龙江供销学校的赵明 ,湖南湘西花垣农学院的小徐,新疆自治区供销学校的帕提古丽 、袁放,贵州省黔南州供销学校的雷鸣、刘鸿;一时间,我们教研室人丁兴旺,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我们的“头”薛金仓老师。薛老师是西北大学生物系毕业的高材生,湖南人 ,五十多岁,圆脸庞,身材魁梧,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学识渊博,年轻老师有任何专业上和教学上的问题,他都能解答,并且非常娴熟地指导你教学和专业研究,他工作严谨,但又胆小谨慎,书生气十足,是那一代老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 。我平时经常在办公室看书,所以与薛老师接触较多,一起呆久了,薛老师也偶尔会与我聊一些他的家世。他老家在湖南宁乡县,也是毛泽东那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所叙述的地方。宁乡是曾国藩的老家,当年赫赫有名的湘军就是由当地农民为主体组建的,此地民风彪悍 ,历史上就是是非造反之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薛老师一家爷爷奶奶至两三岁的侄儿,全家二十余口人全遭当地暴民杀害,原因就是他们家是当地的富硕殷实之家,幸好薛老师父亲燕京大学毕业后,在湖南株洲铁路局谋职,这才让他们躲过这一劫。后抗日战争,日本人占领了湖南 ,他们随父亲举家迁涉到了贵州落脚至今。</p><p class="ql-block"> 除薛老师,教研室里其他几个老教师也各有特色,尽管业务能力各有千秋,但为人都很好,尤其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年轻人,甚是关心。我和蒋利明,帕提古丽一组,与刘登丛老师一起,侧重业务专业技术的教学,教研交流,具体就是听课,上课,改作业,备课等;赵明跟随赵技师搞烟叶烤烟技术;雷鸣跟随薛老师搞生物化学教学;大家各有分工,但集体活动还是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生年龄都与我们相仿,但他们很尊敬师长,看到我们都老师长老师短的叫,很亲热。很快我们就和贵州这批学生打成了一片,直至他们毕业若干年后还保持着联系,记得他们毕业三十周年庆典在贵阳举行,还特地发来邀请函,令我十分感动。有意思的是 ,七九届财务会计专业有个学生叫韩明秀 ,她家住贵阳市黔灵东路 ,她父亲是贵阳卷烟二厂的职工,每周六她都要回家,周一早上返回学校。恰巧我有时去黔灵东路一号的亲戚家,就会经常碰见她,同乘学校交通车在喷水池站下,又同路走到黔灵东路 ,周一早上又在同一时间在喷水池站等学校交通车 ,彼此间都很熟悉 , 但就是不好意思交流讲话,直至我结束访学,要回浙江了 ,有一天 ,她特地到教师宿舍来看我,送了我两条他父亲贵阳卷烟二厂生产的甲秀楼牌香烟,讲了一些临别赠言 , 印象特别深刻 。后来听说她毕业没留住贵阳,被分配到贵州省息峰县工作 ,一别几十年的不知音讯。也是缘分,几年前碰到贵州学校的老师,才再次与她取得了联系 ,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会经常交流。韩明秀告诉我,毕业后她先到息峰县工作,后来与丈夫一起调到了安顺市烟草公司直至退休,现在又回到了家乡贵阳市定居,她女儿女婿都是医科大学毕业的博士,在贵阳市的大医院工作,现在她的退休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看书旅游,音乐茶吧 ,钢琴,萨克斯,长笛样样精通 ,很幸福,听之言我很欣慰,衷心祝福她!</p> <p class="ql-block">我的贵州学生韩明秀,正徒步林海雪原</p> <p class="ql-block">在贵州,我们与教研室同事一道,带学生去贵州各地专业实习 ,并一起参加贵州省、市举办的许多专业业务会议,培训班等 ;走遍了黔东南州,黔南州,兴义州 ,及遵义,安顺 ,黔西,毕节,大方等州市的很多县、市。</p> <p class="ql-block">1979年遵义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1979年于遵义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1979年于遵义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1979年贵州省安顺市孔庙</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与同事们在遵义(右起赵明,李伟,彭民黔,蒋利民)</p> <p class="ql-block">1979年贵州省娄山关战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1979年,贵州黄果树瀑布</p> <p class="ql-block">  那几年,贵阳的生活比较艰苦,初到伊始很不习惯。</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饮食,贵州人嗜辣而江浙人喜欢清淡,这种口味习惯的差异,对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不接受或适应这种饮食习惯,我将无法在此生存。好在以前家里父亲烧菜时,也偶尔会放点辣,所以稍辣点的菜,我只要吃少量或加点开水冲淡些,还是能够接受的;可是杂粮饭我却始终不能适应,当时,贵州省居民每月粮食40%杂粮60%大米,杂粮里主要有玉米,番薯,及灰面(面粉)。有趣的是,第一次路过食堂,看到饭堂的饭筐里黄灿灿热腾腾的饭,我以为是蛋炒饭,激动地跑回宿舍告诉蒋利明:中午有蛋炒饭吃 ,我们俩兴冲冲拿着碗筷赶到食堂,心想今天要多吃点蛋炒饭,那成想,买了一大碗“蛋炒饭”吃了一口就傻眼啦,满口的玉米渣渣,根本咽不下去,一问 才知道是玉米饭,之前我们不要说吃,就连见也从未见过此物。</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慢慢适应了贵州当地的生活,随乡入俗学着吃各种杂粮。相对来说,灰面馒头,番薯窝头或玉米面条,玉米发糕稍好吃些,但始终吃不惯包谷饭,那东西实在糙口难咽。</p><p class="ql-block"> 因学校没有餐厅,所以饭打回来后 ,一般都是在宿舍或办公室里吃。在宿舍区,有家属养了许多鸡,时间久了,这些鸡也认识我了,因为我每天打饭回来,走到宿舍楼前,总要把碗里的玉米粒渣扒拉一些给鸡吃,所以这些鸡只要看见我,远远的都会跑过来,围着我 ,我也不让他们失望,每天都有他们吃的,好笑的是,这些鸡后来只要看到我,就是空着手也围着我转,还跟着我到办公室玩。</p> <p class="ql-block">1980年 与贵州大学教师,好朋友沈江南一起,他后调南京大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贵州省供销学校大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正在教师宿舍楼下吃午饭 一大群母鸡围着我,争先恐后抢吃我的的玉米渣子饭</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饮食习惯或节省粮食吧,那时候,贵阳市的企事业单位食堂周日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一般在10点,中午餐没有,下午4点钟开始供应晚餐。刚开始我们很不适应,年轻人睡不了懒觉,早早就醒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但没有东西吃,一直要熬到10点钟才有饭吃,晚餐又吃的早,等晚上八九点钟 ,肚子就饿得慌,学校地处荒郊野外,校内又没有商店,实在不行, 我们只得到校门口的小摊摊上买碗“粉”垫垫肚子(贵阳小吃,就是大米做成的粗米线),我还记得,米线上面如放点油炸黄豆,榨菜粒的一角二分钱一碗,如果是油炸花生米的一角五分一碗,更好些放点牛肉粒的则要二角五分钱一碗;就这小摊摊还只有白天有,晚上摊主都收摊回家了,什么都没得吃。后来学乖了,在早餐时就多买个馒头或窝头存起来,等肚子饿时去办公室炉子上烤烤吃,你别说,这就解决了大问题。因贵州产煤,每个办公室里都安装有煤炭炉子,一根长长的铁管子把废气接到窗外,一年四季都炉火旺旺,平时办公室烧开水,中午在炉边热饭烤馒头,一举两得,很实用。 </p><p class="ql-block"> 贵州省供销学校地处贵阳市郊区,交通不便,取个邮件或买点日用品都要到三桥去办。三桥是个小集镇,到市里有公交车,但到学校没有公交线路 ,从学校到三桥是条很陡、足有35度角的大斜坡公路 ,约2—3站路远,没有公交车,只有郊区车或长途客车会经过这里,校门口没有停靠站。但这里却是郊区农民进城的必经之路,平时来来去去的大马车很多,贵州产马也有驴子(成语“黔驴技穷”说得就是贵州驴子) 学校门前马车、驴车哒哒声不绝于耳,但不能载人,所以我们到三桥办事,来去都得走路,很累且不安全,我经常看到大马车“溜坡”翻车,呈现着现实版的“人仰马翻” ,血淋淋的犹如灾难大片“, 太可怕了。</p><p class="ql-block"> 每逢周六周日,我们也会约伴到贵阳市区闲逛。要么起个大早搭学校交通车去,或者走路到三桥,再乘公交车,一去就一天,一般等晚饭后再坐公交车到三桥,然后走路返回学校。作为省会城市,那时候的贵阳市居住人口密度高,街市还比较热闹,虽说核心城区面积不是很大,但商业集市繁荣 ,一般的生活用品都能买到。我比较喜欢去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是止林菴,就是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至喷水池站这条街道,马路宽阔,道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挺立,遮云闭日,城市绿化很好,再加上街道两旁各种商店,饭店,各色小商品摊,小吃摊及算命卜卦摊、旧图书摊铺众多,到此走走逛逛,很是惬意,是我在贵阳最喜欢逛的地方;此外就是黔灵公园,当时的黔灵公园不收 费,游人也不多 ,山清水秀,特别幽静 。除偶尔会碰到几只野猴外,没有像现在野猴成群,还时有野猴“抢劫游客”的恐怖事情发生。像黔灵山上的弘福寺,曾经关押过张学良的麒麟洞,黔灵湖等 ,都是我经常走的地方,有时想家了,拿本书,在黔灵湖畔草地上一躺就是半天。</p> <p class="ql-block">黔灵公园大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黔灵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黔灵公园长廊</p> <p class="ql-block">黔灵公园鸿福寺</p> <p class="ql-block"> 第二学期开始,我和新疆的帕提古丽一起,到贵州大学农学院进修微生物学,植物学及生物化学课程。贵州大学在贵阳市郊的花溪区 ,离市区约三十几公里,这里风景优美,是贵阳著名的风景区。每周我们要去贵州大学上四天课,每天早上五点种就要起床,简单洗漱后,准时搭乘学校的交通班车到贵州汽车总站下,然后乘坐短途客车到花溪,或者在贵阳市的次南门转乘至花溪的郊区公交车走,反正从市区往花溪没有直达车,都要转车,挺不方便的。</p><p class="ql-block"> 花溪公园与贵州大学山水相连 ,景色秀美 ,风景如画,非常漂亮,公园占地面积很大,那时候我们去贵大都走捷径:即从花溪公交车站下车后,直接进花溪公园大门,穿过景区就是贵州大学地界了,贵州大学没有围墙,学校和公园几乎是连接成一片,所以,贵大的师生都把花溪看成是自家的后花园,课余都在公园看书散步或在草地上玩耍,八十年代初时兴集体交谊舞,故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跳舞,很是悠闲。教我们微生物学的王乃亮教授,江苏人,早年山东青岛海洋学院毕业,对我和帕提古丽特别好,我们的中饭几乎都在他家里蹭吃,因贵州大学当时的教授不多,所以学校分给他半幢小别墅(和另一教授合住) ,王老师没带家属,平时就一人住,所以我和古丽就给他添热闹了,当时他带有两个研究生,后来就把我和古丽与他的两个研究生编成一个小组,平时上理论课,做实验,还有后来到贵州各地专业调研或做课题,王老师都带着我们一块,我们也和王老师结下了深厚友谊(八十年代后期,王老师带研究生来浙江农大开会 我们还见过面),此外,教我们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及生物化学的谢老师,微生物实验室的丁老师待我们都很好,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记忆犹新 ,非常怀念这些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帕提古丽年纪比我小,活泼开朗,我就像带小妹一样 ,每天带着她赶车上课,她是新疆柯尔克孜族,老家在新疆伊犁,因信奉伊斯兰教,平时吃东西不碰油腻荤菜,而当地又无清真食堂,所以每天在外吃饭是个头疼的事情,在花溪的城区我们寻访了好多店家,最后选定了一家经营牛肉粉的店铺,作为我们俩吃饭的地方,店铺老板也很关照,每次给我们做的牛肉粉都是单独另做,用新灶具新碗筷 ,解决了我们吃饭问题。记得有一天恰逢什么节日,我和古丽下午做实验下课迟了,就在花溪街上找了家菜馆,但是看了半天没有古丽合适的饭菜,此时老板过来搭讪,我告诉他古丽的民族和饮食顾忌后 ,老板立马亲自下厨 ,按清真要求,炒了好几个特色菜,其中有至今还记得的宫保鸡丁 ,太好吃了, 而且还给我们打了折,把我和古丽感动的不知说啥,这也是当年为数不多的高兴事之一。</p> <p class="ql-block">与帕提古丽,湖南湘西花垣农学院小徐在花溪</p> <p class="ql-block">贵阳花溪公园</p> <p class="ql-block">贵阳花溪水碷桥</p> <p class="ql-block">贵州大学生物系主任谢教授家花园合影,谢老师教我们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及生物化学,他是薛金仓老师西北大学同学。</p> <p class="ql-block">贵阳花溪公园</p> <p class="ql-block">与新疆的袁放,贵州黔南州供销学校雷鸣在花溪</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人们对贵州并无好评,留下的都是“穷”、“落后”的印象,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p><p class="ql-block">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贵州是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在贵州学习生活近两年,感觉贵州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宜人城市,它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绿树成荫,姹紫嫣红 ,而且生活节奏缓慢,在此工作生活是很惬意的。由于境内喀斯特地貌山地较多,因此遍地奇山异水,怪峰溶洞,峡谷风景甚多,是个旅游大省 ,出门就是大景点,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在此工作生活,一点也不比内地城市差。此外,贵州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们平时戏谑的“贵州十八怪”,其实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我们是少见多怪,并非是落后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1980年12月份,我结束了在贵州的两年访学交流,离开贵阳,返回浙江。临行前学校领导,老师们纷纷为我设餐饯行,特别是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伙伴们,真有点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的一次学习机会 ,让我和贵州结下来不解之缘,此后我曾十数次路过或专程来贵阳,我都要到花溪之畔的贵州大学,三桥和尚坡的贵州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供销学校现已升格为高校)走走看看,和老朋友们吃顿饭叙个旧,这就是缘分,这辈子是无法忘怀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3年与老同学,老同事蒋利民。</p> <p class="ql-block">2013年在贵阳,与贵州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朋友许大文</p> <p class="ql-block">2013年,与当年老朋友,现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一起</p> <p class="ql-block">2013年,贵州黔南州,与当年伙伴雷鸣一起,时任该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与雷鸣在贵州省都匀市剑河之畔</p> <p class="ql-block">2013年,在贵州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党委书记及雷鸣一起</p> <p class="ql-block">2013年贵州黔东南州西江苗寨</p> <p class="ql-block">2006年,我去俄罗斯海参崴及滨海州考察交流,在哈尔滨开会期间与赵明合影。赵明时任黑龙江省供销学校(省商务学校)校长,党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2005年,与帕提古丽在乌鲁木齐,帕提古丽时任新疆自治区供销大酒店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2005年与帕提古丽,袁放在新疆乌鲁木齐</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 ,与新疆财经学院袁放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新疆财经学院与袁放父母亲一起</p> <p class="ql-block">2005年乌鲁木齐,与时任新疆自治区供销大酒店总经理的帕提古丽一起</p> <p class="ql-block">帕提古丽近影</p> <p class="ql-block">帕提古丽近影</p> <p class="ql-block">帕提古丽幸福的一家,她都当奶奶啦!</p>